搜索
赵寅的头像

赵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30
分享

永远的芳华

永远的芳华

 赵寅(回族)

儿时记得在巍巍的贺兰山下,有一个工厂叫化工厂,离工厂四五里地有家属区,我就出生在那里。父亲和母亲是老一代化工厂人,他们在1958年在工厂成立初期就支援宁夏来到了这里,在化工厂一直工作到退休。

今年79岁的母亲还记忆犹新地回忆当年的情景:那时候的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年龄在十七八岁,大的不到20岁,小的只有十五六岁,风华正茂。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开始了在工厂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生活,开始书写他们美好人生的绚丽篇章,也开始了虽然艰苦但也其乐融融在工厂创业建设的人生历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年,父母和他们一样最早的一批拓荒者来到荒芜的戈壁滩时,生产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没有厂房,他们就自力更生、大无畏地靠一双手开始了创业,经过大家的艰辛付出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建起一座座厂房,他们从一条简陋的铵梯炸药、雷管生产线起家,在苦干、实干中奉献出自己无悔的青春和勤劳的汗水……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条件差,就连洗澡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事,那时都要步行四、五里路到工厂的浴池或锅炉房才能解决。那时,工装破损,浑身药尘,十指焦黄,虽然他们被戏称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拾破烂的,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嫌弃这个贫穷的家——化工厂,他们把青春和人生都献给了自己钟爱一生的火工事业,有的人长眠在了这块热土下。

化工厂那时候的工作父母都知道,有的工作又脏又累,冬天穿着单衣还汗流浃背;有的工种虽然有三毛钱的保健费,但却无法消除有毒化学药剂、有毒气体及药尘对我们身体的侵害。有的工作危险性极强,过去曾有过血的教训。记得母亲刚被分配到装填班,老师傅们讲:往雷管里装药要非常小心,稍有磕碰都很危险。在装填工作的人,双手什么时候都是黄黄的洗都洗不掉。那时母亲的师傅是一位年长的技术员,母亲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有什么想不明白的问题,只要找到师傅,准能把母亲说的心服口服。因为有了广场的培养教育,有了师傅的传、帮、带,因此母亲和她一起来的姐妹们从那时起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积极性非常高。

那时的生活是艰苦的,吃的是馒头就咸菜。谁如果从家里带点好吃的,大家满世界抢着吃的兴高采烈。永远忘不掉女师傅背着孩子,顶着西北风往厂里走的背影。母亲离开化工厂退休已经20多年了,梦里梦到的依然是站在窑洞旁的土路上翘首企盼拉煤的卡车;多少回梦里徒步走在返厂的路上……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母亲一生的记忆里。母亲常对我们说,他们感谢生活对他们的磨练,感谢工厂对他们的培养。

如今,化工厂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进行了整体搬迁,采用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建起了四条新的生产线,更新了机器设备,实现了电子监控、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淘汰了对人体有害的铵梯炸药的生产。工人的劳动条件、作业环境彻底改变。工厂绿化、美化,厂容厂貌焕然一新。职工生活条件也大有改善,所有职工在市区有了住房,每天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工人工资待遇越来越好,母亲由衷地为现在的工厂感到高兴。

60多年的岁月,流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父辈们从过去的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年靓女,已步入花甲之年。那额头上的皱纹,两鬓的花发都记忆和承载着童年时缺吃少穿的饥寒,青少年时因动乱年代理想的破灭,中年时需要养家糊口照顾老小,却因收入微博而焦虑的艰辛。但更多记忆和承载的是他们那人生无怨无悔的闪光足迹和芳华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