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的天山雪岭高昂起了头,奔腾的乌苏屯河欢唱起了歌,热情的民族群众捧起了美酒。天山脚下的座座村庄、牧区传颂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乌苏市驻军医院。
驻守在天山脚下的乌苏市驻军医院,多年来把群众的利益铭记在心头,在积极为驻地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的同时,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采访中,各族群众说,驻军医院为我们排忧解难的故事,就像院子里种的葡萄,一串又一串。近年来,医院先后3次被上级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5次被表彰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党的政策进毡房
一个科室就是一个课堂,一个医生就是一个教员。采访中,记者在医院病房里看到,每间病房都配有有线电视、张贴有宣传画,流动图书车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患者服务。在外一科,科主任沈文来正为病人进行查房。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撂维、哈、汉三种文字的小册子。记者看到,这本专门为病人准备的小册子里,不仅有关于个人健康的保健常识,还有党的政策和民族团结知识。沈主任说,我们是穿着军装的医生,不仅要医治患者的疾病,更要让患者掌握党的大政方针,拥护党的民族政策,才能让各族群众出院后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该医院驻在少数民族地区,官兵们把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他们坚持“宣传一个带动一家,宣传一家带动全村”的思路,使上万名患者在就诊中了解了党的政策,走上富裕之路。官兵们利用到边防巡诊的机会,为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送上科学养殖致富信息,深受牧民群众的好评。哈图布呼镇浩特浩村维吾尔族青年买买提和古丽夫妇一心想生个儿子,可一连生了四胎都是女孩。由于子女多,穷的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但还是坚持要再生育,成了当地计划生育的钉子户。驻军医院医疗队在下乡进村巡诊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的好处,还为他们捐款捐物,帮助他在村里开了家商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好心军医们的劝导下,买买提夫妇终于决定不再超生啦!
医院还大力吸收培训少数民族医护人才,增加少数民族引导员,要求每名医护人员学会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医护人员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为让住院群众了解真相,他们把有关资料编印成册,制作成音像光盘,利用病房电视系统反复播放,让患者了解实情,他们还先后派出10多个宣传小分队,深入到20多个乡村牧区,一边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一边揭露“7·5”事件真相,让许多牧民看清了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
荣誉村民是军医
“做心肺复苏的时候,你的手法和程序都不正规,应该先清理病人呼吸道里的分泌物……”来自驻军医院的内科副主任尚军正在给古尔图镇卫生院的巴特医生做急救指导。“看,还有这里,指头要全部伸直,按压的频率和深度都是关键。没关系,再来一次,熟练了就能很容易掌握!”
为了给驻地各族群众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驻军医院的领导们可是煞费苦心。古尔图镇医院医疗设备差,技术水平低,当地老百姓不愿去看病。驻军医院院长姚强、政委张尚清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定与这个医院结成了帮建对子,每年负责为他们培养2-3名医护人员,定期派出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到卫生院进行传帮带。还定期安排老专家、老教授到卫生院去会诊、手术,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带。现在一些常规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等等都能自行开展。
该医院孟卡院长不无感慨地说:“前些年,我们的手术室嘛基本上都是闲置,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了部队医院的帮扶,我们设备有了,人才有了,技术也有了,患者嘛也都来了,驻军医院就象是我们的上级医院,只要遇见疑难杂症,一个电话,老专家就派来了,真是太方便了,这在以前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据驻军医院院长姚强介绍说:“近几年来,我们先后为该镇卫生院和农牧区培训医疗技术骨干87人次,赠送医疗器械57万余元,通过3年多的帮带,使其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
古尔图镇河滩村村长哈里别克提激动得说:“解放军的医生嘛,就是我们哈族人民心中的雄鹰。是我们村的‘荣誉村民’!我们嘛,高兴,非常的高兴……”近年来,驻军医院先后有18名医务人员成为该村的“荣誉村民”。
百岁老人笑开颜
去年10月,家住皇宫镇的乔董氏老人,起床时不慎从床旁坠落,造成左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家人赶紧把老人送往医院救治,当地各大医院要么说:老人年事以高拒绝收治;要么说:收下可以,但只能保守治疗,不予手术。看着老人痛苦的模样,家人的心都碎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驻军医院。令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医院不但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而且还专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为老人会诊,迅速确立治疗方案。
在接受了近一周的纠正低蛋白血症等的治疗后,迅速为老人制定手术方案。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各脏器之间都存在潜在风险,术中稍有不慎都可能致人死亡。在与死神较量了近三个小时,终于成功为老妇人置换了半髋关节。术后老人的孙子乔毅紧紧握住医生的手,激动的说:“谢谢医生,是你们给了我奶奶第二次生命!”
八十四户乡齐格勒克村的哈萨克族老人司马义做梦也没想到,他瞎了5年的眼睛,竟重见光明!笔者采访这件事的原由时,只见106岁的帕尔曼老人的泪水象断了线的珍珠,一串串地掉了下来……
他怎能不激动呢?八十四户乡齐格勒克村是个出了名的“穷窝窝”,这里医疗设备落后,就医条件差,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求医看病十分难。司马义自从得下虹膜睫状体炎并发白内障的眼病,几乎成了瞎子。家里人用毛驴驮着他穿山越岭,跑了四五家医院,得到答复的是“手术愈后不良”,不予收治。他绝望了,在漆黑中生活了5年。
去年瓜果飘香的季节,院长姚强带领8人组成的医疗巡诊小组来到了八十四户乡。司马义喜出望外,柱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医疗队。他的痛苦象一根针,深深地刺痛了医疗队队员们的心。眼科主任李宏科为他仔细地作了检查,精心设置了方案,大胆地进行了手术。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司马义老人终于看到了光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出院时老人的右眼视力已经恢复到了1.0。他拉着主治医生宋林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一个劲儿的说:“解放军嘛,亚克西!共产党嘛,亚克西!”
乌苏市驻军医院和驻地各族群众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就像那首民歌永远回荡在天山南北:彩云把天空和草原连接在一起,江河把冰峰和湖泊连接在一起,天山把白衣天使和各族人民的心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