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叫孔雀河美丽的河流,在我的记忆中总会出现她的模样,她的苍凉,她的丰盛和璀璨,怀抱着那些眷恋着这里的人们,这是我的故乡——库尔勒。
赤脚踏在库尔勒的土地上,我的根便扎在了这里,注定与它结下千丝万缕的缘。童年的记忆里,库尔勒已经非常模糊了,只能在长辈的描述中慢慢梳理自己的记忆,即使在那个落后和苍白的年代里,库尔勒也充满着它独特的魅力。
1979年,库尔勒市正式成立,隶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47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使巴州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华夏第一州的名字油然而生。一直到现在,每当我介绍她时,都引以为傲。
这个年轻的城市在1984年迎来了第一次开放,随着一声声长长的汽笛声,库尔勒迎来了第一列火车。从古至今至今都是交通枢纽,那时候叫库陇勒庄,便是一处歇脚的驿站,保留了至今的兰干路,兰干路命名的意义一点也在于此。兰干,维吾尔语就是驿站的意思,那时的库尔勒是什么样子的:“泥巴路、土块房、马车驴车满街跑,到处尘土扬”,这是那个年代对库尔勒的描述。
当时设立库尔勒市的时候,只有孔雀河北岸老城区这一块,虽然老城区和新市区有一些零星的住户,但都不成规模,偶尔见到一辆汽车,人们都会眼前一亮,而这一切都和我对库尔勒最初的记忆完全相反。
我眼中的库尔勒,干净、整洁、繁荣,路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耸立在孔雀河的两岸,人们相处友善,和谐。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我得到了答案。
库尔勒是怎么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有一个关键的词汇:资源。资源这个词,我懂它的意思,而把资源和库尔勒放在一起时我却看不懂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了解到的库尔勒,是没有多少资源能支撑起它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和果业是库尔勒的支撑产业,在早些年,库尔勒连旅游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仅凭这些条件,如何能达到如今的规模呢?这座城市的发展以五年为一个台阶,1979年,库尔勒建市;1984年,铁路通车;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落户;
1994年,首次提出了建设新疆第二大城市,形成“北乌南库”格局。
作为库尔勒的市民,在我眼中带给库尔勒最大变化的,便是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的成功落户。
我的回忆渐渐清晰起来,想起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在街道上总能看到一群群身着红衣的人,便是石油人,孔雀河南岸一栋栋耸立的高楼,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河道两岸边也抹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绿色,出现了石碑,牌匾与广场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曾经那些光秃秃的土地,变成了一块块平整干净的地砖,在石化大道,这一切好像就在转瞬之间突然冒出的一样,整座城像一本彩色的漫画,一页一页都是新的色彩与故事,这些本该更长时间才会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变化,却被石油人插上了加速的翅膀,提早的让我们看到了未来。
库尔勒和塔里木油田之间有着不可言喻的缘分,为了抓住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这样一个重大发展机遇,振兴库尔勒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当时州市两级政府就决定把孔雀河南岸这片广袤的土地,这一块黄金地段全部拿出来交给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那时一片把水头插到土地都能发芽的地方。
我本不了解有关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历史,但是家里人在石油工作,对于油田的理解深刻了一些,听到了很多故事,见过了真正的石油人,也了解了他们对库尔勒这座城市的贡献。
回忆起以往生活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日子,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在用石油作为线索之后,逐渐清晰起来,什么时候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和塔里木石油人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时候本陌生的塔里木变得渐渐熟悉了起来?
当我发现大街上再也见不到拉着煤气罐的三轮车,才意识到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换过煤气罐了;当母亲拧开天然气灶的阀门,淡蓝色的天然气火焰轻轻跳动的时候,我意识到生活的确发生了变化;当徜徉在宽阔美丽的孔雀河畔,看着蓝色天空一碧如洗,原来我们的苍穹可以如此干净。
1998年,来自塔里木的天然气,通过一条条管道,进入到我家里,也进入到库尔勒市的千家万户,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库尔勒,意为“眺望”,也是一个因石油而生长的城市,一个石油人与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城市。
再见吧“泥巴路、土块房、马车驴车满街跑,到处尘土扬”的库尔勒。未来的塔里木油田,未来的库尔勒市,我不禁开始了想象,浮现在我脑海的,是城市的繁荣,璀璨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