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绪,在梦想中奔流着。仰望神秘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奇妙地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来思考。而此时最容易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无疑就是那些陈旧的历史。我想会有一种人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那里荆棘密布,却还要无畏地穿行。那里曾经埋没良知,蒙蔽眼睛,冷漠肆意盛行,心灵的花园被雾霾遮盖。那里曾经有过梦想,有过希望,有过青春靓丽的花季,可是岁月依旧会把这些沉淀在苦难中。
东晋义熙年间(四零五-四一八年),安帝司马德宗于汉皖县故地置晋熙郡,改置怀宁县,又分置新冶县(今望江县)。南朝梁天监四年(五零五),宝志和尚在渌水乡(今北郊)老峰头建石山寺。隋大业三年(六零七年)改熙州置同安郡,郡治怀宁县城。自东晋义熙年间建县以来,怀宁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南宋景定元年(一二六零)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而治长达六百九十余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府、县同城达一百九十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后,几经搬迁,怀宁县政府领导机关迁址高河。锦绣怀宁霞披九天,区位优越无比。濒临长江北岸,良田浩瀚万顷而无边无垠;位处舒庐之南,沃野绵延千里而一望无际。南接黄山,北抵庐州,东毗宁、沪,西连汉、渝。西北枕巍巍大别山脉,东南挟长江黄金水道。地处吴头,江山宛若锦绮卷;邑居楚尾,风物犹如水墨屏。淮服之屏蔽,万里长江此封喉;江介之要冲,吴楚分疆第一洲。
渌水乡与怀宁县。清时怀宁县辖三镇、七乡,有三十三里、二十三衢。三镇为皖口镇(今山口镇)、长枫镇(今长风镇)、宜城镇(今枞阳门附近),后二镇在今安庆市境内。今城区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为渌水乡。其四境范围:“在城乡,环城内外,南距江,北至南庄岭接渌水,东抵断碑,西尽大新桥,皆接渌水。渌水乡,东自断碑,循江至下新河接桐境,北自南庄岭至集贤关、门山、大龙山,循石塘湖至界河桥接桐境,西自大新桥,循洲滨而北至石门湖接大丰,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至老湖塌接望境,逾江至杨家哨(套)接东流”。城内二十三衢(坊)是:阜民、平易等。民国初,今城区仍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为渌水乡,但其四境范围与清代比有较大变化。“在城乡环城内外,北至渌水十里铺,东抵断碑,西尽七里亭草场,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过江至杨家套、大石矶,接东流县境。渌水乡东自断碑,斜渡大江越来字洲,接贵池县境,又由贵境北渡大江至下新河埂,与桐城县接壤,北自十里铺至集贤关总铺,越门山循大龙山,沿石塘湖界河桥接桐城县境,西自蒋家塘在城乡境,沿石门湖向西迤北至车泉涧,接大丰乡境。”
渌水乡名的历史。查地方志:明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明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及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均有“渌水乡”。其中康熙《安庆府志》有两种写法:“渌水”、“绿水”。渌水乡过去的乡比现在的乡地理范围大得多,但是渌水乡的中心,应该在现在的白泽湖乡。渌水乡是何时易名为白泽湖乡的,本人证据缺失,存疑。但二者的名称都跟水有关,白泽湖乡境内的白泽湖,应该就是过去的“渌水”,可惜它的面积太小,上述三种地方志都没有提及。《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江西也有“渌水”,那么安庆的“渌水”名称也有可能和江西有关。据史记载:安庆地区现在的居民祖先,绝大多数是明朝初年的移民。白泽湖乡最早的移民,也是出于纪念祖居地的目的才把境内的湖命名为“渌水”。白泽湖乡的任姓,最早到达怀宁的白泽湖,任姓和“渌水”的关系可能最密切。“渌水”会不会就是怀宁任姓一世祖命名的。如果“渌水”真的是怀宁任姓一世祖命名的,那么任姓极有可能也是明初才来到这里,不过据说怀宁任姓于元末就来到了这里,比明初的移民还要早。我想任姓一世祖,“于元末由庐江入怀宁”这一世代相传的的说法不可信。因为在庐江,找不到怀宁任姓一世祖的任何信息。安庆历史上曾长期归庐江郡,这里的“入”,可能是“划入”的意思。现在白泽境内,任姓居住地有“任埒”的地名。现在的安庆人几乎不用“埒”(矮墙)这个字,“任埒”这个地名,很可能透露了任姓始迁地的信息。当然这都是猜测,任姓和“渌水”的关系,也可能并不密切,甚至只是巧合而已。另外:“渌水”还有“清澈的水”的意思。
陈庆同与渌水乡。陈独秀家谱前冠有“怀宁渌水”字样。陈独秀(1879—1942)怀宁渌水人,原籍怀宁广济圩陈家破屋,一八七九年十月九日出生于安庆北门内“后营”住宅。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一九一三年始用“独秀”笔名写文章,纵论天下,自此名闻海内。清光绪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查氏在安庆城北的一间平房里生下陈独秀。此子两岁时,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自此,丧夫后的查氏一直带着年幼的孩子与公婆住在一起。查氏的公公陈章旭喜欢抽鸦片,脾气很坏。因此,怀宁渌水乡老家来人,查氏都要再三叮嘱他们手脚轻些,防止挨白公公的骂。查氏为人很是贤慧,在邻里亲友中有“女丈夫”之名,家里虽然穷得丁当响,只要乡人有难,她常尽力相助。后来,查氏作主,为陈独秀聘娶安庆副将高登科的长女高大众为妻。查氏卒于何年何月不详。据有关记载:安庆失守后,陈独秀的幼子陈松年,曾带着年迈失明的祖母查氏,投奔在四川江津县的陈独秀。这一年是一九三八年,由此可见,查氏在这一年,尚在人世。陈独秀有个叔叔,叫陈衍庶(1851-1913),字昔凡,号石门湖叟。因其膝下无后,就把哥哥陈衍中的儿子过继到自己的名下,此人正是陈独秀。这样,原本是叔叔的陈昔凡就成为了陈独秀的嗣父。陈昔凡于一八七五年二十四岁时中举,从此步入仕途。由过班升道、知州、知府直升到府级以上省级以下的道员,领加四品衔,以知府赏戴花翎。还在陈昔凡在东北任知县一级的官员时候,他组织兵力进行剿匪,结果把张作霖招安了(《民国四公子》说,一九零二年的新民府知府是增韫,字子固)。现在看,陈昔凡本质上是文人,擅画,崇拜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字石谷),而王石谷是清代画坛“虞山派”的领袖人物,所以陈昔凡也以“虞山派”自居。作为画家的陈昔凡,在当时也很有声名,与姜颖生(筠)齐名。黄宾虹在《近数十年画者评》中说,“皖江南北,素多画工”,并说“陈昔凡(庶)、姜颖生(筠)皆左清晖而右麓台”。《湖社月刊》评论陈昔凡的画,比姜筠“神韵过之”。
陈庆同与笔名“独秀”。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清时独秀山山脚下,查氏宗族族大丁多,观音铺乡有查氏宗祠,并设有戏楼。它也是怀宁县最大的查氏宗祠。宗祠是三进屋,楼两侧有对称的耳房,房门对戏楼开。楼顶有天花板、有绘画。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的运动中,祠堂基本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查氏宗祠也被毁。后,有重建。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相传:每年东至节,各类读书人(童生、秀才、洋学堂学生等),族内有人中科举、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取匾等均可在戏楼唱戏。冬至,既是农历廿四个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隆重的民间俗节,后称“冬至节”。冬至是一个大节,是年节之尾,人们讲究好头好尾,故一定要过好这个尾冬。 所以会一早到宗祠里酬神并向神祗叩头美言几句,以保佑一年到头,阖家四季平安。出嫁了的女儿,则要一大早带上猪肉、肥鸡、糖果等食品从婆家赶到娘家,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携子在宗祠酬神祈福,此谓“拜冬”。而父母会将女儿带来的食品分好装袋派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庆。随后,则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鱼肉大宴,象征团团圆圆。陈独秀之母查氏,早年守寡,为人很是贤慧,在邻里亲友中有“女丈夫”之名。陈独秀又是秀才,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所以,查氏带其子陈实庵,到查氏宗祠拜祖,是极有可能的事,也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独秀山矗立在查氏宗祠西边,与天柱山齐名,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绝水长,独具特色。康熙《安庆府志》、民初《怀宁县志》均记述,独秀山“潜岳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条干所为,明柝可数”,“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 独秀山揽胜堪称一绝。伫立峰顶,极目远望,数目里潜桐怀大地,历历在目;远眺东南,群山起伏如腾龙,江河奔流如走蛟;遥望西北,天柱耸崎刺苍穹,丘陵岗地涌壮景;俯瞰脚下,井田畈田园风光绵绣,观音洞水库碧波荡漾,风光四时变幻美不胜收。独秀山的美景给陈实庵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肯定的,并且“独秀”,寓意深刻。所以,陈庆同用笔名“独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渌水乡和万千花胎都会隐藏秘密,月下浮动的暗香,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人们带着萧瑟的忧郁,在不远万里的奔赴过后,变得莹光四射。清癯苍古的渌水乡,也更加清澈、透明起来了,并随时等候着人们的召唤。蓝蝶在天空下划过,与天空相叠,渐渐融为一色。理所当然,人们和渌水乡成为了朋友,幕闭人散般的清冷,早已成为了过去。人们毫无羁绊,就在袅袅娜娜的歌声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土地吸收了人们的泪滴,被染成了沃土,并向四周漫延开来。土地疯狂的吸收着甜美的汁液,便在空气中散发出了馨香。雨后春笋般,所有的土壤里都钻出了庄稼,嫩绿色的枝叶舒展开来。阳光如水滴般洒进密林、庄稼地等,和万千绽放的花朵,绘成了诗一样的画卷。感慨着萧瑟的生命,体味着岁月的苍凉,穿越着沧桑,而渐渐繁华了起来。生命在奔腾不息中,享受着阳光的融合,不断孕育着精灵。
渌水乡名称的消逝。在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怀宁县七乡改为七区,设区公所,二十年改为自卫区,编查保甲。在城乡改为第一区,渌水乡为第二区,辖八十六保,合组十六联保,共八百六十甲。二十四年调整区乡建置,全县七区改划四区,其中原第一、二两区(在城乡、渌水乡)及原第三区的山口乡合并为第一区。区内设署,下设乡、镇、保、甲。抗战胜利后,城内设立大观、文化、新市、中心、枞阳、集贤六镇。三十六年六镇并为大观、中心、迎江、集贤四镇,共设三十七保、二百九十八甲。民国三十四年,恢复区乡保甲制,全县设四区,四十五乡。广圩区(原渌水乡)署设于安庆德宽路,辖六镇七乡。六镇是:大观、迎江、中心、文化、集贤、新市;七乡是:柘山、迴塘、龙山、余墩、三平、保湖、绕河。至此,仍有人,习惯上称渌水乡,官方行文中渌水乡名称,已经基本消失。据我父亲查轩轾留存的,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怀宁县行政区划图》,此时城区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的渌水乡已经变更为:清和乡、集贤乡、苏家乡、迴祥乡、古塘乡、午公乡、九口乡、菱湖乡、五福乡、沈家乡、宣团乡、李家乡、长山乡、柘涧乡、竹墩乡、余家乡、九郎乡和飞机场。另外:扬子江南有:来字乡、民治乡。至此,渌水乡名称基本已消失。民国三十八年四月,怀宁解放后,全县设六区一镇、十九乡,更无渌水乡名称,但是部分地区仍属怀宁县。直至一九八零年,原向阳、砂桥、东风三个大队划归安庆市,原渌水乡才彻底脱离了怀宁的行政区划与管辖。
查轩轾(1933-2000),原名查振华,学名轩轾,怀宁县城人。曾长期居怀宁县城城口街。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庆市诗词学会会员。少聪颖,读书至安庆师范学院等。先后在胡玉美子弟学校、怀宁县五人小组(时任决案组组长)任职。“文革”中,解职赋闲,寄居怀宁县石镜大队。早年善收藏书画、瓷器,曾藏有稀世珍品唐寅(字伯虎)《四季图》等,惜“文革”中倶不知所归。早年勤学书画,尤善民间雕刻(板画),堪称苍古秀润,题绘俱佳。一九八零年,恢复公职后,继续任教,并著书立说,尤善诗词歌赋。他在解职赋闲期间,从事《四库全书》术数类学术研究。其生前十多年前就立碑并预测自己的享年。后,至生病在安庆一一六海军医院去世,竟然十分吻合。乡里更是传为神奇。查氏家族,世代有著书立传,因严遵家训,皆为家藏,鲜有行世。故,偶见其少数诗词歌赋,在《安庆诗词》、《宿松诗词》等刊物上行世。著有《查轩轾公集》。
四季可以轮回,青春亦会留下许多的记忆,许多的心酸。但是历史却不会停留,不为倒转。真真切切的历史,让我喜忧参杂。我喜的是饥寒交迫将成记忆,梦乡有好多美丽的身影在飞舞。我忧的是秋雨寒风,疲倦的沉重,人在憔悴,心在流泪。这里有苍白惨淡的历史,更有人们孤单的凄凉。人们盼望着痴迷的梦想实现,盼望着浓意爽然,收获幸福的秋天。这里的风景,十分宜人。这里既有湖滩平阔,横江波涌,又有野趣丰沛,野情清幽的安详。这里生机勃勃,花红柳绿扑面。一条宽阔的驿路,绵延着伸向远方,路两边山青水秀,树绿花娇。翠竹小桥,篱笆木屋,怪坡神奇,花木缤纷。我伫立花树下,景随步移,步移景换,流连忘返。
收获的希望,组成着渌水乡,虽然在今世,它变得模糊而尴尬。历史上的渌水乡日日夜夜,曲塍树梢,田间泥草,心花怒放。但是它在日本人的蹂躏疯狂中,无奈地消逝了。白日旷野,雨淋淋田塍,在风扑扑的红尘中,到处都是腐败声息,腥臭难闻,人们在漂流中折磨着,呻吟而无声。田畴枯涸,行人稀稀落落。重峦叠嶂,溪流瑟瑟,风吹过,流云飘散,星陨落。满地残叶,不见花几朵。这里解放后,走过了苦难贫穷。沉静里的倦容身影, 男人情趣,女人温柔,在这里又司空见惯起来了。他们紧张、激动而尖锐,不调和的大尺度,似厚幕下淫暴的涧壑,骚攘温软而止息。博雅的言辞,抚摸与亲吻,求助与甜蜜,疲惫与拒绝,在澎湃中崩溃而烧毁。男女在声浪中枯槁无数,而繁衍生息着。但是,这里的人们渐渐变得贪慕虚荣,看似道貌岸然,实则阳奉阴违,口蜜腹剑而趋炎附势。
张四墩遗址与渌水乡。渌水乡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浓厚了文化底蕴。新石器文化遗址张四墩,一砖一瓦浸润着史前先辈们的智慧之光;一草一木印证着创造者的童年足迹。长江远眺如带,龙山近倚似屏,渌水湖畔,居者平添风云之色。这里土地肥沃,湖泊星星罗棋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义境内。遗址于一九七六年发现,一九八零年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七千至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张四墩遗址南距长江仅八公里,东距长江也仅十五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官桥湖、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相接。遗址总面积二万余平方米,由四个土墩以及土墩环绕的中部低地组成,平面形状呈弧边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围地面二至四米。该遗址墩上的堆积较厚,而中部平地堆积极薄。专家分析,这是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张四墩文化的起始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结束时间还难以确定。
张四墩的民间传说。在风光旖旎的渌水乡石塘湖畔,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张四墩。在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原本也是凡人,俗姓张,人称张玉皇。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称作“七仙女”。这七仙女个个貌若天仙,聪明伶俐,最小的“七仙女”与人间秀才董永的爱情故事,因为一曲《天仙配》而世人皆知。其实向往人间生活的并非七仙女一人,有一个人也十分向往人间生活,她就是玉皇大帝的四女儿──张四姐。这位张四姐也曾偷偷来到人间,下凡在今天的张四墩。相传这位张四姐来到张四墩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也非常敬重她。邻里有个矛盾纠纷,只要四姐一到,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哪家有个红白喜事,总得请四姐为座上宾。大家都说,是四姐让这里成了一方宝地。就连这里的山也会长了,而且长得非常快,慢慢地就与一河之隔的大龙山余脉的芭茅山竟长起来。这芭茅山怎比得过呢。没多久,这山峰就高耸入云,直抵天庭。这件事很快就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皇大帝龙颜大怒,命雷公将山峰劈去。雷公抡起双锤,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山峰被拦腰折断,形成四座土台,张四墩也因此而得名。玉皇大帝因为这件事迁怒于下凡的张四姐,遂命天兵天将将张四姐带回天庭,严加看管。据说,张四姐后来又偷偷下凡人间,来到张四墩,并与当地人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美满的凡间生活。
披着暖阳,沐着微风,渌水乡吟唱着一首充满沧桑的歌。它终将逝去的青春,曾在灼人的热浪中穿行。落日孤烟,雄浑苍凉。曾经的岁月,未来的日子;漠风拍打,都化作了深深的爱恋。消逝总是难免的,但是没有年华虚度。它疏离了惶惑的城市,心中挤满了情殇,却创造了精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