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丝莫名的情愫漫遍全身,却找不到搁置心情的角落。我沉醉在红尘山湖,喜欢上了微雨悦目,沁满心扉,一直碧色凝烟的河畔。我将清心在温风细雨中。我含笑于轩窗下,细挽月,倾听韵,寻找荷,踏清秋。我将默默守望的足迹,化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依然清晰的保留在心里。一直过着安然恬静的生活,我也曾疑惑这样的安逸,是否过于寻常。我也许是习惯了心的妥帖安放,受不得一点澎湃。我想用简静的心性,描绘出一片云水,几朵清宁。我不管是春雨,还是杏花,只需用一颗初心雕琢清浅的日子。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合九铁路、沪渝高速、一零五国道横贯东西,东香高速临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西北面为重峦迭嶂的大别山余脉,海拔在八百米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等十六座,其中以将军山最高,海拔一千一百零九米,是皖鄂两省的天然屏障;东南部除香茗耸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县境内主要河流为长河,发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县境,纳羊角河、同义河等诸水,入花凉亭水库,下龙山,傍县城,穿新仓,进潜山,汇皖河,再入长江。长河纵贯全县,境内总长八十一公里。太湖县西汉、东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四四八年)置太湖左县。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后省,泰始二年(四六六年)复置。《太平寰宇记》载:南朝齐建元二年(四八零年),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县治在今小池镇后河)。南陈太建五年(五七三年)废东陈,独存太湖左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初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县名沿用至今。
炀帝大业初,熙州改名同安郡,不久仍复旧称。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七年,省青城,入荆阳。八年,省荆阳,入太湖,属舒州。天宝元年(七四二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年),复改盛唐郡为舒州。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湖水之侧,因有大小湖泊遍布,而“大”字发音在当地方言发“太”字音,因而得名“太湖”,实为“大湖”之意。据《皇明一统志》载,太湖县治原“居万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带,现已为花亭湖淹没区。《太平寰宇记》载:“元嘉末年,以县居山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县治从此迁到今晋熙镇老城所在地。宋属淮南西路舒州。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舒州改德庆军。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德庆军改名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安庆军升为安庆府。太湖县先后属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废府道,太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六月,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八月,再度废道,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安徽省划十个行政督察区,安庆道为第一行政督察区,区治设太湖县(一九四零年四月迁桐城县)。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三月上旬,怀宁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成立。六月十二日,凌晨,日军从长江南北两岸登陆,冲入城内,安庆沦陷。六月十九日,石牌沦陷。七月二十九日,日军退出。十月,怀宁县政府由太湖山区迁回三桥,再迁石牌。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第一行政督察区改名为安庆专区,太湖县属安庆专区。一九四九年三月,太湖县城解放。当晚,中共太湖县委、县政府和安庆专员公署迁进太湖县城。太湖县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一九五二年八月,太湖县属安徽省安庆专区。一九八八年,太湖县属安庆市。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至一九八五年止,太湖县只有城关、徐桥两镇为建制镇。县城城关镇,是山区与丘陵区的接壤地带。东濒长河,北倚龙山,南接棋盘,西临马路,四面河水回环,群山环抱。自南朝宋元嘉末(四五四年)后,此镇素为县治所在地。 旧有土城,周七里,环城有池,深广各丈余。六门皆有楼:东“仁和”,西“天晶”,南“阜民”,北“肃政”,东偏“来春”,西偏“德胜”。明万历间(一五七三至六一九年)水涨,东北成河。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年)知县杨卓元改建砖城,为避水患,周长缩为六里,六门易名:东“长泰”,东偏“靖海”,西“镇湖”,西偏“永宁”,南“汇江”,北“驯龙”。另有敌楼、窝铺、炮台。后被洪水冲毁,仅存遗址。清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年)重建。随着时间推移,河随沙涨,河床高于城内,积水不能外流,泛滥为患。道光十年(一八三零年),知县孙济倡修堤闸,城内外沟渠疏通,内水畅流,并加修外堤防护。光绪年间,洪水为患,伯夫人李赵氏捐款添修外堤焦家园一带石涧、石坝。康熙至民国九年(一九二零年),百余年间水毁十次,修复十次,城门又两次易名。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六门易名者有二:东偏为“和令”,北为“皇””。道光二十九年易名者有三:东为“扬仁”,西为“振武”,北为“永绥”。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大修一次,除全面修复城墙、城门和设炮眼外,并增设西、北门碉堡各一座。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奉省府令拆除。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县长储贤卿重建碉堡,并在护城河之外加建一道木城,解放后均拆除。明洪武九年(一三七六年),知县孙均寿创建县署,位近“来春门”,崇祯末兵毁。清顺治初建小堂听政,康熙中扩建。自前到后有头门、仪门、大堂、内堂。堂东为赞政厅、典史宅;堂后为敏慎斋、知县宅。东与考棚毗连,建有六宜阁、捕署、监狱、漕仓、常平仓、荷池。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兵毁。清末迁建北门,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被侵华日机炸毁。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县长隆武功建新县治于城东岔路口。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县长储贤卿迁回城内圣庙;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仍设于此。一九六零年拆除大成殿,改建办公大楼。据旧志载,城内古代建筑尚有学宫、熙湖书院、城隍庙、真乘寺宝塔、玄妙观、午城、斗姆宫、关帝庙、大观楼、养济院、万寿宫以及潘、王、周等姓氏祠堂,除西正街王氏祠堂稍有保存外,余均被历代兵毁或改作他用,旧貌无存。徐桥镇位于太湖县城西南,地接太、宿、望三县,临泊湖,通长江,原名徐家嘴,三面环水,后建三桥,故名徐家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已历一百八十多年。自古即是皖西南商贸重镇,商贾云集,人杰地灵、市场繁荣。鱼米之香浓郁茗山脚下,垂杨绿柳挺立泊湖两岸。沿湖而居,依山而致,风景宜人,田肥地茂,物产丰富,以盛产粮、棉、油、鱼、虾、蟹而闻名,素有“小上海”之称。
晋熙老街。太湖千年老街俗称晋熙老街。“晋熙”,追求、向往光明兴旺之义。晋熙老街又称西正街,俗称河街,位于太湖县老县城南门之西。东起韦家巷,西至马路河口,全长六百余米,街面宽处五至六米,窄处二至三米。据《太平寰宇记》及《隋书.地理志》等史料考证,晋熙老街始建于南北朝元嘉末(四二四至四五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街道两侧建筑,为青砖小瓦,木制椽枋,马头墙,石板路面的清代徽派建筑。街道东段的王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属文物保护单位。晋熙老街曾是该县最为繁华的商贸中心。近现代有嘉庆七年三进士之一李振翥等等。当地人杰地灵,文人辈出。当年古镇有四大美景:“龙山夜雨”、“法华方竹”、“马路西风”和“玄妙古松”,这些是县内外文人雅士的好去处,可惜现在找不到了。不过,现在镇上还有状元街、塘坊街、天灯街、北正街、西正街这些颇具古意的街名。晋熙老街至今仍有一批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古祠堂、古街井等,置身其中,犹如走入一座民俗博物馆。在这条老街上,店铺与店铺间一字相连。所谓的店铺,也就是作坊,即前店后坊式的制作间。出售的商品多以手工制品为主,如竹器、铁制品、计量器具、鞋帽针织等。除这些外,老街的建筑如屋檐、窗棂、天井等,都颇具特色,既有徽派建筑的古朴大气,又不乏江南水乡的柔美恬静。
晋熙老街的青石板都是竖向排列,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在以前,这是皇帝给予太湖县的最大荣誉,因为只有出了状元的县城才允许这样铺设。 别看老街的房子外表普通,其实内部大有乾坤,充分展现了先辈们的匠心。老街民宅一般临街只有一间,但走进去是一连三间或五间,一家人生活其中。房屋由青砖和小瓦搭建,门窗用不易变形的杉木制作且嵌有小方格,刻松、鹤、鹿或福禄寿等吉庆图案,精细雅致,古色古香,这种民宅格局具有团聚家庭成员、旺家旺财的寓意。随着县城的迁徙,老街日渐冷清。民居,祠堂,街井;青砖小瓦,木制椽枋古朴,粗犷,还有稍许的柔美恬静,和千年前别致的风韵。建国前农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体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为三重堂轩(住户少的村庄只有两重),属全庄公有,为祭祖和办理婚丧喜事公共场所。二、三重堂轩前有天井,两边开有边门,朝东西方向各抽一条长弄(巷)。弄尽头设有边大门。各住户沿弄两边建房,彼此相连,家门都开在长弄内;采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内天井的。一座整体住宅即是一个村庄,内住几代以内同族,晚间关上堂轩大门和东西弄口边门,即成一个整体,对防范盗贼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长,有些住户便在整体建筑外另建住宅,采取横连几间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数富户建自成格局的单户住宅。城镇商家沿街道两旁建筑的住宅都是采取前店后宅形式,第一重或一二重,两开间或三开间作营业场所,有店堂、柜台、帐房(俗称银房),后面紧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厨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户,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内含连三或连五一进两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后面(俗称后街)或巷道两旁兴建,根据地形安排,无一定格式。建国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户则四周墙用青砖(红砖,大瓦在建国后才出现)。富裕户的住宅也有楼房,都是木板楼。钢筋水泥结构房,只县城有一栋,为一方姓军官(师长)所建。建国后,民间住宅情况也大有变化。城镇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楼房居多。安庆太湖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朴,文风蔚然,素有“一门五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若论文风,太湖比不得桐城著名,但在历史上,原安庆府中考中状元共有六人,太湖便占了三名,也可以说是“文魁一方”,一直令太湖人引为骄傲。不知从何时起,在太湖县产生了一句俗语,来形容太湖文风之盛,叫作“一门五进士,十里两状元”。太湖历史上出过三个状元:黄信一,元顺帝元统二年(一三三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吏部尚书、授资政大夫。至正十年(一三五零年)因病卒于山西任上,年仅五十四岁。旧《太湖县志》存诗三首。赵文楷,清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年)状元,曾奉使出使琉球中山国,为国王尚温行册封礼,归来任山西雁平道,不幸英年因病卒于任上,年仅四十八岁。著有《石柏山房诗存》。李振钧,清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因“不合于时”,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五岁。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黄信一住太湖县黄介河,现属牛镇镇。赵文楷老家在太湖县玉望村,现属北中镇。赵文楷去世后,其子将家迁离县城十里的寺前河,建有状元府,现属寺前镇。李振钧住太湖县树林冲,现属太湖县城西乡。这三个状元,从空间的距离上,黄介河与玉望村相距不过十里有余,状元府与树林冲相距也不过十里有余,这“十里两状元”,说是黄信一与赵文楷也可,而指赵文楷与李振钧,也说得过去。再说“一门五进士”。太湖历史上有记载的近七十名进士中,许多家族是“好花开一树”,多人中榜,荣耀一方。举例说:赵文楷家族有“四代翰林”之美誉,包括赵文楷在内,五人考中进士:赵,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零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为赵文楷之子。赵继元,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进士,曾在两江营务处任职。为赵之子。赵曾重,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进士,供职于翰林院。为赵继元之子。赵环庆,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进士,官至长沙知府、直隶知州。为赵曾重堂兄。在清朝,“四代翰林”之家,海内有多家,譬如桐城张廷玉家族,但像赵文楷家族这样,“四代翰林”系直系亲属,就非常少有了。李振钧家族亦不让赵文楷家族,包括李振钧在内,七人考中进士:李长森,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进士,曾任贵州按察使、江苏布政史。为状元李振钧之父。李振祜,嘉庆六年(一八零一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恩加太子太保衔。为状元李振钧之兄。李振翥,嘉庆七年(一八零二年)进士,官至广东盐运使、山东按察使。李长蓁,嘉庆七年(一八零二年)进士,曾任江苏常州府教授、广西罗城知县。李振庸,嘉庆十四年(一八零九年)进士,官至户科给事中,兵科掌印给事中。李振习,清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进士,曾任福建武平县知县。太湖李姓甚多,分“北门李”(李振钧家族就属“北门李”)、“南门李”、“小池李”、“罗溪李”等等。“北门李”与“南门李”都住县城或县城附近,以城门划分。“南门李”多居住在县城南门四面畈一带,看到“北门李”如此显赫荣耀,颇不服气,教育子弟发奋读书,光耀门楣,欲与“北门李”一比高下。自李国杞考中进士后的三十年间,其胞弟三人、堂弟一人都考中进士,人称“五凤齐飞”,在海内外也传为佳话。这“五凤齐飞”是:李国杞,清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进士,与李振钧同科考中,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浙江学政。李国榛,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文选司行走。为李国杞之弟。李国棠,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为李国杞之弟。李国梓,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元外郎。为李国杞堂弟。李国楠,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一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直隶知州。为李国杞之弟。太湖县科举中,数侄、兄弟同登榜者的佳话甚多:同一科中,李振翥、李长蓁叔侄双进士;李国棠、李国梓堂兄弟双进士。不同科中,朱延熙、朱延薰兄弟双进士等等。
徐桥镇是皖西南人文荟萃之地,物资商贸集散中心。徐桥镇位于大别山余脉、安徽省的西南大门.与湖北省和江西省接壤.安庆市的西南方.长江北岸的太.宿.望三县交界处,东起佛子岭,西至好汉凸,北耸茗山,南横泊湖。据史料记载,徐桥镇始建于明清时代,年份无法考究。该镇自古物华丰茂、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水陆交通的便利给这弹丸之地带来了无限商机,它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该镇经济活跃,歌舞升平,素有“小上海”美誉。望江华阳杨湾闸建成前,船只从该镇下桥坝可直达长江;建成后,水位降低,拦湖造田,建成创业村。清咸丰初年(一八五一年)名徐家嘴,仪有村店数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商户逐渐增多。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建天主堂、经堂、女校,续建福音堂、圣公会。民国期间,铁龙乡公所设此。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改名徐桥镇,后升为区级镇,直属于县。镇内有墩上古人类遗址、水乡名刹杨泗古寺、古色古香的石板老街和百舸争流的水码头。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清末民初就是徽商鄂贩云集之地。大小街巷,店铺林立,商号繁多,百业齐全,尤以本地生产的桥庄布(白老布、青花布、色子点布、条纹布、藕禾布)驰名省内外。过去徐桥老街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体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从幸存的一些大院仍可看出当年的繁荣。老街不仅因为商业繁荣出名,更因为文化底蕴深厚而使得人们流连忘返。徐桥地区是县内主要产棉区,历史上土纺土织的“桥庄布”颇负盛名。该镇是“桥庄布”的主要销售市场。泊湖水产丰富,特别是银鱼远近闻名。商业活动颇为活跃。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七年),曾一度通汽车,往来于望江、徐桥、县城之间,水陆交通方便,被誉为“小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机多次轰炸破坏,曾一度萧条。解放后,太、宿、望三县的粮食、盐业、百货、土产、食品五大公司建于该镇,县办商业亦相继在该镇建立分支机构,经济活跃,市场繁荣。
徐桥老街。商业发达的徐桥老街,曾经有五百多号店面。老街上商户都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遵循“营道有术,贾业必兴”的古训。老街最负盛名的还是茶馆。
这里的茶馆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当街摆桌,顾客来去自由,可点茶也可自带茶叶,茶馆多专门聘请说书先生或清唱的小姑娘为顾客助兴。过往客商在这里品茗听唱,一解商场上的烦恼,蓄养精神,清理思路,养情怡性。茶馆伙计一般肩搭白练,身着长衫,有客人来了则长呼一声“客位”,顺势拉开桌椅,摆开架子,热情招呼道:“里面请,里面请!”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伙计不时展示一下茶道,说点小段子,玩个噱头,顾客听后个个飘然若仙,身心俱爽。有的茶馆还兼带为人操办红白喜事,并将茶文化渗透其中。另外:镇内有墩上古人类遗址、水乡名刹杨泗古寺、古色古香的石板老街和百舸争流的水码头。过去徐桥老街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体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从幸存的一些大院仍可看出当年的繁荣。徐桥的茶文化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让我回味无穷,勾起了怀旧的情怀。我告别徐桥,不舍和牵挂之情袭上心头。古镇的韵味已烙在我的脑海,是老茶馆所弥散的茗香,是积淀的茶文化,使得我内心萌发了闲时再来品茗、听戏、寻古访幽的期盼。
花亭湖风景区。太湖县是中国佛教禅宗之乡,有大别山第一大湖花亭湖。花亭湖不仅风光优美、气候温和,更有着许多的名胜古迹,让人探寻。位于大别山南麓,有花亭湖、龙山、海会寺、西风禅寺、佛图寺、狮子山六大景区和老城老街、千佛寺、观音寺、安城堡、秋潭寺、辛冲方竹及天华寺六个外围景点。风景区以花亭湖水库为主,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岸迂回曲折,港湾幽深。法华方竹、天华杜鹃、中华蜂岛、汤湾温泉、佛图石塔、千年罗汉松、亿年榴辉岩被称为花亭湖“三奇”、“四绝”。它是镶嵌在华东大地、万山丛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核心景区位于皖西南边陲,湖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水深清澈,碧波映峰。湖内岛屿星罗棋布,港汊纵横幽深。月亮湾、博士岛、情人岛、琥珀岛、千缘山庄、枇杷园、桔子洲,寺前庄苑等宛如一颗颗亮丽的明珠,座落在绿树繁花丛中,倒映在湖光山色的图画里,大小高低相映成趣。泛舟湖上,清新亮丽的自然景观尽收眼底。环湖山峦起伏,怪石嶙峋,果木葱茏,茶园翠绿。九龙涧瀑布呼啸而下,天生石塔直上云霄。这里不仅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佛教禅宗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二祖禅堂、佛图寺、海会寺、西风禅寺、杨泗寺、李时珍药王庙和唐名相狄仁杰墓亭等共六十三座。花亭湖水深适度,是垂钓爱好者的天堂。湖内鱼种类繁多,垂钓时节,一顶顶帐蓬连成一片,一排排鱼杆连成一线,铃声阵阵,细浪涮涮,花亭湖宛如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橘子洲景区。“橘子洲”一词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橘子洲”一词。方圆六平立公里的橘子洲,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有鹤、鹭、鸥、狐、獾等珍稀动物。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气候湿润宜人,是花果生长的最佳区域。特别是橘子园,真可谓春赏橘花洲,秋摘芳橘林,橘香十里,翠荫匝地。我在游览湖畔山川胜景之余,便可随意品尝橘、橙和野果的甘美,领略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罗河谷漂流全程长约二点五公里,漂流时间约二个小时,河道大小落差十多处;全程河流水流量大,时而飞流直下,一泻千尺;时而堕入深潭,好似洪水侵袭,产生许多惊涛骇浪,有惊心动魄的急流险滩,是融惊险,刺激,古老,自然于一体 。景区内群峰叠翠、云缭雾绕、绝谷幽岩、仙壁神石、奇花异木,漂流河道途经多个自然景观。沿途松林扶风相掩,深邃的峡谷奇石星布成趣,高含量的负离子幽谷空气清新,清澈的溪水散发着自然灵气,让人置身于仙境一般,将让您领略“激情穿越、仙境畅游”的独特神韵。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来百花争艳,蜂飞蝶舞,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夏有林荫幽深,绿荫沉凝,凉风拂肌,叫人酷署忘忧;秋至枫叶似火,硕果满枝,使人乐不思蜀;冬临风荡林海,青松傲雪,山色凝重,粉雕玉琢,风雪大别山,冰凌大世界,走出大城市,深山过大年,让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千姿百态,尽展大自然的季丽风光和雄奇神韵。驾着无动力的橡皮艇,在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中顺流而下,在与大自然抗争中演绎着精彩的瞬间,这就是漂流,一项勇敢者的运动。一条蜿蜒流动的河,延伸在峡谷坚硬的腹地。乘着橡皮艇顺流而下,天高水长,阳光普照,四面青山环绕,漂流其间,非常刺激、惊险。
二祖禅堂位于太湖县西北方,距县城八十公里的牛镇镇薛义河狮子山上。二祖禅堂,历史悠久。据史载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周武帝灭佛之灾,佛教禅宗二祖慧可率其弟子南行隐居偏僻的大别山,卓锡于太湖县西北狮子山上,在狮子山上大葫芦石洞内面壁参禅,香囊石上建造禅堂,收徒传道,开设道场。慧可的禅学思想传自达摩,特别是达摩传授给他的四卷《楞伽经》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这种思想经过慧可的整理提倡,给学禅的人以较大的影响。以后传法与三祖僧璨,再传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使佛教禅宗在皖西荆楚一带广为弘扬。它光照千年,远昭海外。太湖山区人民十分尊崇和保护禅宗二祖慧可及其弟子,捐募山场田地建造二祖禅堂的功绩不可磨灭。当地群众在“文革”中冒险保存的二祖木雕像、“佛殿千年永镇,仙山万古长春”石刻楹联、匾额、二祖庙一百支铜签、二祖仙山灵签签板、碑文、香炉等归还给寺庙。狮子山上对弈石、二祖洞、不涸泉、濯锡潭等自然山石依然如旧。狮子山一直被人们尊称为二祖仙山。“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龛得葫芦可禅定,榻依岩石悟能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饮露充;物与民胞共寒暑,调和风雨万邦同。”这首诗是二祖慧可上九龙山时的吟唱,至今人们还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后,二祖禅堂的恢复,使二、三、四、五祖的道场联成一片,成为举世观瞻的禅宗胜地。
相遇在深秋,漫山的红叶,轻轻将我融化。我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了枫叶上。我脑海里不段演绎着,秋风微凉,红叶传情,柔情浪漫的图画。我在阳光下滋润着,飘飘然,没有遗憾。我想着修养与知足,坚挺与忍耐,勇毅与勤廉,真诚与仁爱,虚心与明强,知耻与知悔;这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与策略。梅花暗香,细语惆怅。我希望一切安好,只为尘世那些温暖的阳光,拾起笔,记下纯纯的泪盈热爱。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