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柔石是一位富有才华和独特成就的青年革命作家。他短短的一生和他留给后世的文学作品,犹如长空中飞逝的流星,虽然倏忽而过,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使后来的读者赞赏不已,十分喜爱。他的中篇小说《二月》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部具有划时期意义的作品,在我国二、三十年代以反映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感和探索出路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在对现实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人物的典型意义、艺术表现技巧的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他前期的其他作品。
《二月》写于“四一二”惨案之后,严酷的社会现实向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个“向何处去”的尖锐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文坛上出现了许多描写知识分子生活、探索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大都是表现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憎恶和反抗,以及他们的彷徨、苦闷与追求。
《二月》通过肖涧秋在芙蓉镇两个月的生活和思想境遇的描写,反映了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故事情节的背景是一九二六年,大革命的风暴正在南方许多地方数荡。正是在这个时候,小说中的主人公萧涧秋,一个“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底大部分疆土”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到了芙蓉镇。他本来是因为感到生活上的厌倦.到芙蓉镇呼吸“美前而自然底清新空气”。寻求安静的生活来了。然而,的社会,到处都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芙蓉镇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有年轻的寡妇、天真的孤儿。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有怀着各种主义的新式公子,存在着各种阴险、和倾轧的现象。当萧涧秋刚到芙蓉镇的第一天,无情而冷酷的社会现实便毫不客气地把他卷入了矛盾和斗争的旋涡。陶岚在他这个“江湖落魄者”面前展开了结尾,结果又引起了小人的笑骂侮辱和恶毒诽谤。充满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美蓉镇,和当时整个黑暗的社会相一致,散发着腐朽、庸俗、沉闷的气味,使他仍然感到窒息和压抑。在这些矛盾和斗争面前,他犹豫过、抗争过,对流言不屑一顾,继续帮助文嫂,并曾坚定地对纨绔子弟钱正兴说:“我爱陶岚。”但是,他个人的力量和善良的愿望毕竟是冲破不了封建势力的藩篱的。最终,重重的矛盾和复杂的纠葛以及文嫂的死迫使他妥协了。但他又是以不安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子离开了那两月前还使他充满幻想与希望的芙蓉镇,继续“孤零零地徘徊在人间”,“从这茫然跳出去”,孑然一身回到“那还不可知的茫然里”《二月》所选取的这一侧面,只不过是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但是读者却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去探视时代的风云,看清那些处于阴暗角落里的污垢,从中感受到革命风暴到来以前令人窒息的腐朽气氛。作者用他那支饱含激情的笔,挑出了像芙蓉镇这样"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角落,让人们知道,即使在大革命高涨的年代里,仍然充斥着杀人不见血的勾当。
“新式公子们”酒足饭饱之后的高谈阔论之下,照样有着庸俗和污秽;腐败的封建势力正向正直的知识分子和孱弱的孤儿寡母伸出魔爪;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则为这个“多嘴的社会”所不容。作者正是在这个颇具特点的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大革命后几个找不到正确出路的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表现了他们为寻求革命出路的奋斗和追求,以及和社会发生冲突过程中的悲剧遭遇。作品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同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写出了他们的本质特征,而且鲜明地提出了他们的出路问题,并以他们的生活悲剧给人们一定的启示和教育,为作品中同类型的人提供了许多可鉴之处,启发人们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出路。
柔石在《二月》中塑造了一批远离革命中心但又各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形象是肖涧秋和陶岚,这是两个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的艺术典型。虽然二人都是在与旧势力搏斗中败下阵来的悲剧人物,但却是两个有独特的个性,概括了当时现实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的典型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众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也是两个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光彩的形象。
小说着力塑造的肖涧秋这一形象,在思想、气质、信仰、情操和生活道路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在“浊浪拍岸”的残酷的阶级矛盾中,既不是和斗争不相干的旁观者,也不是跃进了激流中的弄潮儿,而是一个本来极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有许多沉重的精神负荷与性格弱点,而且在实际上又没有找到正确的奋斗道路,只能是一个“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他是那个时代新的青年知识分子艺术形象的代表。
萧涧秋从小就孑然一身,特定的环境和遭遇决定了他那感伤悲凉和忧郁矜持的个性。他想在故乡安静几年,但幻想马上被现实所打破。他对文嫂的帮助,表明了他的热情和真诚,但只能给不幸的人带来一点温暖和安慰,却阻止不了阴暗社会对她的迫害,乃至自杀而死。这就说明萧涧秋空有善良的愿望,而找不到解救文嫂的正确道路。陶岚对他一见倾心,他和陶岚有着相同的命运,有着同样的不满和同情,有着同样的彷徨和探索。共同的遭际和追求将二人紧紧联系起来,但现实却迫使肖涧秋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感情。这不仅暴露和控诉了封建势力对青年幸福的摧残,也揭示了肖涧秋内在的矛盾性格。因此,他只能“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这一方面表现了他顽强正直的可贵品质和不随波逐流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他的悲观失望。但是,肖涧秋也并未停止过对美好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他经过种种变故和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过去的道路,喊出了“救救妇人与孩子”的呼声,抱着“我们终会有长长的未来的”朦胧信念,继续新的探索: “此后或南或北,尚未一定。人说光明是在南方,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又想哲理还在北方,愿赴北方去垦种着美丽之花。时势可以支持我,象我如此子然一身的青年。”
这种求索虽然还很渺茫,但与之前的追求安静相比,却具有很大的积极方面。毫无疑问,肖涧秋的形象是发展的。他是一个受过人道主义思想影响,在黑暗中退避无门,抗争无力,苦闷彷徨而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陶岚,这芙蓉镇的孔雀,她是一个在“五四”浪潮的冲击之下有一定觉醒的、倔强好胜、热情坦率,但又有很深的精神苦闷的青年女性。她追求个性解放,但她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既不像《伤逝》中的子君;也不像《子夜》中的林佩瑶;更不像《雷雨》中的繁漪。她个性解放的追求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内容,这就是不甘恪守旧礼教为女子厘定的“天职”,而要抗俗,就是她当众宣布的:“别人以为女子做不好的事,我却偏要去做。她和肖涧秋之所以一见钟情,一方面是因为她羡慕和钦佩肖涧秋的丰富阅历,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他们都要求反抗现实,但又摆脱不了精神上的苦闷空虚。她虽不如肖涧秋深沉,却比肖涧秋勇敢。但是,陶岚的抗争也是个人的,她把追求光明的希望寄托在同肖涧秋的爱情上,最终也是茫然的。
《二月》是柔石在创作艺术上的突破,标志着柔石成熟的和独特的风格。诗一般的深沉而清新的意境和委婉而细腻的抒情笔调构成了《二月》的基本风格。意境是我国传统诗论、画论中的概念,但意境非诗歌、图画所独有。作为形象思维的产物,小说也有。小说中的意境要求有十分鲜明和富有启示力的境象,同时包含着深厚的,可供思索、玩味的意蕴,使主题得到更为深隽而丰满的体现。《二月》就是一篇有着完满、深邃的意境的作品。它所竭力渲染的芙蓉镇那种压抑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空气;那种恶毒、虛伪和真诚、友爱的相互映衬,那种在污秽中自拔于俗流之上的崇高美的显现;那种惟妙惟肖的心理状态的揭示等,都有着抒情诗一般的意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月》善于借用和化用诗歌的意境,在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熔铸出新的意境,既注题保持生活的实感,又使整个作品荡漾着一种诗的意趣。如作品中陶岚约肖涧秋到家里弹琴,中间,肖涧秋弹唱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歌《青春不再来》。这首诗是肖涧秋孤寂、悲弱和渺茫的心境的写照,对于精神上比较苦闷和空虚的陶岚来说,很自然地一拍即和,引起了她心灵上的共鸣。二人一同陷入了诗中那彷徨伤感的情绪之中,使二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凝炼和形象化的表现,这样就使全篇笼罩在一种哀伤的诗情中。艺术效果是深沉而隽永的。在作品中,作者还擅长用富有特色的风景画的描绘来烘托作品的意境。对于芙蓉镇的景物描写有时是阴森污浊的;有时是澄澈明净的。这些,不只是一般地提供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而是饱和着人物的、也是作者的感情,构成了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氛围。
“肖涧秋在雪上走,有如一只鹤在云中飞一样。他贪恋这时田野中的雪景。白色的绒花,装点了世界如带素的美女,他顾盼着,他跳跃着,他底内心竟有一种说不出的微妙的愉悦。”
由于一种移情作用,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在景物上也反射出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感情的不一样,对于眼中的景物也赋予不同的色彩。由于肖涧秋第一次看望并帮助了文嫂,他以为自己从此便可在这“世外桃源”获得拯世教人的机会。一种自豪的、清高而超脱的情绪则跃然纸上;雪地上步臒轻松的萧涧秋,有如一只霜天中飞翔的白鹤,在他眼里,冰雪中的树挂变成了白色的绒花;雪后的世界犹如素妆的美女。这样写景,物我交融,机趣横生,格外生动地烘托出了萧涧秋如释重负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对于整个作品意境的加深,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月》这部小说,全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氛。一般来说,诗歌或散文的抒情,可以感怀放歌,直抒胸臆,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小说则不然,它是要把作者的爱或憎滲透到矛盾交织的具体情节里,寄寓在人物形象中。
《二月》着重描写的是肖涧秋、陶岚之间的爱情和肖涧秋、文嫂之间的友情。肖涧秋和陶岚的爱情有心灵上的碰撞和共鸣,同样的理想和追求是他们爱情的基础。肖涧秋和文嫂之间有着一种真挚的友情,文嫂除了对肖涧秋有感激之情外,有时还在善良的心灵上闪烁几朵爱情的火花。当她知道肖涧秋和陶岚的爱情后,便理智地熄灭了闪现的爱情火花,最后自杀而死,既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又是为了成全肖、陶的爱情。如果说肖、陶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纯洁的情操美和理想美,那么,肖涧秋和文嫂之间的友情则是--种崇高的人格美和道德美。《二月》正是通过描绘这种爱情和友情破摧残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黑暗旧社会的强烈憎恨之情。
小说在运用抒情笔调时,注重了委婉和细腻。如表现肖、陶之间的爱情发展,作者用了大量的书信、诗章、乐曲等最能容纳抒情笔法的形式,集中细致地表现他们内心淤积的感情波澜。
《二月》的结构朴实而不单纯,复杂而不紊乱。它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由主人公萧涧秋身上引发的矛盾线索就有几条:肖涧秋资助文嫂所引起的非议;肖涧秋与陶岚的爱情纠葛;肖涧秋与钱正兴的情敌关系等。小说基本上采取了顺叙的写法,几条线索交叉进行,将读者直接带进主要人物的感情世界,用人物内心掀起的阵阵情感的波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就使情节发展舒缓有致,合乎情理,而且还自然生动,引人入胜。对人物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是《二月》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如肖涧秋劝文嫂改嫁一段的心理描写是十分细微和精采的。它极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肖涧秋的胆怯、慌乱、惊讶乃至最后的决断都充分表现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嫂由绝望到希望,由希望再到绝望,她的痛苦达到了高潮。这段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月》的语言,无论叙事或抒情,都是优美生动、简洁含蓄的,并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有时还带有哲理性。如描写肖涧秋的性格,作者用主人公自己的话说:“我是喜欢长阴的秋云里底飘落的黄叶的一个人。”“我好似冬天寒夜里底炉火旁的一二星火。”其江湖落魄者的形象和茫然中仍有追求的性格全包含在这两句话中了。
作品《诗韵的小说》,在“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中荣获入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