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仪明的头像

张仪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22
分享

书缘

    

读书,真是一种缘分啊!

冬日周末的一个午后,太阳暖洋洋的照着,坐在自家三楼的院子里,沏一壶红茶,晒太阳。看对面的山光秃秃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瓦蓝的天空下,突兀的树干好似定格的剪影,在蓝天的背景下分外分明。我正想要打开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时,脑海里却突然闪出了关于“叮当鸟”的问题,于是,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儿时岁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贫穷、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人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遵循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我的父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辛勤劳作,却依然过着艰辛的生活。他们农闲之余的休闲方式无非就是饭前饭后,蹲坐在大梨树下的那片稍微宽敞场地里的石头上,木头上,聊一些家长里短,谈一些奇闻怪事,讲一些鬼怪故事,说一些英雄人物,无非是打发劳作之余的无聊时光罢了,也没人去考究。说的人说过就忘了,听的人自然也记不住什么。但我们小孩子,特别在听了鬼怪故事后,一个人是不敢回家的,总觉得似乎鬼怪就在身边,甚至晚上还要做噩梦,因此,我是不喜欢到那地方去的。每当人家在那里天南地北,天上地下,闲侃胡聊之际,我则喜欢一个人,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静静地看书,让我幼小的灵魂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也许是受奶奶和父亲的影响吧,从小我就爱书如命,爱读书成了我少年时最明显的印记。时至今日,老母亲还常常向我的子侄辈们讲述我当年读书的情景,欣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幼年的我,常常爱听奶奶讲故事。爷爷是放牛的,不识字,朴实敦厚;但奶奶却是名门闺秀,读过书,是我们这个山村仅有的读过书的能人,她知书明理,豁达大度,一个大家庭被她管理的井井有条。每当我们围在她身边时,她总是给我们讲故事。“叮当鸟”的故事让我知道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从而明白了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岳母刺字”的故事让我从小就知道了精忠报国的含义;“西游记”的故事为我幼小的心灵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二十四孝”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孝道”的含义。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奶奶讲过的故事却如同烙刻在我的脑海里,历久弥新。

作为小孩子,在那个年代,是没机会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的,我常常会对着那层层叠叠的大山想,翻过那座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在我幼小的思想里便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无奈的憧憬。然而,现实是,在大人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得力所能及的干一些家务活。“穷家孩子早当家”,在那个时代,家家都穷。为了上学,家里得攒鸡蛋卖了才能交一块多的学费和书费。我常常是拿着一个鸡蛋,小心翼翼的守护着 ,拿到几里外学校旁边的小卖部换一支铅笔或者一本作业本,够一周使用。如果想要一个削笔刀,那就得三个鸡蛋,一般人是买不起的。我们都是得回到家里,等着大人回去,用切菜刀削铅笔。所幸的是那个时候作业也少,不费笔。要是现在的作业量,把鸡累死,也拿不出那么多的鸡蛋去换铅笔和作业本。当时,家家户户都养鸡养猪,这是农民除了种地之外的唯一收入来源。但即便家里养着几只鸡,不到逢年过节,或者谁的生日,也是吃不上鸡蛋的,家里的油盐酱醋和我们三兄弟的上学,都全靠养的鸡和猪了。何况那时,人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鸡和猪只好吃野菜了,哪有精力下蛋长膘?但即便如此的生活,因为我爱读书,我在学校的成绩却是异常的好,常常受表扬。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我的家离学校还有五六里路,我是家里的老大,虽然年纪小,但能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因此,夏季午饭后去学时,我除了书本,还要跨个篮子,到学校早早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到玉米地里去拽猪菜,待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吃力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猪菜回到家里。到了冬天,中午是不吃饭,不回家的。那时都是每天两顿饭,要么去学时口袋里装点炒玉米(我们叫玉米花),要么拿点儿用过年时做豆腐的豆腐渣做的干馍片充饥了。午饭后的时间就是我们的快乐时光,我常常在小伙伴们嬉闹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躺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大石片上,晒着太阳,看看书。童年的时光就这样在贫苦但又无忧无虑的日子里,一天天的过去了。

那个时候,即便在学校,也没有谁要求你认真读书。但每每看到父亲在忙碌之余读书,自然就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读书。父亲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但现实却使他无法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他的身上,使他不得不面对黄土背朝天地讨生活!他爱读书,但却没钱买书。尽管如此,我家里从来不缺书,不知父亲从那里借来的。而他,也只有到了晚上才可能坐下来读书。每到晚上,在荒凉寂静的土屋内,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和父亲一起读他借来的书。他也不顾一天的劳累,给我讲一些书上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煤油灯是自制的,用漆树的籽制成的漆蜡放在碗里,用白线拧成一细股做灯芯,灯虽不亮但温馨,早上起来,鼻孔都是黑的。由于父亲白天得劳动,因此,这便给我留下了绝佳的读书机会,我常常吃着饭看着书。放学回家的路上也边走边读书,也曾因此而几次掉到路边的沟壕里,回去也不敢吭声;也曾妈妈让我烧火做饭,我却因读书而忘了往灶膛里放柴禾,等到妈妈回去做饭,却发现,灶膛里的火早都灭了,而我却不知道,为此没少挨责骂。那时对书,真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我家承包了一个苹果园,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到果园的棚子里安安静静的读书,至于苹果被小孩子偷了没有,我自己也不知道。上初中时,学习了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我一样爱读书那时却买不起书的人。也才真正理解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含义。

上了初中后,我的成绩一直在年级前列,自然,我成了老师们心中的宝宝,我也更加努力的读书,更加认真的学习。记得在临近中招时,我却意外得了肾炎,全身浮肿,还不敢吃盐,没法在学校吃饭,而我家在山沟沟里,距离学校十多里地,无奈,只好在家学习。但我并没有因病而落下学习,反而在中考中以全县语文第二的成绩顺利进入师范学校,从而实现了那个时代的“鲤鱼跳龙门”。走进师范学校,才明白了今后要做老师了,那年,我才十五岁。三年的师范生活,我非常珍惜。年少的我们怀着文学的梦想,学习之余,我们就读书,写作,几个志同道合的学友还一起创办了“小溪流文学社”。每到周末,当别人出去玩儿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则聚在一起讨论稿件,排版,刻字,油印。每当看到自己编印的报纸发到同学们手中的时候,那种收获的愉悦就充盈了整个心田,感觉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间的一个暑假,经亲戚介绍,我到一个建筑工地做小工,就是给砌砖工递砖,递砂浆,弯钢筋的,那个年月,什么都是手工的,年仅十六岁的我,每天天不亮,从老家步行十多里地赶到建筑工地干活,晚上下工后再步行回家,手脚都磨出了血泡,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在工地干了四十五天,挣了一百八十元钱,加上国家对师范生的生活补助,刚好够我一学期的花费了。这四十五天,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因为我是孩子,干活自然不行,没少受大工的指责;更有一个没有技术,也是小工的成年人由于和我挣一样的工钱而心里不平衡而处处刁难我,我也不知暗暗哭了多少次,但我只能忍着!我曾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我会给他好看的。但后来,当我十八岁便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再想到那个人,我却释然了!也许,我还得感谢他,因为他让我明白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都是愚蠢的!没有人有义务都对你好。同时,我也明白了:人,不应该与那些不如你的人计较,那会降低你的水准。

记得在钼矿的建筑工地,正午时分,烈日炎炎,我们挥汗如雨地干活,休息的间隙,我偶尔看到家属楼里一个年轻的姑娘在看我,眼神里有一种怜悯和蔑视,顿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处于敏感年纪的我,那种自卑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我觉得,自己与人家小姑娘那种优越的生活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那种感觉至今想起依然会全身一悚。由此,在那个假期结束后,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临时工》,在市级报刊发表了,老师称赞我,说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处女作了。每天的午饭后,可以在工地歇会儿,我们就躺在树荫下的草地上,或者新盖楼房的砖堆上,别人都呼呼大睡了,我就看我带来的书,似乎一看书就可以消除劳动的疲劳似得,就可以把我和他们区分开来似得,获得一点儿自我安慰的满足。书就这样,像我的情人一样始终伴我左右。她在我经历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离不弃的,给我了丰盈的精神世界,这使我可以漠视一切的不幸,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一切挑战。

参加工作后,我依然爱读书。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使读书不再是一种奢望了,但热爱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太多的诱惑,科技的发展给人们闲暇之余太多的选择,丰富的娱乐活动和浮躁的生活追求,使很多人难得静下心来读书了。上学时那种读书的乐趣,那种没有书读而借书读的紧迫感,在当今很多人身上是体会不到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我读了几十年的书,既没有丰厚的财富,也没有崇高的地位,更没有如玉的美人。但我拥有了人生丰富的积淀,拥有了心灵的宁静,拥有了适应这个社会而又淡然一切的心态,至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保持自己的一份纯真!做到言有尺,嬉有度,行有矩,事有余,这也许就是读书的馈赠吧。无论是草长莺飞的初春,还是飞火流萤的盛夏,抑或是山色烂漫的金秋,还是雪花曼舞的严冬,沏一壶茶,一个人静静的享受一段宁静的读书时光,实实在在也是一种顶级的享受啊!书读多了,心就静了!欲望少了,生活就简单了!

读书啊,其实就是一种修行!能够读书的人,实在是幸福的!

                      (张仪明2023124于冷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