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我很佩服那些写出大部头作品的作家。不管是身边的一般作家,还是闻名世界的大作家,总感觉他们能创作出长篇巨作,一定蕴含着一股神奇的力量。
可对柳青,除了《创业史》,似乎了解不多。直到今年,才有幸走近柳青,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写的人。
前段时间,文联组织观看了电影《柳青》,一下对这位建国初就闻名文坛的作家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对“在人民中生根”这句话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心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柳青在人民中生根,不是三个月的蹲点,也不是一年的体验,而是十四年与人民朝夕相处的生活。试想,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四年,而柳青却把自己人生精力最为充沛的十四年,献给了农村。他丢下优越的工作条件,从穿着貂皮大衣,背带裤的洋气先生变成带着瓜皮小帽,穿着粗布衣衫、圆口布鞋的老农,春夏秋冬,日日相伴,柳青是真的与农民们融为一体了,确实无愧于“在人中生根”这句话。
1959年,柳青把《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一分不剩的全部捐给了王曲公社,公社用这笔钱修建了王曲机械厂,厂子停办后,厂房给了王曲卫生院。
走出影院,老师们纷纷讨论:“柳青不容易啊,扎根人民,这句话谁都会说,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人民吗,我们也是扎根人民呀,可我们谁会把自己的稿费无偿的捐献给人民?”
“我做不到。”
“我也做不到,我起码要给自己留一部分钱。”
“是呀,1959年的一万多元,相当于现在多少啊?十万、二十万、一百万……”
……
可柳青就这样做了,我们这些人会把自己的钱无偿地捐献给其他的人民吗?大家摇摇头,“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柳青做到了极致。
看完电影一个月后,我有幸参加了省作协举办的作家培训班,听到文学院几位老师都提到柳青,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心中就渴望更深地了解柳青。刚好作协安排的采风活动,就是参观“柳青文学馆”,我们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又去了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墓等,对柳青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暑热蒸腾中,我瞬间被柳青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激情震撼。他为了寻找写作素材,让自己的描写富有生活情趣,在一天下午收工之时,向路过自己家门口的一名妇女泼去一盆水。这位妇女怒火中烧,破口大骂。他强忍尴尬场面,晚上,亲自上门向妇女道歉。原来他要写一个泼妇骂街的场面,可写了几次都不满意,就想了这个方法。作为一名作家,他俯下身子,观察生活,给读者呈现了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这些爱好文字的人做了榜样。
在敬仰之余,我不由自主地又买了《柳青传》,书一到手,便如获至宝,很快地沉浸在《柳青传》的阅读中,一次次震撼,一次次反省,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柳青。
记得柳青墓碑上刻着“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柳青同志之墓”,当时,还有点疑惑,看了《柳青传》,才知道这句话真的名副其实。柳青上学时,就已经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在西安中学读书时,坚决不走大哥给自己安排的出国留洋的道路,义无反顾地投奔革命,前去延安,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中,还一再申请要去前线。他首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特别是文华大革命中,那么多的老同志为了少受迫害,为了家人少遭磨难,违心认罪,而柳青,一身铮铮铁骨,不管造反派用什么办法,柳青都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黑帮”的帽子被硬生生戴在头上,但他始终不屈服。正如造反派中一个同志所说,“我到底战胜不了柳青啊。”是啊,这位个子不高,身体消瘦,留着短须的老人,虽然屡遭不幸,不仅身体上被肺病折磨得气喘吁吁,奄奄一息,而且心灵上被造反派折磨地千疮百孔,痛苦不堪,可他眼睛深邃,目光炯炯,没有丝毫动摇。当马葳在贫苦交加、内外折磨中,以死抗争,柳青心痛的无以言说,但他仍然没有屈服,这样不屈的精神让人热泪盈眶。
当柳青才从牛棚出来,还没有平反之时,他就提出了要写《创业史》第二部,吓得家人极力反对。当时,遭遇巨变的老作家们可没有一个人说,要拿起笔继续写,可柳青,他不管自己是否能得到平反,就坚定地重要写作,可见他对党毫不怀疑,对认定的事业也是绝不放弃,这不是一个始终坚守原则的党员吗?他当之无愧墓碑上那几个大字,那颗红色的五角星因为他的坚守而熠熠生辉。
不管是已故的路遥老师,还是现在的作协主席贾平凹老师,都对柳青有很中肯的评价。路遥说:“柳青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有理由为自己已经创造出的东西骄傲的:在我们已有的文学基础上,他自己新建筑起来的艺术之塔似乎要比同时代任何人的建筑之塔要宏大和独特一些。”贾平凹说:“柳青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忠于人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刻苦写作。他在写作上有大志向,大胸怀,大能量,所以他的写作也就有大气量,大格局,大成就。”我想,对于柳青,了解了他的人,绝没有一个人会对他说出半个不字。
斯人已矣,终南巍巍,薃水悠悠。柳青,这个大写的人,“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及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