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必谢,月圆必缺,人寿必终。不管你是乞丐还是富翁,不管你是俗子还是伟人,面对死亡,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据说,化学家拉瓦锡,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送上了断头台。行刑前他请求说:“在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这个实验做完”但他未能如愿。尽管多年后法国为他平了反,但人死已不能复活,只有他发现的质量守恒定律和将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的功绩永远为后人所铭记。象这样潇洒地面对死亡的人并非拉瓦锡一人。1600年,布鲁诺为了捍卫他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廷烧死在了火刑柱下。
由此,我不在感动生的伟大,而感叹于死的光荣。
我曾怀着虔诚的心去拜谒秦始皇帝王陵,我陶醉于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兵马俑威武雄壮和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仅此而已。我真不愿相信,戎马一生的始皇大帝,在死后仍然想指挥千军万马,尽管他死之时的心态已成千古之谜。而与秦始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武则天,当我站在她的无字碑下,我却分明看到了“请填空”三个大字,那是武则天在生前预设的。这尽管比那些在碑上刻满了字的人高明许多,但我仍感到了一丝悲哀。
我曾写过一首关于死亡的诗《终点》:
有一个终点让人胆寒
尽管十万分的不愿
总有一天
必须到站
有一个终点让人感叹
来自尘土必归于尘土
长生不老
是一厢的期盼
有一个终点让人释然
人生方寸
得失之间
随一缕青烟飘散
有一个终点不需要誓言
我们都在路上
粉身碎骨
是生命最后的璀璨
有人说,死与生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这话讲得太玄妙了,我更欣赏臧克家先生的两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面对死亡,准确地说,在死亡前的那一瞬间,最好连这两句诗也忘掉,让大脑里一片空白,只要你的一生无怨,无悔。
学会忘却
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之间、有的同事之间、有的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对面而过也不打声招呼,甚至有些工作上或生活中必须的对话,也要通过第三者转达。究其原因,就是各自都有心结,把哪些不愉快的事情记得太清,记得太牢,记得太深,记得太久。
我想,罗杰•罗尔斯先生,如果始终对他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的出生耿耿于怀,并沉迷于旷课、斗殴、砸黑板的惬意中,他肯定成不了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海伦•凯勒女士,如果纠结于其盲聋之残疾,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以及美国《时代周刊》十大英雄偶像、“总统自由勋章”等桂冠肯定会与她失之交臂。如果张海迪走不出高位截瘫的阴影,中国的“当代保尔”会是她吗!
战国初期的魏国名将庞涓,因惦记师弟孙膑的《孙子兵法》,而设计刮去了孙膑的膝盖骨,埋下了兵败马陵道而死的伏笔。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因太在意于“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吐血身亡。
因比,忘却是一种智慧,哪些该忘却的一定要让他杳无音迹;忘却是一种反省,轻装更有利于我们前行;忘却是一种超越,人生历程中有无数个起点;忘却是一种信念,百折不挠才能达到预设的高度。
其实,握手言和是一种忘却,他需要我们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淡化别人的不足。赠人玫瑰是一种忘却,他需要我们与人为善,给予他人以快乐。宁静致远也是一种忘却,他需要我们远离喧嚣和浮华,忠贞而执著地追逐。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是一种境界,哪些该珍藏的一定要用心地珍藏。“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是另一种境界 ,哪些该忘却的要义无反顾地忘却。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有把自己投身于历史的长河中,生命之舟才不会覆没。
学会忘却,懂得放下,你才会拥有非凡的气度;学会忘却,甩掉包袱,你才会远离烦恼和忧愁。
2023.04.22修订于四川省广元市南河陵江御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