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有着“第二延安”美誉的革命老区河北省张家口。他位于长城的大境门外,这里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是扼守首都北京的北大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载,仅汉、唐、宋、明4个朝代,北方部族较大规模南犯的战争就达70多次。1697年,康熙皇帝率领大军第三次平定噶尔丹叛乱,就是经过大境门向北进发的。由于饱受战火洗礼,这里土地贫瘠,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是沙尘暴的多发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哺育我成长。
母亲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位传统地道的农家妇女,她有着天下所有母亲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母亲共生了8个孩子,其中两个幼年夭折,现剩下我们姐弟6个,我在家排行老四,上有3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是男孩中的老大。为了哺育6个孩子和赡养年迈的外婆,母亲和父亲含辛茹苦,省吃简用,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荒年代,母亲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以致落下今天的一身疾病。
母亲虽不识字,但他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为了供我们6个孩子读书,母亲养猪,养兔、养鸡、养鸭、在屋前房后种瓜点豆,使劲全力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庭院经济。为了攒钱,家里从来不杀鸡宰猪自家享用,就连自家生产的鸡鸭蛋也只能是在逢年过节、客人来访、谁过生日或是生病了才能够享用得上,至于吃肉,只能等到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全家人买上几斤肉,和着大量的菜馅吃上几顿饺子、包子或是馅饼。所以在儿时我几乎每天都在盼着过年过节、过生日,甚至还希望家中经常能有客人来访或是自己能够生病。由于家里人口多,经济拮据,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几乎没有穿过一件新衣,穿的衣服都是姐姐们穿小了替下来的衣服,接着再穿,穿小了就给弟弟穿,在那个困难年代,母亲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头脑,勤俭持家,日子虽然过得苦了些,但从没让自己的6个孩子冻着、饿着,是村里出了名的会过日子。
母亲虽然节俭度日,但却乐于助人,在村里谁家有困难,她都会慷慨解囊,热情相助。记得村里有个远亲三大娘又疯又傻,而母亲却不嫌弃她,还时常接济她、帮助她。有时我们想不通就责怪母亲,母亲总是耐心地开导我们,做人要厚道,要有爱心,不能只顾自己,不想别人。母亲做的一手好缝纫活儿,那时候经常有人上门找她帮忙,母亲从不拒绝,忙里偷闲,乐此不疲,而且从不收人家一文钱的好处。特别是快过年的时候,是母亲最忙的时候,一是为人家做新衣,二是为人家剪窗花,母亲心灵手巧,剪窗花从不打底稿,你要啥她就给你剪个啥,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也是家喻户晓的好人,在我记忆中,母亲从未和村里任何人吵过架,拌过嘴、红过脸,在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佩服她、尊敬她、爱戴她。
母亲常对我们说,人穷不能志短,好男儿当志在四方。为此,她先后送我和两个弟弟参军入伍,并时常鼓励我们安心军营,建功立业。为了不辜负母亲的嘱咐和希望,我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工作,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从一名普通战士到一名团职军官,一晃我在军营已经度过26个春秋,在母亲期待的目光中我在军营成长成才。26年来,虽然我没有陪伴母亲身边尽儿女孝心,但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
如今日子好过了,我们姐弟也相继成家立业了,我和大弟都进了城,并找了城里的媳妇,可年迈的母亲依然固守在农村,没有出过一次远门,就连火车和飞机都没有见过,我们几次想接她出来见见世面、开开眼界,到城里享享清福,可她执意不从,母亲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我老了,那里都不想去,呆在家里最好,我分明知道母亲是怕给儿子添麻烦。是啊,一向好强的母亲从来没有对我讲过家里的困难,从未伸手向我要过一分钱,甚至连她生病住院都不让姐弟告诉我,她怕影响我的工作,怕我为她操心,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母亲人老了,背驼了,体质很差,特别是眼睛的视力一年不如一年,满头稀疏的白发,看上去比她实际年龄大好多,但她从未有抱怨过什么,她为自己6个争气的孩子骄傲,她为自己尽享四世同堂天伦之乐自豪。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朴实、能干、勤劳的普通农家妇女;一位纯朴、善良、富有爱心的慈祥老人;一位平凡、无私、正直的伟大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