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友的头像

赵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0
分享

那年冬天

那是1982年隆冬的一天,在冀蒙边界的乡村小路上,一位瘦弱的少年推着一辆破旧的永久牌二八大杠自行车迎着呼啸的白毛儿风吃力地行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刺骨的寒风顺着他的袖子和裤腿不停地往衣服里钻,他早已累的精疲力尽,身体冻得瑟瑟发抖,手脚麻木几乎被冻僵。他也曾想过扔掉这讨厌的铁家伙,轻装前进。但他舍不得,因为这是他家唯一值钱的东西,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推回了家。一进院,他便扔下自行车,一边哭着,一边踉踉跄跄地向屋里跑去,父母见状赶紧把他扶到炕上,并从屋外弄了两盆雪,为他揉搓手脚和耳朵。但他还是被冻伤了,两只手肿的像馒头,脚后跟和脚指红肿发痒,两只耳朵也肿起了泡。从此,一到冬天手脚就会红肿发痒。直到后来他参军到部队,一名老军医才彻底为他治愈好了这难缠的冻伤。那个坚强的少年就是我,那年我才12岁。

我依然记得那年冬天,坝上的天气异常寒冷,经常是西北风,滴水成冰,寒冷刺骨。特别是大雪天再遇上西北风,那就是乡亲们说的白毛儿糊糊天气。要是出门迎着风走,真是寸步难行,寒风裹着雪粒打的脸生疼,连眼都睁不开。我家住在冀蒙边界的一个小村庄。那时村村都设有五年制小学,民办教师冀文一个人担负了全村1-5年级30多个孩子的教学任务。一年级上完给二年级上,其他年级上自习做作业,教完语文教数学,教完音乐教体美,整天忙的焦头烂额,不可开交。在我升上五年级的时候,村里其他同学都陆续辍学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因不好教学,冀老师就和片区的刘校长协调,把我送到了临村的双井子小学借读。就这样年幼的我,开始了一年的走读,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双井子小学距离我们村也就5里地,春秋夏天还可以,但是寒冷的冬天走读对我这个少年郎来说还是很难熬得。特别是班主任罗老师对我这个借读生要求甚严,我从不敢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苦尽甘来,1983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苏计乡中学,终于结束了起早贪黑的走读生活。

时光飞逝,一晃40多年过去了,至今想起那年冬天差点被冻死在上学路上的悲惨遭遇,我都心有余悸,也为那个坚持求学,不言放弃的勇敢少年感动。我也常常在想那年冬天为何那么寒冷呢?据资料显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低上四、五摄氏度左右。除了气候原因外,其实和我们当年的生活水平和衣食住行也有关系,在坝上那片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苦寒之地,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荒年代,在那个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历史时期,家家都不富裕,穿着用旧棉花缝制的棉衣裤,打补丁的旧棉鞋,连个秋衣秋裤都买不起。出门则要穿上厚重的大皮袄,毡圪垯,戴上皮帽子,围上围脖子。吃着清汤寡水,热量极少的粗茶淡饭,住在没有火炉取暖,四处漏风的土坯房,出行主要靠牛马车或步行。能不冷吗?

看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抵御寒冬的能力大大增强。在衣着上,可供我们选择的衣服琳琅满目,保暖衣、羽绒服,防寒鞋等等。不仅保暖而且还美观得体大方,再看不到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啦,有些衣服还是新的就被淘汰了。在吃的方面,我们现在是想吃啥吃啥,而且随时都可以买到。人们在饮食方面讲究少而精,强调营养健康绿色无公害。在住的方面,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那那鳞次栉比拨地而起的一幢幢易地扶贫搬迁楼,一座座红砖绿瓦,规划漂亮的美丽乡村农家小院。家里装修的富丽堂皇,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卫生间在家,足不出户在家淋浴、在家方便;为了抵御严寒酷暑,房间还装有空调,确保冬暖夏凉。行的变化也是相当惊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道路的硬化改造,交通车辆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出门相当便利,要经济实惠型的可以乘坐村村通班车,要讲究赶时间,舒适型的出门就可以包车打的。汽车已不再是什么奢侈品,不少寻常百姓家拥有了私家车。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幸福的小康生活全归功于党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全归功于党中央英明正确的领导啊!

如今的坝上冬天不再是寒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