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永利的头像

查永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21
分享

哑巴叔叔

(一)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我们在做善德的时候,是会非常快乐的。彼时善德聚集,我们就能体会到积微善而成大德。

生活中,我们蕴藏着善良的情怀,只问自心,不问得失。无论如何的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善良的本性,因为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只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却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爷爷奶奶四十多岁时,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他刚出生时,剑眉星眸,挺鼻厚唇,皮肤白灵,面如银月。后来,亲戚中有好事者,建议奶奶把他扔到长江中溺死。因为他不但听力全无,天生哑巴,还体弱多病。

爷爷奶奶都是虔诚的大善人,说这是爱情最后的礼物,却倍加地珍惜了起来。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只有叔叔一直跟在爷爷奶奶身边。他常常坐在奶奶身上,用双手拉住奶奶的衣服和髻发玩。

在旧社会,穷人家人吃不饱,半袋山小麦,弄糊掺野菜,都要吃上半年。爷爷经常抓些灰土蛙,扒了皮,炖水给他喝。奶奶也经常讲着他听不见的故事,哼着他听不见的童谣。

有时,院门口来了卖麻糖、针线的货郎,奶奶也会买上些,给孩子们分着吃。奶奶一直戴着一顶黑色平绒的帽子,往往会在椭圆形的帽饰里面藏上一点点,留给小叔叔吃。这些,孩子们自然也都知道,那是公开的秘密。

奶奶有时还会买一小包糖精,慢慢地添加在水里,给孩子们喝。爷爷外出回来,也常常会带点爆米花等零食,那就是孩子们的最爱了。

奶奶是相信命理的,常说人的一生,都是命里注定安排好的。爷爷省吃俭用,自力更生,相信人定胜天,认为命运是可以积极改变的。但是这些生活观念上的差别,并不影响他们相亲相爱,互敬互重,相濡以沫。

生活贫困的年代,大凹庄的村民有个很普遍的共识。如果有人生病,一般是不用看郎中的,能扛过去就扛着算了。甚至常常有病人去庙里抓香灰,拿回家冲水喝治病的。至于花钱看病,村民认为是极大的浪费。

如果孩子腮边得了肿胀病,常常是请教过私塾的老先生治的。清晨起来,就请老先生研好上等墨,摆出毛笔,然后才准备给孩子看病。老先生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拿起毛笔,在孩子肿胀处画上不同的灵符,并且吩咐一定要连续画三个早晨。

实际上,老先生就是给孩子脸肿起来的部分涂上黑黑的墨汁,过几天好了再洗掉。几天之后,孩子得炎症的地方,自然就会消肿,相传是十分灵验的。老先生治病的报酬,往往也就是三、二个鸡蛋而已。

许多的偏方验方,至今仍在民间流行。自然还有人将其奉若神明,但是年青人大多对此不屑一顾。尽管大多数人,也基本上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再说,中央电视台上都说了,“不看广告看疗效”。博大精深的医理,全部用科学的方法,有时是无法解释的,因为许多的信息,也许就藏在那些使人无法捉摸的疗效奇迹里。

那时家里最常备的用药,也就数是人丹了,似乎能治百病似的。传说,小叔叔小时候生病,无论你信不信,都是用人丹治好的。

多年以后,我询问任职许岭区医院院长的小姑姑。她笑笑说,没有听说人丹是仙丹呀。我也是想着,大约是爷爷奶奶错把人丹当成仙丹,给小叔叔吃了吧。

奶奶是解放前裹足的小脚,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模样。缠过足的人,如果站久了,脚底板就会钻心地疼痛,可别说再加上抱个孩子了。可是小叔叔一直是在奶奶的臂膀间,日渐长大的。

小叔叔身体衰弱,四肢乏力,走起路来晃个不停,口里还不由自主地直咕噜。他从小就营养不良,不但没有蛋奶补充,就是连普通的口粮,也常常供应不上。好在没有饿死,这也许就是奶奶平时说的,各自安好了天命似的。

当然,这些跟姑姑们对他的疼爱,是分不开的。爷爷奶奶每天疲于劳作。爸爸又要上学校教书,要走很远的路,即便在家,也是要辅导弟妹们读书的。所以,除了奶奶,就是大姑姑和二姑姑带着小叔叔玩耍了。

爷爷奶奶从容地面对着生活,发挥着人生最大的智慧。他们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棵开花的树,也都有活着的意义。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十分得艰辛,小叔叔却会让大家,在获得彼此的喜爱中而新生着。

爷爷奶奶厚德而谦和,遇事跋涉,乘时烟雨,半帘幽梦。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希望,从不轻易放弃。他们用心中坚定的信念,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等待着花开。

(二)

经历人生的风雨之后,我们往往能看透人心。患难与共的人,总是会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只有真心,我们才能拥抱永恒。在岁月不停地流转中,我们期盼着真情与世长存。

“红尘万事皆美善,人间有味是清欢”。囿于脚下,我们眼里就难以见于远方。难以释怀的坚持,我们要有能力拿得起,也要有智慧放得下。积极地适应生活而不矫情,哪怕是凡俗的一点小事情,我们也能体会到其间的美好。

小叔叔姓查,本无名字。解放初登记户口时,就信笔在姓氏后面填写个“细”字,再在“人”字下面加了个“小”字,怀宁方言就是小孩子的意思。也许,大家都觉得,他没有取名字的必要。直到多年以后,生产队里要上报户籍,才临时取名叫振慰。

小叔叔稍长以后,村里有找人跑路拿东西的,或者是让人回来办个事什么的,就写个纸条给他,让他跑路就可以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没有什么神鬼的概念。他又肯吃苦,所以不论风霜雨雪,不分白天黑夜,都是可以帮助别人跑路的。渐渐地,周边的人几乎也认识他,闲时也喜欢跟他比划上几个手势。

小叔叔在大凹庄,为绝大多数人家帮忙跑过路,做过事。他为了病人,半夜去赤脚医生医疗队拿过药。他为了生产队里,去人民公社拿紧急通知,还送过信件、代人拿过包裹等等。

只要写纸条,他就给别人跑路。由于他对别人充满着赤诚的帮助,所以在村子里是有口皆碑的。不但老人、儿童认识他,就连盲人也都熟悉哑巴叔叔嘶哑而不能说话的声音。

小叔叔还常常帮助别人,轮着排队买东西,倘若要买的东西多,还要排上两三个队。食品站和合作社里,买供应的粮油要排队、有时就是买块肉和豆腐,也是要拿着供应票卷,排上大半天的队才能买到手的。

那时横塘村的小街上,随处可以看见排队买东西的人,听说谁要是不排队,谁就是阶级觉悟有问题,属于破坏革命秩序,一定会受到处罚的。

食品站和合作社,简单地说,就相当于现在的百货商店。那时我们大队,才有一个横塘供销社和食品站。顾客一进门,便可以看见,靠墙的一排排的货架子。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日常用品。货架子的前方用木板支起高约一米,厚约半米的柜台,上面用石灰泥抹平。柜台子还留了一个小口子,装上一扇小木门,是供营业员卖东西进出用的。

据说那时候,只有梅塘学校的教师表现得十分出色,才有资格被提拔,去供销社当营业员。供销社不仅卖货物,还收购一些东西。社员家里的鸡蛋、鸡毛、废铜、烂铁等等都是可以安排收购的。还有社员从地里挖出的什么,也都可以卖给供销社。娃娃们捡到的五金等等,还可以直接拿到供销社里,兑换糖块吃的。

由于当时的生活物资极其短缺,社员们即使有了供应的票据,也不一定保证就能买得到东西。为了避免到手的票据作废,常常会出现社员们排起长队,购买货物的现象。

那时供应的购物票据,通常可以分为吃的、穿的、用的三大类。食品类除了米面要粮票以外,还有肉票、油票、豆腐票、蔬菜票等。服装和日用品类的购物票据更多,布票、棉花票、肥皂票、火柴票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有些购物的票据纸张极差,大小又不统一,印刷得也粗糙模糊,是非常容易被仿造的。但是在那个年代里,是绝对没有人敢仿造的,因为仿造购物票据,是直接要命的事情。如果说在那个年代里,有不用凭票就能购买得到的东西,也许只有红宝书了。

生活的困难时期,人们饥饿缺少口粮,村庄里的人便是偷偷地在房前院后,种上点玉米、南瓜、萝卜等作物。基本上是没有人,主动到大队上报告的,再说大队和公社里下乡人员,看见村民们吃不饱,也只好睁一眼,闭一只眼。

小叔叔便跟着爷爷后面,开始学着种地,因为他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上学读书。他拿着铁锹翻土,用锄头挖菜畦,学得挺认真的。因为他体弱力薄,所以常常需要休息的,有时农活还没有翻动几下,手上又打起了血泡泡。

地里耕种好之后,小叔叔和姑姑们,经常要去村子南边的大塘里挑水来浇庄稼,来来去去得跑好几里地。他们看着庄稼地里的庄稼,一天天地在长大。虽然挑水很辛苦,但是小叔叔和大家的心里,仍然充满着丰收的希望和快乐。

因为儿女多,都是要吃饭的,所以爷爷肩上的负担是沉重的。但是,爷爷的脚步是轻快的,神色是轻松的,有着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小叔叔在爷爷身边,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种庄稼的不容易,也在劳动中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到了收获的季节,他和孩子们一起,围在田地边,仿佛看见了升腾的希望。

痛苦往往能成就美丽,哑巴叔叔也有自己的伤心和失落。常常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他只能用劳动的汗水,笑对大地。仿佛熊熊的烈火在燃烧着自己,也升华着自己,哑巴叔叔用坚定的意志和顽强地抗争,成就着属于自己的追求与美丽。

埋头过坎,历事炼心,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小叔叔天生就是哑巴,想说也是说不了。从容地面对生活,眼前的风雨,泥泞的道路,小叔叔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跨越着,心中也祈望着能够用自己的劳动,迎来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在夏日漫长的时光里,小叔叔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天空中飘飞着无数的花絮。他用自己的双眼,发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可爱的人和感人的事,在平淡的生活中,无言地品尝着丝丝的甘甜。

小叔叔在心里,像爷爷奶奶那样,一直用净土种植着善良,由内而外地丰盈着生命。他每天努力地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过得更加快乐。“天地不过是飘摇的逆旅,日月不过是光阴的门户”。他每天都带着希望,携手蓝天白云,邂逅大地长风,默默无言,力争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三)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人们所处的位置和身份的不同,有时也会变得难以理解与沟通。性格和思想的形成,都与我们自己成长的道路,密切相关。

生命像是一种回声,我们需要付出爱,才会得到感恩和回馈。因为小叔叔经常帮助了别人,所以大家也常常对他施以援助之手。有时,大家理解不了哑巴叔叔的行为,于是对他也就少了一些计较,多了一些爱护和包容。

大凹庄房舍的北边,是土堆成的小山头,平顶约一亩大小。那里是村民夏天纳凉的好地方。傍晚时分,村子里的孩子们,就纷纷地往小山顶搬凉凳、椅榻、凉床等等,首先抢占好纳凉的位置。哑巴叔叔就是弄不懂,这些“抢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常常跟别人用手比划着,意思指是他的地方。孩子们看着他的手势,也常常哄笑着,知道他不甚明了,都是会让着他的。

解放初期,爷爷奶奶和哑巴叔叔的家舍是一户三间,坐西朝东,布局是一堂两屋,北间是锅台做饭,南屋是客厅和卧房。每逢过年的时候,才会糊上新窗户纸。那时我的父母亲已经分家单过了,蜗居在南边,相隔一个二丈见方的水池子。

轻风和煦中,还有一棵老椿树伟立在门前,爷爷奶奶称它是“救命树”。青黄不接的时候,哑巴叔叔便上树采摘椿树的叶子,然后抄过热水,炒着吃。

最让哑巴叔叔惦记的,自然就是这三间老屋舍。老屋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那里有儿时的欢乐,也有父母劳作晚归的身影。

爷爷奶奶一家真正居住的,也就是这老屋舍。后来姑姑出嫁了,二叔叔又进了怀宁县木器社,三叔叔也应征入伍了,只剩下爷爷奶奶带着哑巴叔叔过日子。

老屋舍的一门一窗,也都是爷爷奶奶的最爱。它也凝聚着大家的团结和敦爱。它纷披着大家的形象,勤劳、节俭、坚强和执着。老屋舍是哑巴叔叔生活里,最坚实的精神支柱,爱的家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还没有食堂,公社和大队下乡的人吃饭,就会被安排在社员家里。每人每餐饭,折合补助半斤粮票,二角钱,政府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多也不能少,更不准不给的。

经常下乡的人都有经验,吃饭的时候一家一天,挨次序地吃下去就可以了。哪一天轮到了谁家,社员们也都是知道的,早安排好了。下乡的人吃完饭,在桌子上放下粮票和钱就走,也不用说什么感谢的话。可是,因为哑巴叔叔的缘故,怕被打扰,听说下乡人的吃饭安排,还是爷爷找人说情,才被按排到这样的好事的。

有一次,轮到下乡的人来家里吃饭。奶奶就让哑巴叔叔,拿着供应的肉票去食品站买肉。当营业员按照肉票的数量称好以后,哑巴叔叔手里不知怎么就少了一毛钱。哑巴叔叔,只好先回家拿钱,把肉放在食品站里。等到他跑回家拿着钱,再回到食品站里补上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肉票了。营业员把那块肉,又放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后来写个字条给叔叔带回来了,说是,没有肉票,就不能卖肉。

哑巴叔叔在路上细心地来回找了好几趟,再也没找到那张肉票,只好哭着鼻子回了家。回到家里,并没有骂他,因为奶奶知道他是个很诚实的孩子。以前为别人家买东西,他从来就没有错过。奶奶于是请下乡来吃饭的人写了个字条,让叔叔再跑了一趟,才把肉买回来。

那时,家里极少买肉吃。就是来了人,吃肉的时候,爷爷奶奶也总是推说着不吃,说是吃了重油水肚子会不舒服。哑巴叔叔也会明白,他们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吃。他们只希望孩子们能吃饱吃好,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哑巴叔叔的生活中,那一次一定是件极其伤心的事情。他不在乎自己飞得高不高,只是飞得真得很累很累。值得慰藉的是,他拥有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尽管有时候,忧伤如同细雨连绵不断,但是阳光出来以后,一定会照遍每一个角落。也许阳光真地会知道,有很多像他这样身体残疾的聋哑人,都需要它热情地拥抱与爱护。

哑巴叔叔整日勤奋不辍地劳作,无声地散发着甘甜饴人的芬芳。他几乎给大凹庄上每一户人家,都干过脏活、累活。他用无私奉献的悲壮,塑造着自己口不能言,默默无闻的辉煌。

在上山打柴时,他也曾品尝过坠崖入渊时的痛苦。在田塍放牛羊时,他也曾仰望过展翅翱翔的雄鹰。他用自己的心胸,尽可能的包容着生活中的苦痛。他内心依然恬静,没有什么不安与躁动。林霞交辉下,他把忧悒的沉思,和深切地归念,都早已融化在亲亲柔情和明朗的生活旋律之中了。

即使是如火的情感,也被哑巴叔叔处理得温柔似水。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和痛苦之后,他就像舞台上的小品演员,殚精力竭,似疯似傻,而忘却着痛苦不堪。即使有时被人冤屈至深,他也只能是无言以对,因为自己天生是个聋哑人。

(四)

不会逃避困难、挫折与失败,因为那些会让哑巴叔叔变得更加地成熟而理性起来。他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虔心地祝愿,祝愿所有的沧桑褪去,所有的遗憾都能得到圆满地呈现。

他看着健康与疾病,花容月貌与仙姿不再,荣华富贵与穷困潦倒的人生,默不能言。他目睹过许多的低俗、名利、感情等虚妄的东西,并由此也许产生过百般的苦恼,而不为人知。

大凹庄的古枫香树下,男人们抽着黄烟,女人们纳着鞋帮。男男女女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俏皮话。有男人自我调笑说,我是个大老粗,要多粗有多粗。于是就有人接着调笑道,不但你的粗细大家都知道,就是你老相好的深浅,大家也是知道的。我们大家天天在一起,能不知道。

其中,偏偏就有女人说她不知道的,请大家帮个忙,让她也看一下大老粗到底有多粗。于是便使了个眼色,几个女人突然起身,把大老粗齐按在地,摁手的摁手,压腿的压腿,七手八脚的一时混乱不堪。

慌忙中不知是谁解开了大老粗的裤腰带,好几个女人从地里抓起了土,说时迟那时快,几乎同时塞进了大老粗的裤裆里,连抓带抹地惹得他嗷嗷大叫,跪在地上直求饶。

待到大老粗起身,整理衣服时,一边抖抖身上的土,一边又招呼着寻开心的女人们。大概是说,如果没有哑巴从中帮忙,你们是按不住我的,还是哑巴知道你们的深浅,然后就微笑着下地干活去了。

村子里男女之间,常常开玩笑寻开心。平日里,女人有时把胀得奶痛的多余乳汁,挤到男人们的脸上。男人有时抓住媳妇,撩起她的上衣,让她的奶子就露在大家的眼前,给孩子喂奶。更有相好的聊到情深处,把手很快地伸进女人的衣服里过一把瘾。

乡村里大家都在开玩笑,聊到脐下三寸,谁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一笑了之。因为农村生活本来就枯燥无味,所以男女之间的调笑和浅薄的骚扰,在那时的确是件开心快乐的事情。

等到哑巴叔叔长大以后,他也曾经正式地娶过一位姑娘。终因哑巴叔叔不懂男女之间的房事亲情或者两家家庭的成分根本不对,所以婶婶愤然而离去了。

听说哑巴叔叔娶亲时,家中厨房里的用具,锅碗瓢盆之类零零碎碎也只有几个,就是请一桌饭也不够,更不必说摆几桌酒席了。因此亲朋好友,和村子里来帮忙办事的人,大家都满村子绕来绕去地去借着东西。

办事用的厨房里的用具,大家都知根知底,谁家有什么东西都十分得清楚,借起来也都有具体的目标。应该借到的,也都会陆陆续续地借了回来,院子里倒也摆得满满当当的。

听说过门的婶婶,那年她才十七岁,对什么也都很明了。她虽然身材矮小,但是鼻正口方,相貌并不差。她对奶奶的问话,也能对答如流,有时的回答还透露着机敏和睿智。她浑身都有一种少女温柔的气息在蔓延着,那可是世上新娘子最美妙的气息。

每一朵花都有春天,哑巴叔叔也有自己的春天,不过如同流星一般一划而过罢了。至于喜筵是什么样子,以及婶娘是怎么回事,愿意嫁给哑巴叔叔,倒是无人提起过。只是听说两家家庭的成分不对,想必是不值得一提而已。

爱情终究是个难解之迷,让人伤心哭泣,却又无法忘记,无法逃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每一段经历,也都是生命中的印记。初恋的存在,跟家庭幸福无关,即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心头依然会对初恋魂牵梦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回不去的过去,那些放不下的感情,也都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哑吧叔叔喜爱孩子,有时看着孩子们放学后,玩丢手绢和打弹子的游戏。他默默看着孩子们轻轻地放手绢的动作,看见小手摆摆地打招呼,内心里一定勾起过童年的美好回忆。

哑吧叔叔自己没有孩子,待我却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甚至听说,我小时候是过继给他做儿子的。多年以后,我着意问姑姑们,她们也都一笑了之。想必是哑吧叔叔,待我情深有加的玩笑话罢了。

他的生活中没有政治,没有革命,更没有阶级斗争,连最基本的语言都没有。数十年来,他艰辛备至,饱尝着冷遇与不平,更加地珍惜着生命的脆弱与善良。

后来村子里传闻,有人找哑巴叔叔借种生子和床第风流的韵事,自然都是好事者茶余饭后的玩笑而已,千万别当真。至于他偷看女知青们洗澡的传说,那也是村子里,平淡微澜的贫穷生活中,已婚男人多一点幻想罢了。

许多人添言加醋地口碑相传着,说着空穴来风的神秘,听得个满脸通红,心里怦怦地跳个不停。因为这些幻想,能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激情的享受,能给卑微的生活,带来些许迷幻离奇的色彩。

院门内外,也有扑朔迷离的青春激情。哑巴叔叔看见过,清晨俊俏媳妇的转身掩门。他也相逢过,半夜盈盈婶婶的月下莲步。简单地说吧,大家都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如同夫妻也好,姊妹也罢。

哑巴叔叔是他们眼中的一个局外人,即使看见也没有关系。一个口不能言的人,在某些时候是会被人遗忘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看到事情的真像以后,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依然热爱着生活。

他随和如水,包容着情物,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他在生活中唯唯诺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他深知自己只是个聋哑人,因此低首默默,步步留神。“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大家也都能信任于他的和善,将自己的一些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往往托付于他,有时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

哑巴叔叔性格随和,眼睛却可以洞察生活,灵魂可以窥探人心。他宛若糊里糊涂,在苦难的人生中,不断地寻找着乐趣与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而往往在某些时候,大家则是低估了,他的这种适应的生存能力。

人民公社时期,要求家家户户把农具和几乎所有的家产,都拿出来交给生产队里,然后到生产队的食堂里吃大锅饭。有些社员家里孩子特别多,劳动力挣工分又少,经常有吃不饱饭的。

生产队长还命令社员,把家中的铁锅砸了,拿去大炼钢铁。当时队里到处是土高炉,大家都在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热火朝天地大炼钢铁。后来还命令社员们,互换着房子居住。

生产队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有队长、副队长,另外还有其他人等,组成“队委会”进行管理。他们是生产队的实际领导者和政策执行者,掌握着一个生产队男女老幼的共同命运。

每天清晨,社员按照生产队的编制进行分头集合,接受训话以及听令当天的任务分派。“公社干部背包,大队干部叉腰,生产队长扛锹”。生产队里的钟,实际上就是一段钢管,只有正、副队长才有权力敲响,社员是不能随便敲的。因为它是全队的号令,一听到钟声响起,即便是社员正在吃饭,也必须放下碗筷,先跑去集合。否则,是要受到扣工分的处罚的。

那时生产队里经常开会,今天学习毛泽东思想,明天传达公社精神。白天开,晚上开,凡是能行动的都得参加。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怎么开也开不完。生产队长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是上衣的口袋里,总是插着一支塑料套子的钢笔,彰显着是个文化人。

生产队长宣布修水利,出民工等等,喋喋不休。听说有一次会议开得太长,哑巴叔叔因为尿急,不经意间用嘶哑的声音大吼了一声,吓得大家集体就地卧倒了好几分钟。从那次会议以后,哑巴叔叔是个例外,可以不参加会议了,因为他根本就听不见那些。

哑巴叔叔积极抗洪,修水库,放牛垒圈,却从不标榜自己,低调又谦逊,甘于居下,深得大家的喜爱。他遇事更是懂得冷静地思考,不随意地苛责于他人。

农村里有红白喜事时候,哑巴叔叔更是不可或缺的操事人。村里老人去世,无论是给去世的人擦洗身子,还是入殓棺椁,都有他的付出。他所获得的报酬,一般也就是一包烟,二餐饭而已。

哑巴叔叔的幸福,来源于宁静。紫陌红尘,行色匆匆,总有一些故事,让他刻骨铭心,历久弥香。总有一份遇见来得恰好,芬芳着他的整个苍绿孤旅,清扬婉兮。

那时村子里,常常搞忆苦思甜的专场演出。村民们为了再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情景,忆苦的人往往找来一件破旧的衣裳穿上,腰里还要缠上烂稻草绳,再拄上一截枯旧的老木棍,牵上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孩子。有时哑巴叔叔也有参加演出,哪怕破绽百出,看的人也不敢说演得不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与阶级斗争相关的大事情,非同小觑的。

哑巴叔叔并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也没有学习过化装,更没有谁教他哼唱过黄梅戏。最美的遇见,是敏感的灵魂走到了一起,他天生就会哼唱黄梅戏。虽然他是聋哑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热爱和自导自演着哼唱黄梅戏。

他的演出是社会性的,不避专业与业余,场地遍及河岸稻场。他的黄梅戏是哼唱式的,配音就是自己敲打的锣鼓。聋哑人能哼唱黄梅戏,曾经传遍大江南北,他就是我爸爸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清晨雨住,霞光漫天,风柔草青。他一个人漫步在微风中,心旌摇曳,心湖轻漾,哼唱着心上的嘶哑声音。他在鸟鸣蝶舞中,面朝阳光,梳理上扬,浅笑嫣然,灿若花裳。原来只因相逢了黄梅戏,他成为了最美的自己。

多年以后,诸如戏院教授等,偶尔问及此事,并欲亲自上门拜访者,大有人在。我也是以此事为灵异,犹如风过山林,划过眉梢,捎去对哑巴叔叔的缕缕思念,无惊无扰,却又无缘多叙。

人生的美好,皆因缘于爱。“爱若盛开,清风自来”。因为爱,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变得更加得美好。至于乡间传闻,哑巴叔叔是黄梅戏曲精英,曾经供职于某黄梅戏院,后遭遇奸人嫉妒所害,流落于街坊之言,均系凭空捏造,切勿相信。

爱的路上,花开有时,缘来有命。白衣映雪,光影交融的日子里,哑巴叔叔一直哼唱着黄梅戏。不经意间,他凭借着大家看戏时的微薄施舍,艰难地养活着自己,尤其是在爷爷去世以后。

有一次,我整理哑巴叔叔房间时,曾经发现过一个小本子。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竟是爷爷写的家庭开支。那个小本子里,记录了粮食、蔬菜、服装等十几项,几乎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全部内容。字里行间,仔细而严谨,爷爷笔迹宽博,有颜体的韵味。

岁月不曾将哑巴叔叔打败,他就要与之并肩地去相爱。他经过沸水的激荡,浸出沁人的芬芳。他经过了岁月的淘洗,生活正是如此,才会更加地令人神往。

岁月虽然增添了他肌肤的皱纹,也磨平了锋利的棱角,却赋予了他包容的内心。他细心地呵护着人生的大树,沐浴在阳光下,开枝散叶而葳蕤。他用随遇而安的态度,把小事做好,让好事更加地久远。

懂得哑巴叔叔的内心和灵魂,我们就能够感觉到如果有爱,便是春天。他用心灵的无语默契,无言的心有灵犀,让人们在彼此的烟波流转间,相互心领神会着。

在万千时光的流转之间,哑巴叔叔的爱熠熠夺目。他的生活,宛若一幅明媚含诗的山水画,悄然无声地盛放着永不凋败的花朵。

他在花期中醒来,迎面便是生活的明媚。风雨飘过,缓缓流淌中呈现出,他人生一季的婉约。

(六)

大凹庄浪漫的雨季,柔和的光晕,昭示着许多不知名的花儿,竞相绚烂地绽放。枝头诗意的嫩芽,静静地聆听着新的梵音,从容而舒逸。温暖的小屋,赐给了哑巴叔叔一颗善感的心。

走过风尘中的云水禅心,膜拜烟月,不觉匆然,他却不改初心。他把倾心的高山流水,都已经存在了梦里,虽然爷爷奶奶相继离去。他的身心经历着风花雨露的洗礼,成就着抹灭不了的记忆。

他独自一人,或喜或忧,或顺或逆。在生命的旅途中,他快乐幸福,病痛不幸,都会不期而至。他在逆境中保持着应有的理智和清醒,以淡定的坚毅,微笑着面对生活。

哑巴叔叔看见田间地里缺水时,便帮助大家把原始的手摇水车,拿到田间埂头安装好。他斜伸着双臂,转动着两把车拐,使中轴的水轮不停地转动,带动着木槽中许多的小木片,渐渐地把河水抽到干涸的田里。

水稻田里如果经常拔草和施肥,就会让水稻长的更好。农村里生产方式很原始,基本上是人工进行。哑巴叔叔拔草时,曲膝半蹲在田间,二腿跨着稻苗。他一边向前爬行,一边用分开的手指,把水稻根旁的泥土抓松,并且把杂草都拔起来,再团成拳头大小的泥团,塞入污泥里,让它以后慢慢地烂掉。

每次拔草前,生产队上就会安排把队里的粪,用粪桶挑着泼撒在田里。在烈日的高温下,田里更是臭气熏天的了。哑巴叔叔用手把粪便先搅拌开,然后从田头一直半蹲着拔草到田尾。

炎炎烈日下,劳动是十分辛苦的,就连水稻田里的水,也是热得烫人的。田里烘人的热气扑面而来,简直令人窒息。还有蚂蟥、飞蛾等等,夹杂着割肤的长稻叶,真得令人难以忍受。哑巴叔叔就这样在田里,用手拔着草,双脚不停地向前移动着。他抓着抓着,有时甚至脸上也沾有发酵的粪便。偶尔碰见水蛇,他还会情不自禁地惊叫着跳起来。

他一整天拔草下来,往往会体无完肤,身上满是一道一道被刮破的口子。傍晚收工后,他光着身子,在大塘下的水沟边,清洗干净。他抬头望着晚霞映红的池塘,塘埂边呈现着牧童晚归的剪影。他又情不自禁地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计划生育不久,弃婴现象偶尔是会发生的。于是就有人,由于大家共知的某种原因,去找哑巴叔叔,托他把孩子给扔了,还给他一、二包香烟。扔孩子时,事先暗示好,能扔多远就扔多远。

当然这也只是令人痛心的传说而已,谁也没有亲见。有人找哑巴叔叔扔孩子,这种弃婴行为当然是犯法的。可是他是聋哑人,有口也难辩,想必是蒙受很大冤屈的了。村里有弃婴,就捕风捉影地说是他扔的,谁让他天生是个聋哑人。

这是哑巴叔叔为别人背的最大的黑锅,在那时却救了扔孩子的恶人,因为所有舆论的脏水,都是他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喝下了。他

生活艰难,淡食而善良,是万万不会干这泯灭人性的事情的。

奶奶去世后不久,我们三个侄儿和三叔叔一起,给哑巴叔叔做了二间水泥平房。房子就做在乘凉的山坡上,门前有多条道路通过,倒也热闹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祈盼着他在将来,能够生活得更加顺畅、更加得幸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市场上慢慢地出现了巧克力、饼干和话梅糖等,经济也慢慢地活跃起来了。哑巴叔叔自己开始种点黄烟叶,还爱喝点酒,但是,不是那种见了酒,就迈不动腿的人。

他年少时,家贫少酒,加之爷爷奶奶管束又非常严厉,所以酒对于他可望而不可及。平时爷爷常常指示他,烟酒是不能沾染的。后来,爷爷奶奶去世后,经济条件改善了,他又快年过半百,所以才遂心而为了。

哑巴叔叔在地里干活,对时间并不十分明了,所以经常会饿肚子。直到安庆五纺厂的三叔叔,给了个黑色的煤油炉子,他的生活才方便了起来。

那时,三叔叔成家不久,又有两个孩子,生活条件也不好,但是尽其所能地周济着我们。因为工作繁忙,他们有时做饭,就是用煤油炉子救急用的。

哑巴叔叔的煤油炉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多头的煤油灯。下面是油箱,上面是一个活动的铁皮罩子,也就是炉架,里面有一圈放线捻子用的细铁管。外面的圆筒铁管上还有许多的孔眼,便于空气流通。

煤油炉子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哑巴叔叔经常用它来热稀饭。

他需要先取下炉架,然后用火柴把每根捻子逐一点着。然后转动旋钮就可以了,旋转到最上面火最大,旋到底也就熄火了。哑巴叔叔热稀饭给我吃的时候,一股淡淡的煤油味里,夹杂着饭菜的香味。吃煤油炉子热的饭菜,那里面有我小时候无法抹去的一种情怀。

沿着石镜山蜿蜒的山路,我看着野花和野草招摇着路边的风景。我的眼前俨然是一片花海,但是心里甚是遗憾。我有时去看望哑巴叔叔,却惊觉地发现,已经错过了最盛的时节。他晴光照耀下的眼神,深浅依然地惦记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七)

故乡的树枝繁茂也好,稀疏也罢,那份情态却是相似的。村子里曾经的灼灼其华,一年更甚一年,竟是不负盛名的。现在往事已去,只留下高尚的志趣和磊落的情操,在广为流传,让人思潮不已。

大凹庄小桥古朴,流水潺潺,高低错落,移步换景,桃林穿插其间,缤纷而绚烂。人们若是悠游其中,顿时会觉得兴致盎然,或立或倚,或坐或卧,陶陶然而忘乎所以,抑或乐不思归也。

文革以后,大凹庄村里的人依然很穷,几乎还是刀耕火种。很多住户也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哑巴叔叔到河里洗菜、洗衣服,到菜地割红薯叶喂猪。

大家谈论中有钱人的大鱼大肉,电视、冰箱等等,穷人只有羡慕的份儿。那是一个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农村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方式,悄悄地翻开着新的一页。

村民们一到晚上,就会聚集在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也就是我的二叔叔家,一起看着电视节目。因为那时全村就只有我二叔叔家,买的起黑白电视机。

不久,二叔叔和我的父亲,相继去世以后,哑巴叔叔只能无言地表达着自己的悲痛和追思。虽然,他自己也已经是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了。

岁月苍老,人间有爱。相逢是一首歌,离别的不舍,只是定格在我们记忆里的许诺。若是欢乐可以停留,我真得想让欢乐的笑容,在苍老的容颜上凝固。我多么想再听一听,从白发里飘落的,平凡而又传奇的故事。

清明踏青时,哑巴叔叔和我,堂兄堂嫂们,还有二姊姊夫妇、小姊姊夫妇等,一起挑上坟土。我们还用水泥和石块,把坟修整好。哑巴叔叔从始至终,每一样苦活、脏活都没有落下。

疏林挂不住夕阳,我们在泪光中望着新挑好的坟堆,和杜鹃的小花,还有坟北面池塘里的野鸭。晚风拂过辉映下的原野,我们又承受着生命力的诱惑,深情地凝视着未开垦的村地。旷野在蓝色的光辉下,宛若浩瀚的画卷,恍如隔世,又仿佛又融入了永恒。

天空中那一抺红尘中的浩然之气,丝丝缕缕虚幻地上浮着,而又真实地飘进了记忆的方舟里。人生如画,画里身已渡,画外心缥缈。那色彩的光芒,幻若天幕花开。当回忆的青春,渐渐地成为了往事,荏苒的时光,也已经悄悄地成为了昨夜星辰时,在我的心中,仿佛鳞次栉比地出现了,美奂美轮的希望。

改革开放以后,哑巴叔叔的生活,虽不璀璨华彩,但是却能增添一份闲适的心境。三位姑姑和三叔叔,与我们大家一起照应着他的生活。年事已高,他在田地里,也只是种点菜园了。

三叔叔常常在安庆肉食店,带回少许的香肠、猪肘子、猪肠子等熟食给他吃。哑巴叔叔还经常炖上点豆腐渣吃。他在豆腐渣里加上些葱蒜等调料,炖的热乎乎的,配上点韭菜花,再饮上一、二杯高粱酒。

哑巴叔叔为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便是买来了一张板车收废品。在收废品的过程中,他盛开着自己的心田,亮出了一隅美好的天地。他帮助人家搞卫生,扫垃圾,与自然相谐相适,其乐融融。当然,我们深深地感谢,那些并不知名的,善良的乡亲们,默默地给了他,许多的废品和钱物。

雨后,他起早摸晚地在山上,挖些树桩。乡亲们有时也找他放树,树桩子白送给他挖,自是不必言说的。他把树木晒干后,又拉到横塘轮窑厂去卖,以补贴家用。他时刻感恩着,人世间的爱与善良。他用自己的劳动,怀揣着乐观和自信,努力地生活着。

多年以来,我工作单位里的同事,在得知哑巴叔叔的境况后,也都曾经伸出过援助之手。同事们的援助之手,淡化着哑巴叔叔心灵里的忧郁,化解了他生活中经济紧张的尴尬。每当想起来,我会感到恍然如昨,有种温暖生活的真、善、美,便是在心中荡漾开来。我感谢那些曾经为爱与善良,无私奉献的人们,祝福你们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哑巴叔叔不忘初心地前行,他无法去称道岁月的雨蒙蒙,情深深。曾经的每一段善缘,他都会更加地珍惜。在大家爱的奉献里,他把生活,活成了自己的风景。我们从他的故事里,也收获着一个聋哑人的哀愁、喜悦、成长与感恩。

故乡傍晚的炊烟,总是会撩起我无端地惆怅。哑巴叔叔绵延而甜蜜的哀愁,永远牵住着我的心。我数十年的思念,也紧紧地捆绑在故乡的土地上。除了故乡,无论到哪儿,我再寻不回那种情怀了。

每当我追寻内心的深处,在那里搜索生命更深沉的意义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哑巴叔叔。他在故乡广阔的田野上,为我点亮的希望之光,又一次从记忆的深处浮出。希望之光常常照亮着我,让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超然地再生着。

(八)

苍海桑田,斗转星移,转眼时间到了上世纪末。古人有云,“布茅蔬淡,颐养天和”。世上最快乐的也许是这样两种人,一种是智者,另一种是愚人。

前者能洞察世事,为常人所不能及,所以能享受到智慧的愉悦。哑巴叔叔属于后者,用自己的爱善待着万物。他总是保持着乐观的心境,不为外物所左右,所以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哑巴叔叔在粗茶淡饭中,总有一种卑微的追求,有时会令人泪流满面。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虽然并不高大上,却是真实地需求,发自内心地渴望。

他一直都在卑微地活着,生存就是一切,规规矩矩地活着就是全部。他只为希望的实现和喜悦而活着。他镇定地呼吸着,平静地感受生活中带来的一切。

哑巴叔叔有几十年挨饿的惨痛经历,所以在宴席上吃得很饱,才觉得安全。他面对着剩菜,总有一种沉重地负罪感。他吃东西也从不挑食,不管是什么能吃饱肚子就行。

有时候,他会遇到,小时候爷爷奶奶给他吃过的同类食物。他端在手里,未曾吞咽,滴滴泪珠便会从眼角滚动下来。也许是往事一幕幕,又呈现在他的眼前。

随着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他经常帮助大家打水井,还默默地为村里挖沟渠,有时甚至艰辛劳苦,不顾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村民们有水井了,村里的田地,也旱能浇水,涝能排水,确保了庄稼地里有比较好的收成。

平时,他帮忙盖村部,盖学校,帮邻居压棉花,拉电线,安电器等等。他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大家,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大家也给予了哑巴叔叔,比较多的食物,起码说不再饿肚子了。

时针跳动,日历翻过,他没有太深的感触,即使有也无法言说。他多了皱纹、多了白发,才发现时间真的走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老年。他不忘初心地前行,也不怪岁月的无情,没有谁能阻止他活成自己的风景。

他就像拿着一串钥匙,不断的打开着许多人生故事的门。他从故事里收获着爱心、成长、善良、喜悦和感动。他待人如初见,往事可回首,前路一切明朗,正如希望的模样。

江北春日暝蒙,花枝招展的时候,得几点微雨,也是可爱的事情。夏雨杀暑,可以润禾,精彩纷呈,更不必再说。秋雨霏微,却更加地耐人寻味。冬雪自愁耳,早已无关风雨的事了。哑巴叔叔在四季的时序中从容地行走,身历其境地领悟着生活。

但是,他永远不知道生活中的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等等,竟然是如此地美妙。他只能够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仿佛又溢满了青春的活力。再说,他即使有这样的精神境界,也无法为外人道,因为他天生是个聋哑人。

他闲来采椿头蕨菜,挖春笋葛根,到月山集镇上去卖。他时常还带回些生活必需品,边走边向路人指点介绍着,心中的喜悦自然是无法言表。

现代生活越来越便利快捷了,他有时还乘车到安庆市三叔叔那里去看看。他从农村走向城市,追逐梦想的时间更加地充裕,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步伐也更加宽广了。他也因此变得更加地忙碌了起来,只是把许多无法说出口的感恩之情深藏于心中。

每天都在发生着感恩的故事,他并不因为忙碌而被忽略。他深深地懂得“草感地恩,方得其葱郁;花感雨恩,方得其艳丽;己感彼恩,方得其壮大”。他珍惜着每一棵树,懂得岁月的沧桑;珍惜着每一片云,懂得夏风的凉爽;珍惜着每一滴水,懂得河面的光芒;珍惜着每一个微笑,懂得唤醒善良的心灵。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与别人心意相通,无须解释,一切尽在无言中。能跟他厮守到老的,有许多的希望和善良。他与人相处,不畏前路坎坷,总是怀揣着梦想。

花儿都苏醒了,竞相开放着,哑巴叔叔就像是家乡的迎春花。他在河边的斜坡,山岚低凹,倚靠着石头,或柔弱娴静,或伟岸雄壮。拂晓黎明,感恩阳光雨露,流云飞渡,他安静地伫立于心之巅,默然不语,却顾盼生姿而多情。

哑巴叔叔跋涉于生活的泥淖,感恩美好。他耄耋之年,仍以一颗无限豁达的心灵,感谢命运,感动生命。“天道酬勤,人道酬善”,他在苦尽甘来中生活着,追寻着无言的魅力人生。

(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