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永利的头像

查永利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7/07
分享

我的故乡怀宁(40)

我时常想念,无法忘记的身影。倚在窗边的光亮处,我张望着沉睡中的县城,追寻着心间的风过落尘,听风描画。我的生命,在这场华丽中旅行着。纵情断想,刻意的回顾之后,留给我的都是,轻舟泛月过,曲终籁音断的无尽缠绵。我轻轻荡漾在烟舟风波的心海,泛起了丝丝涟漪,枯萎着寂寞,而梦飞在江湖。想起步履在昔日的老街,我又沉浸在不知岁月走过的年华数梦中。那些空余遗迹的画面,总是故事交替的主题。我在红尘里独自沉思,寸断难收的却是无法停靠的沧桑的岁月。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的西南部,在安庆市的正东面,长江的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西面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相邻;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无为县、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市、贵池市隔江相望。枞阳镇为枞阳县的政府所在地,是枞阳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枞阳县有著名的浮山、岱鳌山、白云岩、大青山、幕旗山等多处景点。枞阳县属于长江流域的河流水系,境内有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四个大的水系。境内的河流纵横,水系也很发达,对农田的灌溉、水产的养殖、以及水上的运输均构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枞阳河,古名枞江、枞川,俗称枞阳的长河。它发源于大别山麓,上游是桐城的练潭河,经菜子湖以后由小缸窑口进入枞阳河。从西向东,横贯雨坛镇、官桥镇、枞阳等乡镇,出龙窝以后,由三江口入长江。全长十六点五公里,是皖中通向长江的咽喉,水上交通很发达。

枞阳河是安庆地区进出口的门户,相传当年太平年与清军多次激战于此。清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年)六月,清提督杨载福、侯补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太平军枞阳河水营;十月,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河堤,在关帝庙(今下枞阳小轮码头西侧)前筑一横堤,使枞阳河水倒灌,堵截安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猛攻,双方在此展开了生死决战。

又传,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马兰山、段文俊领导两岸人民,抗击军阀偷运大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禁运斗争。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八月,中共桐城县委军事部长陈雪吾派许雄球来枞阳镇,组织“禁米委员会”,于枞阳河设卡禁运,向英日买办及广邦粮商展开了反帝、反买办商人的经济掠夺斗争,斗争延续至十一月,共扣粮船一千余艘,大米五十万公斤,震撼了长江中下游。

在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枞阳河一带的桐南抗日游击大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登船、乘船、登陆及水上作战的战前训练,战斗打响后,解放军指战员,跳上隐藏在河内的渡江船,驶出起渡点,强渡长江,直通南岸。

昔日的枞阳河滨,芦苇茂盛,郁郁葱葱。每逢阳春三年,浪拍芦林,百鸟啁啾,春意盎然;夏秋之际,芦叶纷披,花飘如雪,银色一片;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清风荡之,芦鸣入耳,或沙沙似细雨淅淅,或哗哗如暴雨骤至。枞阳河,历史上水涝灾害较为频繁。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该河的治理工作。在白鹤峰西侧小乌龟山,炸石建基,挖河引流,于枞阳河上架起了枞阳闸。该闸为条石拱顶结构。闸面建公路桥,为枞阳至安庆公路的要道。此闸既可拒江倒灌,排泄内水,又可在汛期到来时控制内湖水位,保护沿河各地圩田的安全。后,在枞阳镇沿河一线又建造了块石结构、共有六座闸门的防洪墙,该墙起于月儿湖南岸堤埂,迄至长江路西侧,犹如一条长龙,静卧在城南枞阳河岸。枞阳闸,雄伟壮观;防洪墙,蜿蜒逶迤。此两项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水患,减轻了洪水对县城的威胁,而且也为古镇枞阳增添了亮丽的人文景观,行人至此,无不驻足、流连,饱览枞阳旖旎的风光。

据考证,早在旧器时代,古人类就开始在枞阳境内活动。新石器时代,为薛家岗、良渚文化领域,这里的先民在枞阳生息繁衍,开始使用石锛、石斧等工具。夏、商,属扬州之域。西周,封为宗子国。春秋,为群舒之地。清,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属安徽省安庆府。中华民国,为桐城县,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属安庆道。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制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一九五四年秋,县治迁入枞阳镇。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

枞阳县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名胜古迹繁多。境内山峦峻秀,湖泊交错。有远近闻名的石屋寺,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自古枞阳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枞阳虽不是旅游胜地,却也有不少淳朴的民风和艺术以及俊秀的风景。

枞阳腔与枞阳县。在民间艺术方面,主要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京剧表现形式平台戏和门板戏;有龙灯、狮子灯、花船、花挑等灯会。建国后,黄梅戏发展迅速,成为枞阳一大剧种。随着江西移民的迁入,属楚音的江西弋阳腔传入枞川,迅速与属吴声的昆山腔相碰撞,枞阳人将一刚一柔的楚音吴声揉为一体,同时吸收李自成起义军军中乐人及山(西)陕(西)商帮带来的西秦腔剧目和音乐唱腔,并结合本土的俚歌俗曲,培育了一种新腔,史称“枞阳腔”。明万历年间,山镇人阮自华在安庆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搬演昆曲,以声伎自娱。崇祯初年,精通音律的山镇人阮大铖,“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他的家班能唱昆腔、弋阳腔,也唱枞阳腔。《燕子笺》、《春灯谜》,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

东乡武术。枞阳县乡,民俗,重文习武。尤其在清之中叶后,枞阳县的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其拳的种类,主要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其中东乡武术尤为出名,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械术套路。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缩身扫地桩。械术姿式,五花八门,灵活多变,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等。风格现以中、低盘架势为主,走趟以“田”、“一”字形为多。步型中马步、弓步和震脚为多,转辗幅度小,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劲力以刚劲为主,行拳迅速,灵活多变,勇猛凶悍。其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的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有谱诀。

浮山风景区与枞阳县。

浮山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在浮山上,随处而见卖浮石的小摊点。浮石便是从浮山上采下,因其轻而多孔,放在水中可以浮于水面,故名曰:浮石。

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一点四亿年至一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四千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据专家介绍,浮山火山爆发方式,类似于连续两次喷发,形成两个流动单元,整体冷却。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

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深化过程的天然记录,是研究深部地壳、地幔的标本。凡大山者,往往是名人墨客足迹踏过的地方,浮山当然不例外。唐宋时期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均曾到此览胜。至于赫赫有名的桐城派宗师方苞、姚鼐、刘大櫆,就一生都在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构成了江南最大摩崖石刻长廊。这些石刻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或是铁画银钩,或是清瘦严谨,或是丰润饱满,或是端庄秀丽,构成了浮山一大名景。

白云岩的风光与传说。

白云岩又名小浮山。白云岩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山多奇峰怪石,古人石刻,茂林修竹,更有清泉碧水。岩前有寺,为白云岩寺,历史悠久。白云岩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  相传,宋治平元年(一零六四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白云岩寺内有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日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线泉”。

又,因洞壁有石纹,西如龙鳞片片,东似虎毛斑班,是为龙盘虎踞。白云岩景点“白云青鸟”的传说:宋元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一雄鸟从浮山飞来,育二小鸟而去。桐城刘才甫《浮山记》云:“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至今白云悠悠,青鸟时鸣。一线天,又名天隐岩,人在其中,抬头仅见一线天光。其下有月牙泉,泉水下飘十米,遇风如丝如缕。“峨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千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有“涵云洞”,云气出没其间,有古人题刻。涵云之左有“撒手廊”,长廊石壁数十丈,险峻无比,其上有石台,明黄道周题字曰“一叶翔真羽”。其后有月龛等古迹,传为金乔觉前往九华修道,曾从此山过,留下足印。另有雪浪岩、楼子岩、墓岩、四顾洞、拔剑窦等景点,山上奇峰,则有镂管写天的双尖峰,排牙列戟的绛霄峰,道人策杖的老人峰,火炬燃空的火焰峰等,而怪石,则有钓鱼台、兔石、孤坐石、金龟攀壁、五女拜寿、神鼠过天桥等,各具神韵。白云岩山,除了星罗棋布的景点和碧波荡漾的水库外,更令人称奇的是,远观云岩,宛如一睡美人。如今,这睡美人正等待有缘人的赏识。

白云岩景点一线泉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勤劳的山民,以卖柴为生。一天,他正在山上砍柴,远远闻到一阵清香,他当即寻着香气飘来的方向走去,终于见到一石缝里正在向外流出黄澄澄的香油。他跑回家中,拿来瓶子装油。过了几天,他觉得洞口太小了,油流得又慢又少,就拿来钻子将洞口钻大了些,谁知洞口一大,里面倒不出油了,竟然流出了一滴滴清泉,成为今天的一线泉。

“文革”时,寺庙毁损严重,改革后,有九华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庙,周边游客、香客日渐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兴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岩已成为民间的庆贺春节的传统节目。

大青山石屋寺。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东十六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九华,山青水秀,如诗如画。这里芳草连绵,杂花满径,涧水潺潺,雾霭袅袅,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

大青山全山著名景点有十六处,即: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萋梧竹等,每每春夏之际,游人纷至沓来,醉游其间。不过,青山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还是它的“石屋胜境”。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仿佛从天而降,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有意思的是,屋内石壁可敲击成韵,东侧作皮鼓之响,西侧发铜锣之音,音色竟各不相同。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天生石柱撑巨石下,成了天然石屋。人居其间,冬暖夏凉,舒适无比。石屋之后,原有佛殿三重,名石屋寺,晋代高僧清供创建。元代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至今传说颇多。

明代正统初年,西蜀园态和尚重建。时该寺香火旺盛,有“小九华”美称。尔后时衰时兴,延续至今,仍有殿宇二重,佛像依然,香火不绝。历代名人慕名来者甚多,寺前石上古人题刻多幅。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

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青山石屋寺,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寺、天峰寺与枞阳县。

龙山寺。始创建于明朝,时名云山寺。后因朝代更换之战火该寺而被毁。清朝时有本地十大姓出资重建此庙,取名雾云庵,延续至民国。承多位主持守护直至上云下岩,上孝下田法师先后主持雾云庵,使得佛法长存,香火久盛不衰。信士有所瞻礼,乡民有所仰敬。一九四九年解放初,雾云庵被山民毁为平地。后,有本地出家上道下悟法师一人来至龙山之巅,以星月当灯,松荫为庐,岩石禅床,猛兽作伴,参禅悟道,潜心苦修。后与传艺师立愿重建此庙,再兴一方佛教道场,使此地众生能同浴佛陀恩泽而不畏艰辛,历经常人所不能经受之磨难,乡民为其真诚所感动,支持搭起一座茅蓬。两年后才建起了几间佛殿和厢房,更名龙山寺。后,创建了大雄宝殿,使古寺重辉。

天峰寺。天峰寺位于菜籽湖畔,依山傍水,奇峰怪石,境内定泉,旱雨水均。有令牌、大印、青蛙之巨石,前有白象、青狮两山锁湖口。该寺创建于宗祯七年,始名天峰庵。清乾隆十六年改庵建寺。民国十二年住持僧殷和尚扩建三进: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供养三尊大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观音、弥勒等佛像,香火鼎盛,后曾几度沧桑,净土竟成废墟。一九八四年,尼妙容,重建宝刹,二进一亭。现有大殿二进,住持释僧果。

惜阴亭与枞阳县。相传,公元三一七到三二一年间,东晋时期,陶侃在枞阳县做了五年的县令,留下了很多故事,至今为人乐道。陶侃一做官就当了枞阳的县令,相传他勤慎奉公,力行节俭,不饮酒不赌博。他自幼家教极严,为官时,母亲常教他要尊民爱民亲民,事事以身作则,不谋私利。枞阳是水乡,盛产鱼虾,陶侃经常到鱼湖里察看渔民生产。当时枞阳有一种特制的鱼产品,叫做“鱼酢”。据《桐城县志·食货篇》记载:“将上乘鲜鱼刀劈洗净沥干,用曲酿速成鱼酢”。渔民们爱戴陶县令,就送他一陶罐自家做的鱼酢,陶侃接受鱼酢是想送给老母亲。他的母亲湛氏,收到鱼酢后立即将陶罐封起来并修书一封,责怪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为不能益吾,以增吾忧矣”。后人称这一段事为“封酢”,称颂母贤子孝。陶侃经常告诉民众要爱惜每一分钟。他对枞阳百姓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意思是说连圣者都爱惜一寸的光阴,众人也要分秒必争。他自己带头学习,在他住所旁边有一个水池,陶侃每天练习书法后就在这个池子里洗砚台和毛笔。水池椭圆形,池底凸凹不平,周长约一丈六尺,水深二尺七寸。池水不、涸,久雨不溢,池面有绿阴掩映。后人将这个池子叫做“洗墨池”。陶侃虽然身为县令,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但他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时刻想着要增长才干报效国家。为了锻炼体力与意志,他每天早上搬运一百块砖于屋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后人因此建起一座“运甓(砖)亭”,后又有人为纪念陶侃“惜阴”的劝教,将亭名改为“惜阴亭”。陶侃由于为官清明,政绩很好,后来果然为朝庭重用。原“惜阴亭”为砖木结构,高五米,四柱立地,围以栏杆,琉璃宝顶,飞檐悬铃。匾额正楷书题“惜阴亭”。此亭于一九三八年日军侵占枞阳时被毁。

渡江指挥部,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宗祠。陈氏祠堂系清代建筑,前后三进。前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中后进房屋于一九七八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8根主柱,石趸高垫。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二十余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四处。四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六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后,渡江指挥部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大山村生态游与枞阳县。大山村位于枞阳县东部,东南与铜陵市隔湖相望,东北与无为县毗连,西南分别与本县钱铺乡和横埠镇接壤,北靠枞阳、庐江、无为三县市交界处的三公山,南向枫沙湖。生态区内景色迷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甚多。其中有牛山牧笛、月山扬帆、枫湖夜渡、枕流晓钟、蛟塘垂钓、枫林夕照、平湖落雁、回顾渔灯等。还有三十余处民间传说;以及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读书处和周大璋墓地等。每个景点各具特色,令游人目不瑕接,流连忘返。这里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水草摆动,鱼儿游来游去,清晰可见。湖面奇景万千,荡舟湖面,放眼远眺,无数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戴安澜(1904-1942),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无为(今属芜湖市)人。一九二四年投奔国民革命军。黄埔第三期毕业。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一九三三年参加长城抗战。在一九三八年的鲁南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四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八十九师副师长。同年八月,参加武汉会战。一九三九年升任国民党第五军二百师师长,十二月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十一日,在广西全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中国共产党高度颂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毛泽东题赠了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涓涓柔美的深情,迷醉着我的芳华。枞阳笑靥如花,淡淡的隐浮在空蒙的意境中。我流连忘返,并且会记住,这里未曾褪去的曾经美好。我在一段段多情中,逐

渐靠近了甜美的滋味。我想听一首熟悉的歌,随着跳动的旋律,揉碎昔日所有的思念。我又想在赞叹的心情中撰写吟章,给远方一个永恒的等待。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