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记
或许是因为有一个西藏室友;或许是因为对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或许是想亲眼看看以自由为代名词的西藏究竟是怎样的?冲动之下,我和室友买了火车票,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西藏之旅。从小到大第一次坐火车,心里还是很期待的,因为路途遥远,听取了室友的建议购买了硬卧。我坐在床边,看着对面的人换了又换,时间虽然很长,但是一站有一站的风景。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雪山,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波光粼粼的湖泊。温度越来越低,直到火车里都结了冰。火车也是真的难坐啊,屁股麻了,耳朵鸣了,晚上也睡不着,到达唐古拉山时海拔达到了五千多米,我的肚子开始绞痛,但是对那边的期待过于浓厚,好像又觉得都可以忍受。
历经34小时,我终于抵达拉萨,和室友一起回家,她的妈妈在门口迎接我们。我坐下来阿姨就给我倒茶,杯子很漂亮,茶是西藏这边独有的酥油茶,由酥油和原茶制成,有御寒、补充能量、缓解高反的作用。我和阿姨语言不通,这边大多都是用藏语交流,我只能从她的手势中知晓,让我快喝茶暖身子,就这样我一边喝阿姨一边倒,刚下火车我就喝了整整七杯酥油茶,后来每每说起都会觉得好想笑,可能也是我没有高反的原因之一吧。没过多久她的姐姐也来了,还有两个小弟弟都很可爱,我们便一起去吃早餐,这里早餐标配是藏面搭配牛肉饼和甜茶,藏面的汤十分浓郁,甜茶类似于平时和的奶茶的口感,这边十分重视茶文化,家里一般喝酥油茶,外面的饭馆一般就是甜茶,一块钱一杯。
刚刚进藏不适宜过多运动,休息一下便进入八廓街散步。因为这里以前是围绕着大昭寺的转经道,所以藏族人又称其为“圣路”,绕路朝拜的人随处可见,网络和现实给人的观感,带来的震撼是不一样的。八廓街内有很多转经筒,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按顺时针旋转,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围着街我们转了一圈,我看到了边走边拜的小孩,也看到了大昭寺前原地磕长头的老人,他们带着最虔诚的心来这里朝拜,头上的灰是他们内心最为纯净的代表,这是我们难以理解的生活方式,却给了他们极为富足的精神世界,真的应了那句“西藏缺氧但不缺信仰”。
晚上温度逐渐下凉,我们便跟着太阳回家了,从内地进来身体会有一定的反应。鼻子干疼一直出血,脸干的好像要裂开了一样,很容易疲乏走一段路就要休息会儿。这里的生活时间和内地有所不同,早上一般九点才起床,起床就喝酥油茶,然后出门吃藏面,下午在家晒太阳喝茶,晚上七八点才吃饭,很是惬意。因为室友一家都是说藏语我也听不懂,可是看着原本不属于他们吃饭的点却忙活了起来。后来才知道,每到五六点室友的父亲就会说,快快做饭了,他们内地五六点就吃饭了,别饿到小周了。因为火车的气候差异,我有些生病,回到家就早早睡下了,室友的母亲把家里的毯子都拿出来盖在我的小床上,足足有四层,毯子很厚很重,室友说那是他们保暖的“利器”,由羊毛制成,我虽和阿姨语言不通,但却能感受到许多的温暖。
第二天下午,来到了色拉寺,据说这是本地人常去的寺庙。刚开始进去时,清一色的白墙,路上是各类念经的僧人,小的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但大多都是四五十岁的老者。进入寺庙内就变得拥挤起来,虽然有队伍但是到处都是插队的人,横冲直撞的人非常多,刷身份证过了安检就进入寺庙内了,寺庙内不给拍照,进入有屋顶的庙里不能戴墨镜和帽子,以示尊重。内部更为拥挤,我与同行的伙伴最后直接被挤的脚离地。到了第一个“关口”,每个人过去用额头撞一下佛祖下面的布,如果是小孩的话,僧人就会在他们的鼻子上抹上一小块黑色的东西,据说是为了辟邪。拜过这个佛之后视野就开拓起来了,眼前就是各种各样的佛像,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人们会用零钱供奉佛像,用酥油在佛像面前点火。
布达拉宫需要提前一天预订,进门需要刷身份证,人脸认证,过安检,戒备很森严。跟随人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雪监狱,这里是旧西藏关押罪犯的地方,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西藏奴隶时期的历史,每一幕都是视觉冲击,展现了过去的种种刑法,有挖眼、蝎子洞、死脚镣等酷刑,雪监狱旁是雪巴列空,是过去的办事处。为了了解布达拉宫,我选择与解说员同行,首先了解到布达拉宫总体是类似于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下面大上面小,红色为宗教区,黄色为休息区,白色为世俗区,呈现了一个政教合一的色彩,因为目前强调淡化宗教,所以部分宗教活动已经不再举办。白色的部分内地人一般称为牛奶墙,认为他是由牛奶制成,许多游客还想上去舔几口,其实不然,白色的墙是由蜂蜜,牛奶,石灰和藏红花所制成的。我们跟着楼梯往上走,太阳很是刺眼,西藏的冬天并不冷,只要跟着太阳走就好。
布达拉宫坐北朝南,起建于山腰,里面的达赖喇嘛所居住的地方,区分主要看的是其位置的受光程度,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进入布宫,首先就是四大天王的壁画,北天王多闻天王左手拖着吐宝鼠,象征着财富,他们壁画所用的颜料都是天然的,历经多年不掉色。进入步宫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佛像,以及各世达赖喇嘛的起居室,会客室,休息室等。脚下的地板十分光滑,都是啊嘎土,需要用工具砸很久然后用羊羔的油刷制而成,所需时间长,所以一般都是男女搭配伴随着乐曲一起劳作。印象深刻的是第六世达赖喇嘛,十分有才华,但就位时年龄较大不太听话,晚上会扮成常人在八廓街附近玩耍,与情人约会,他创作了诸多作品,但据说都是情诗,因为不守清规最终被废黜,关于其去世的说法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死于青海湖,进行天葬。布宫的高光就是其中的最高葬法,只有十分德高望重的高僧才能受到这样的厚葬,当高僧活佛圆寂后,将尸体脱水,用各种药物处理其真身后藏到灵塔内,即是塔葬。
逛完布宫,走下来是一个公园,很是热闹,人们跟着音响踩着点子,将疲惫卸下,能歌善舞的民族从来都不是空话。晚上在家,室友的父亲为我介绍了家里的各种装饰。在本地,柜子的花纹大多为吉祥八宝,沙发上的靠背装饰也多为手工编织的图案,切玛盒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过年时就会用上,一般左边装小麦青稞,右边装酥油糌粑,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了解了这边的绿松石、玛瑙、天珠、红珊瑚、冬虫夏草,我第一次这样直观的见到虫草,触角很多,确实长得和虫一样,室友父亲是一位退休的教师,挑了一个完整的送给我,说这是最直观的教具,让我好好保存。
第三天一早,和室友一家还有姨妈姨夫一起出来吃饭,深刻的体会了当地的茶文化,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喝茶晒太阳,十分热闹。这于我来说真是十分惬意,在家的时候,母亲起早贪黑守着店铺做生意,父亲因为工作也十分辛苦,像他们这般与亲人坐在茶馆里“浪费”一个早晨喝茶,好像有些奢侈,过年时母亲因为一天不开店,还会心疼那一天的收入。室友的姨夫坐在我对面笑着调侃到:“我们西藏人就是太闲了哈,一天就是喝茶晒太阳。”可是,这可不就是大家最向往的生活吗?崇高的信仰、朴实的心灵、珍惜当下的快乐、不为身外之物过多撩拨。
在室友家待了一个星期,我与新的朋友因为新的旅途相遇,在雅江河谷和小羊拍照,它的头上有很多小饰品,又软又香很是可爱;在卡若拉冰川感受着刺骨的寒风,与红河谷纪念碑拍照留念;在满拉水库,看着经幡随着风不断“扑棱”,厚厚的一堆,这里又有多少人虔诚的祈祷。
第六天,和新朋友出发去珠穆朗玛峰,路程很是遥远,我们途径108拐,这里也有他的寓意,走完108拐,等于走完今生所有的弯路,往后人生尽是坦途。进入珠峰景区服务区,游客们纷纷下车打卡拍照,进入大本营也需过安检坐观光车上去,师傅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待在一起,一起上去一起下来,就这样,我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军大衣和氧气罐就上车了。观光车大概走了四十分钟,便到达了珠峰大本营,果然温度骤降,风也超级大,我们都遵循“慢慢走多休息”的原则。诸多纪念碑立在大本营内,很多人都去排队拍照,我的队友安哥还跑去纪念碑前做了好多俯卧撑。在零下20℃的气温下,还有人在上面脱得只剩一件短袖拍照,我们纷纷鼓掌,也有人在上面求婚,身边也尽是欢呼,真的应了牌子上那句“此刻我高于一切,只低于你”。
珠峰上温度简直低得可怕,我们走得脚失去了知觉,但抬头看到那被皑皑白雪包裹着的,发着光的的珠峰,竟然忘记了身体所受的折磨,眼里还不禁泛起了泪光。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当你的灵魂不能承受景色的壮丽时就会流下眼泪。”珠峰再也不是课本里的珠峰,它离我那么的近,美的那么的不真实。我敬畏自然,在他的庇佑下,此刻我又与他共鸣,脑海里不仅想起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最后一班观光车离开之时,金山的光映入了车内,还没来得及用手机拍下就离开了,但是眼睛看到了也不算遗憾了。
第七天一早,藏式火锅的老板和我们,在临行前浅聊了一下,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内地很多人都被物质所困住了,你们来到西藏还会发点抖音,想赚点钱为了流量,但是西藏真正的魅力不在这里,你们看到了西藏人的转山转水念经磕头,他们是信来世的,内心是纯洁的,西藏的魅力在于这里有一把灵魂的钥匙。你看你们去珠峰感觉很吃苦,下次就不想来了,但实际还会有人是想再来一次的,他们会觉得吃苦是没关系的,因为这里有一把钥匙,自己灵魂的钥匙,找到他是很难的。”是啊,西藏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灵魂栖息地,在这里,既能领略到自然的美景,又能感悟到新的人生。有人因为高反不敢尝试,却也有人跋山涉水只为这一方美景。好在西藏的美景是不会辜负你受过的苦的,在这里的种种见闻或许有些让你不能理解,但比起部分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的人,有信仰的活着更加难能可贵。
吃完早餐再次出发,我们显得有些着急了,我的手不小心被上车的小王关门砸伤,刹那间手完全麻了,但是我顾着上车就没多管,没想到上车之后血流不止,便赶忙来到了珠峰乡镇卫生所。然而恰逢新年,珠峰又比较偏远,里面只有一个医生,等待许久医生也只能给我简单清洗一下,因为里面有一位高反的病人,他躺在床上脸已经发紫,身上插满了各种仪器,那是我第一次直观的看到严重的高反是什么样子。本还庆幸自己没有高反而沾沾自喜,觉得不过如此的心理在这一刻崩塌。人是弹性的,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在自然面前,又会因为一点点“雪花”被击溃,生命有时候就是那么脆弱,在生死面前一切都不值得一提,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而是自然接纳了我们。
简单包扎确定甲床没事之后,我们就来到了扎什伦布寺,寺庙非常大,师傅给我们拿了门票之后我们就进来了,现在正是日喀则的新年,寺庙的人也比较少,但耳朵边还是萦绕着念经的声音,我看到落日洒在红墙上,看到鸽子在寺庙上方周旋,我们在光影交错中一直往上,进入寺庙,当一栋楼高的佛祖映入眼帘时,还是会被震撼到。逛完寺庙我们回到了日喀则酒店休整,酒店内还设有制氧机,为弥散式氧气,虽然没有高反,但好奇心还是促使我打开了机器,他的声音有点大,出氧口很细,就这样喷入空中。修整完毕,晚上和队友一起吃了丰盛的晚餐,日喀则正是新年,晚上的街道很是冷清。
抱团旅游最后一天,早晨七点集合,一起去纳木错看日出。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来时湖面已经结冰,湖边是连绵起伏的雪山,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作为南方孩子从未接触过冰雪,看此场景很是激动,刚踩上冰时能看到底下的冰花,或许是因为水过于清澈,总给人一种会掉下去的错觉,还有些许害怕。我们不断的往里面走,队友们开始互相拉着滑冰,我一边笑一边记录着于我来说可贵的瞬间。不断行走,手脚已冻得没有知觉,但还是不断的抓着冰块向地上砸去,不停的踢着冰块往前走,把大的冰块踩碎、踢走,最后我们坐在冰块上滑行,全然不顾衣服和裤子被弄脏。我和这一群在路上认识的人,因为同一个目的地而被链接起来,我们性格各异却有相同的节奏,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像风一样,给我平静的生活带来一些起伏。
在纳木错玩了两个小时,便来到了那根拉山口,山上挂满了经幡,被认为是祈福和祝愿的象征物,融合了佛教教义、图腾信仰、自然崇拜等多种元素。山顶的经幡甚是“诱人”,我们也想在上面留下痕迹,于是便出发了。山坡很陡,沙路很滑,全程没有台阶,每一步都必须走得非常扎实,时不时也需要抬头确认一下方向,再前进。我在安哥搀扶下被“拖”着来到了半山腰,我并不是一个喜爱运动的人,但是在一步步丈量这方美景时,前进的动力又越发高涨。才休息了一小会,斌哥已经即将接近山顶,这与前几天车上吸氧的他截然不同,于是我便又铆足劲向上爬,一路上风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脸,带上口罩又呼吸不畅,实为两难,不知爬了多久,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席地而坐,转身就是美丽的雪山,风依旧很大,但内心却涌起了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好像我的身体在自然中得到了净化,在山间吸取了灵性,可谓“万水千山只等闲”。风景很重要,但途中的坚持、互助、高度、成功好像又是新的收获。挂上经幡,我们便连滚带爬的下了山,下山容易,但却很容易摔跤。或许,生活的道路也是这般,靠近理想的过程也和爬山一样,要想登顶就必须认准方向,可又不能只看山顶,那会消耗你的注意力而忘记脚下的乱石,更要注意的是脚下的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方能成功,而心态又不能浮躁,不愿下功夫想要走捷径,人生就容易走下坡路。
报团旅游就此结束,短短的几天时间,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又看到了不一样的我,是被门砸碎了指甲没有流泪的自己;是连滚带爬也要上山挂经幡的自己;是有些许内向但是主动交流的自己……或许我们以后不会再见面,但是那些被我记录下来的时刻,那些因为手指受伤被帮助的瞬间,让我以后再次回忆起这段旅程时,记忆里不止我自己,真正的道别不需要任何仪式的,我想我们还有机会再次见面。
西藏之行到此要告一段落了,我又一次来到了八廓街,看五六岁的小孩跟着哥哥一起朝拜,做着同样的动作。如果说看到此景,我的眼里泛起泪光,或许有些许夸张,但小小的孩子不受身边拍照人的影响,不被店内琳琅满目商品所吸引,如此虔诚,是我难以想象的,或许就像《冈仁波齐》里花絮中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或许朝圣并不是去转山转水磕头念经,不是边拜边磕头行进去西藏,那些为了理想前进,勇敢向上的人,就是在朝圣。
马上旅程结束,室友的姨妈姨夫前来送行,送给我当地的特色美食,主要是当地的牦牛肉经过最少两个月的风干后形成,其肉质十分细腻,根据风干的气温,肉色也不一样,每条肉干的纹理清晰,看起来比较硬,但食用起来是属于酥松的口感。我们在阳台边喝茶边晒太阳,享受着属于我的最后一个西藏的下午,室友的姨夫带着手套,聊完准备离开之时,与我握手道别,姨夫和我握了两次,我当时并没有反应过来,后来回到家才突然惊醒,第二次握手的时候姨夫摘下了手套,他们好像总是那么细心,带着最直接的善意。姨妈还一直嘱咐室友,出行之时要把哈达赠予我,保我平安。室友家人的热情款待,让我深感温暖,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舍不得离开西藏的呢?或许是在茶馆喝茶晒太阳的时候,或许是在和队友们挂经幡、滑冰的时候,又或许是在和室友一家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
回来那天一早我遇到了拉萨2024年的初雪,当雪飘在我的头发上时,我再一次祈祷,祝你我常乐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