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永利的头像

查永利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7/04
分享

我的故乡怀宁(39)

我觉得小桥流水有悠然的意蕴,在日光缓缓移动中,两岸树木缓缓苍绿,花朵缓缓盛开。我觉得大江长河有浩然的闲雅,在逐波流浪中,用灵魂叹息与歌唱,并日渐滋扬。勤劳淳朴,豁达处世,善良而明朗的人们,从容镇定,平静习惯,在唠叨中智慧着,编织着人生的亮丽风景。望江县这里鲜花微不足道,漫山遍野。但是夺目的姹紫嫣红,在风光的流转中渐渐消失,我只用食指轻触,便化作了空气中的尘雾,连微风都不曾震荡一下。这里的鸟儿却飞翔在辽阔天空里,在彩云之巅,荣耀着自己的灵魂。

望江在全国处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位置。位于安徽西南边缘,皖鄂赣三省交界。东南与东至县、江西省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南与宿松共泊湖为邻,西北枕大、香茗山与太湖接壤,北依皖水与石牌交界。东西最大长度五十四千米,南北最大宽度四十三千米。县城经安庆至九江公路到安庆市区,仅六十一公里。一面负山,三面临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大致呈现丘陵、岗地、平原阶梯状分布。西北部为丘陵,最高处是香茗山,中部是低岗地,东南部是沿长江分布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望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以东北风为主,春末及盛夏多偏南。县政府驻华阳镇。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望江县是安徽省安庆市代管县。望江是古雷池所在地,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出之地,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零五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境内有六千余年前的汪洋文化遗址和黄家堰文化遗址,民间传颂的“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故事均发生在望江。现存有太白读书堂、雷阳书院、文庙、褒隐寺塔、青林寺等古迹,传统特色工艺有“望江挑花”等。二零六国道、一零五国道、安九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构成了望江沟通内外的主干公路交通网络。

夏、商属扬州地域,西周时属舒国,春秋时前属吴,后属越,秦古雷池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淮南国,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庐江郡。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三九七至四零四年)置大雷戍。义熙元年(四零五年)始设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有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南朝陈天嘉年间(五六零至五六六年)升新冶县为大雷郡,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五九一年)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属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缶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改望江县为高州,属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为智州,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废智州复望江县,属淮南道盛唐郡严州。北宋至道初(九九五至九九七年)望江属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属淮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望江属淮西路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年)属淮西路安庆府。元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改府为路,望江属蕲黄宣慰司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年)废司置省,望江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明洪武初望江属南京宁江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属南京安庆府。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望江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江南省析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府。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裁府,望江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废道,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农历正月初二),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县治迁至长岭铺。同年五月二十日因日机袭击又迁至南西乡金氏宗祠,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迁泉塘寺,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迁鹧鸪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再迁老鸦滩的吴氏宗祠,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至今,县治一直稳定未变。

望江建县后疆域比较稳定,最大变化要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西行署所建的太望县。自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至三十八年三月底撤销,仍恢复旧疆域。在近代比较大的变化是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七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处理皖、豫、赣三省边界插花地,而将属江西彭泽县的长江北岸的新彭、龙泽、白沙、江调、同陆五个保划入望江县。一九五七年因皖河联圩,将望江县新坝乡两个村四千亩土地,划入怀宁县皖河乡;将怀宁县江镇乡一个村民组面积二百余亩土地,划入望江县金堤乡,将望江县金堤乡上陌村八百人,三千亩土地,划入怀宁县江镇乡。同年,因兴建褒隐寺水库,将太湖县转桥先锋村一千零八十一亩土地,划归望江县码头乡。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望江、怀宁县合并,组建怀望县(驻石牌镇)。三月二十二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但因未实行,故县疆域仍无变化。这个实际上不存在的旧区划,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五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撤销,仍为两县。

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望江滨水集镇贸易颇盛,丘陵地区商业缓慢发展。明万历年间,吉水镇“居民稠密,人文焕发”。镇上“渔盐辐辏,商贾丛集”。清乾隆年间,华阳镇逐渐发展成商品集散重地。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

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客商运到华阳的商品便达十七类。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商品运输路线被切断,商业渐趋萧条。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日军入侵,华阳、吉水、青林三镇,众多店铺相继倒闭,仅青林镇,便有五十四家商号被迫歇业。县城沦陷后,日军四处骚扰,凉泉、长岭和赛口近百家店铺被焚掠一空。鸦滩是战时县政府驻地,店铺有所增加。县政府迁走后,商户也随之星散。抗战期间,市场物资奇缺,农村居民多以辣椒代盐,城内商业为日商经理部和日商洋行所垄断,县城居民均需入股,凭股票购买少量日用品,日商洋行又依仗武力强行收购大米、小麦、黄豆、棉花等农副产品,从事掠夺性贸易。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后,青林、吉水、华阳三镇商业有所复苏,旋因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又一落千丈。解放前夕,国民政府货币贬值,百万元金元券不值一张洗澡券。市场物价暴涨,投机猖獗,加之军政人员敲诈勒索,商户歇业甚多。

望江县野生植、动物资源丰富。乾隆年间仅”竹类”就有八种。其中“慈竹”较为珍稀。它“四时笋,冬生于外,夏生于内,有子母相顾之意。述异记名子母竹”。沿江沿湖的高滩和沙洲芦苇丛生;丘岗地区的松林或枫香、麻栎等混交林,一片几十亩,或几百亩。茗山凤栖冲的黑凹,二茗南麓的郝家老林,武昌乡的龟山,新坝乡的廖家老林,团山乡的祈雨山,麦元乡的金鸡岭等,曾经都是古木参天,绿荫如盖。解放后境内丘岗地区以松、杉为主,杉树在丘岗地区已显示发展优势。沿江洲圩区以枫杨、柳树、刺槐为主。县境药类植物有近五百种。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名的野生动物有禽类三十一种,兽类十二种,鱼类三十九种,介类九种,虫类二十七种。迄今为止,禽中的鹖、鹈;兽中的鹿、虎、猴,鱼类的绍羊;介类的鼋鼍等,在县境内已经绝迹。麂、獐仅少数见于江洲芦苇丛中。豹子,一九六三年冬在鸦滩乡曾出现一只。

望江县依山傍水,景物秀丽,名胜古迹,散处各地,遐迩闻名。“望江十景”。早在明末清初时,乡贤龙之珠即以文物为依据,始分为十景。“二茗神灯”,是指梅福、罗隐二君曾隐居茗山炼丹。每当阴晦之夜,常见灯光千炷,远近闪烁,相传为丹灶馀焰。“四湖烟水”,是指江流南过县境,东北有漳湖、武昌、青草湖、白土四湖,澄波绮丽,蔚为大观。“表道修松”,是指明郡守颜禄寿,于县北公路夹道植树,绵亘七十里,苍翠如绿云缭绕,人多每息于下,直呼颜公。“春堤荫柳”,是指方懋德、陈柿祚县令,先后在城南至吉水筑堤植树,长三华里,万柳环堤,绿荫如盖,至今仍称为方公堤。解放后,迭经改建,形成笔直,景象胜过当年。“连塘旧戍”,是指连塘城,坐落县北香茗山附近。城周二里许,四门旧迹犹在。相传为南朝宋武帝刘裕与卢循大战之地。又元末毕银筑城拒敌护耕于此。“绕郭新流”,是指县城东南西三面滨水,昔夏涨冬涸,不能常潴,明,县令黄配元曾于险要处筑二隘,(狭窄小路)关水。从而盈盈环郭,可供饮用。“江湄沙谶”,是指雷水出口,汉、晋时在雷港,因江沙历久渐形壅塞,至宋以来出华阳。故曾有“沙塞雷港口,状元从此有”的应验预言。“东野春台”,是指县令王世允建台于东厢庙,即今之东厢庙酒肆。昔年孟春月县令具仪仗迎春于此。“灵井浮英”,是指灵井,在县东北三十里司马涧,今沈冲乡地境。传说天将雨,泉中紫沫浮起,性温甘,可治病。“湘兰宛在”,是指县城西门外龙湖西岸之西湘庙,供奉屈原大夫。庙于明崇祯年间由县令苏润民新建。后受水患淹没倒塌。

香茗山,位于望江县麦元乡和鸦滩镇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全长十余公里。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等驻足流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征战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四百八十九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雷池,主体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十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三百二十七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文庙,又名孔庙,位于望江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古建筑。文庙始建于宋仁年间。大成殿高十多米,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二十四根大柱组成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迎风作响,其形夺目,其声悦耳。庙后有很多附属建筑物:前方左右为东西两庑,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石柱组成石牌坊,上书“麟风腾祥”,左为圣城,右为贤关,入口处中间有石桥,名状元桥,两侧有泮池,过桥可见一方高大红墙书有“宫墙万仞”四个遒劲大字,中上方书“圣旨”二字。庙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文庙历尽沧桑,几经修建。因遭日寇烧毁,仅存文庙主体大成殿,后,经修葺。

“雷阳书院”,座落在望江中学内,为清代四合院建筑。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零年),县令陈柿祚(字来仙)筹银一百六十两,在县城东郊买民地八亩许,兴建书院,亲任山长,“以待四方寒士之来学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知县伊山献将书院取名为“来仙书院”,并在书院建陈公祠,上书“先生之风”。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县令狄宽对书院进行修茸,并因书院位于雷水之阳而改名为“雷阳书院”。之后,雷阳书院遭劫兵荒水患,于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倒塌。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县令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内)重建雷阳书院。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大门内左右两侧为教员宿舍,东西两面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堂中悬挂“多士欢颜”大匾,两边立柱上有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知县金凤阁筹资在院后凤凰墩添建魁星阁。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书院改为望江县高等小学堂,后为望江中学。

武昌湖及青草湖,统称武昌湖。位于长江左岸,望江县高士镇(昔为武昌乡),安(庆)九(江)公路穿湖而过,为古雷池遗迹的一部分,系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经长江泥沙长期淤塞、积水而成的谷地滞积湖。属淡水湖。景区距城区六公里,水生资源极为丰富,武昌鱼蟹驰名中外;湖光旖旎,胜景八处,曰:猴潭映月、龙堪温泉、磨丫白石、渡口红莲、赤湖浴日、正堂碑碣、“双节”陵园等。天高气爽,登楼远眺,诗情画意,令人叫绝。

勺园,坐落在西环城路东侧,园内“九间楼”,系清代大学者方宗诚的藏书楼。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木魁)曾在此为张闲中子弟,设帐授经。刘大(木魁)(1698-1780),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清代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耕读世家,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余亩”。当年文动京师,却科场失意,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即辞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歙县程晋芳、历城周庶昌曾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刘大(木魁)是继方苞之后,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为文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性,从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的言行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等一百五十八卷,纂修《歙县志》二十卷。

“青林寺”,位于县城小北门。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年),僧了智创建,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一四二七年)僧会行容建钟楼、方丈、山门,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修山门”。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寺僧本融重葺禅堂,邑人檀球(曾任南康知府)撰书楹联,联云:“与老僧结三世因缘,护法忆前人,至今题赠诗篇,犹对闾邱思祖德;笑贱子为一官束缚,归田期异日,到此解留玉带,好从佛印证禅机”。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寺的正大殿与佛殿遭日军烧毁。民国三十六年冬,僧道参主持重修佛殿与大型佛像,恢复寺的旧貌。“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佛殿遭严重破坏。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古寺,先后建成观音殿、三圣殿。后,建成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庙宇日臻完善,成为全县佛教活动中心。另外:“褒隐寺塔”, 县境唯一现存古塔。坐落鸦滩镇袁畈村凤栖冲口。褒隐寺建于唐宝历二年,塔建于何年不祥。明万历二十二年《望江县志·山川图》有载。古塔以青砖斜铺,出挑为檐。塔顶年久失修,有损坏。

“陈氏宗祠”,为渡江战役二野四兵团司令部,坐落凉泉乡同乐村。其四周有茂密丛林,东北滨武昌湖,西南近泊湖。祠堂系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三进。祠堂东厢为当年电话室,西厢为陈赓司令员的办公室。《陈赓日记》载:“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十六时后,乘车到凉泉东北的陈氏冲,并在陈氏宗祠宿营,一连串的工作,深夜始息”。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家堰遗址”,遗址位于新桥乡泉龙村境内,南距县城二十五公里,北距鸦滩镇四公里,其状为一椭圆形台地,高出地面一至三米,地表为耕地。遗址于一九八五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后,发掘遗址地层一般只有一至二米,分为墓地和生活居住两部分,出土陶、石、玉器等四百余件,特别是玉器(有环、璜、玦、铖、管等)质地精良,多呈半透明,制作也较精致美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罕见。该遗址是一处以新石时代文化内涵的古代聚落遗址。从发掘资料证明,黄家堰遗址的年代与薛家岗文化二期相当,其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薛家岗文化的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提供极其宝贵的资料(遗址因被盗掘,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洋遗址”,坐落寨口镇汪洋村,距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一九七八年秋发现,后,进行三次挖掘。清理灰坑、窑穴十四个,墓室二座,出土器物一百五十余件,主要是陶器、石器。其中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镞、石铲、石凿;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陶网、陶球纺轮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多。遗址堆积层约二至五米。遗址年代,距今为六千三百年左右。从出土器物看,它与薛家岗文化既有联系,又有自己的特色,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文化面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平淡是真,我在自己的梦想中奔流,在朋友的支持声中旅行。我在无尽的不眠之夜,期盼相拥春天。可是等待我的总是路塍坎坷,枯寂山冈,歧途彷徨,情趣凄凉。若在昏聩日暮里,即使我赏心淋漓,有时也会惘情泪淌,或是恍惚而干瘪的美丽着。走过疲惫心酸,脸上带着淡淡的忧虑,我在红尘中书写着支离破碎的旅行感言。或是琐碎的生活,貌不惊人,却能修养生息,脱离泪谷。或是苦乐祸福,随着终极的虚无,都会淡化。我常常徘徊于清醒与麻木之间,达观与悲观兼具,却能始终如一地编织着希望。我欲从极其平凡的风景中,领悟而深刻自己幼稚的心灵。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