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漫野碧翠,红叶灿烂。陕西省散文学会安康市分会邀约市县文友十二人踏访子午古道南段,追寻千年遗迹,缅怀先祖豪壮,感慨艰辛沧桑。
子午道,子午栈道,子午驿站,子午古道。历经三千多年雪雨风霜,贯穿秦岭南北的千里咽喉要道,如果不特别关注,深入探究,很多人都不知道,甚为渺茫,很有普及推介的必要。
子午沧桑
秦岭---淮河,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苍茫秦岭,巍峨绵延,群峰竞秀,中华祖脉,横亘东西。也成南北交通的壁垒梗阻。百姓渴望走出去,官方需要畅通达,商旅期盼顺贸易,世世代代的先辈们或官方或民间,攻城夺寨,开疆拓土,垦荒辟壤,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便捷交通,演绎着一部艰难跋涉踏平坎坷烽烟滚滚的文明奋斗史。
据史料记载,子午道是一条古老闻名的勾连南北的交通要道。早在三千年前的庸国通过子午道与商周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约在公元前1027年,庸国(治辖今汉中安康等地)参加了周武王伐纣夺齐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获胜后,两国信使和官员,沿直谷口而上翻山越岭来往奔波于羊肠小道。
战国时期,先民们在崇山峻岭中,沿谷踏路,架桥修栈,面临悬崖陡壁,通过火烧水激,打孔立柱,开凿铺筑出蜿蜒栈道。遂辟为长安、汉中、四川间的驿路大道。
最早见诸文字始于《史记》(汉高祖本纪)。秦末,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刘邦为汉王。“项王使率三万人从,楚与诸候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据考,“杜南”即长安县南,“蚀中”即子午道。刘邦从子午道入汉中。后,烧毁子午道。西汉末年王莽下令修复,《汉书. 王莽传》“元始五年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自杜陵直绝南山(今秦岭)至汉中。并设置子午关。由此,子午道正式成为官道。
三国时,子午道成为魏蜀交争的军事要道。诸葛亮北伐中原时,魏延提议斜插子午谷翻陡峭秦岭奇袭长安,诸葛亮决意走岐山道,六出祁山未遂,子午奇谋留遗篇。
唐朝时子午道兴盛。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宠幸杨贵妃,官方加强了修筑,开辟新道,从四川涪陵日夜兼程,三天到达长安进贡荔枝,沿途设关建卡,自长安以南依次设有石羊关、夹岭关、高关、腰岭关、五谷关、饶峰关等关卡,确保畅达平安。
在宋代的《杨门女将》中,杨八姐曾领兵出入子午道。宁陕境内的月河坪、太山庙、龙王等地的老百姓至今还传颂着杨八姐留下的遗迹“梳妆台”、“胭脂坝”、“金簪河”等动人故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铁炉坝莲花村修公路时出土铁质头盔一件,初步鉴定为宋代将士作战用的头盔。可见杨八姐领兵征战子午道的传说有依。来到群山环抱的宁陕龙王镇规模宏大的柳家堡子,安康市文史专家王晓群解析道,在石头砌筑的围墙、院落石坎的残垣断壁间,有细腻薄小的宋砖,粗大厚重的明清靑砖,以及近代红砖等,说明子午道南段在历史长河中印刻着辉煌兴衰的脉络路径。
明清时期,子午道又成为军事要道。仅宁陕县境内沿线,就修筑营城三座(江口、老城、关口新城),设塘汛20处。明朝中叶改五谷关为五郎关,此关是子午道上的第五道关隘,并设置五郎坝巡检司,直隶西安府。特别是子午道南段驿站遗址(谭家湾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更是见证了古人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子午轨迹
子午道全长421公里,途经长安、宁陕、石泉入汉中。栈道是在峭壁上开凿洞口,再把木桩(或石桩)打进洞,连接木桩,然后在桩上铺上木头(或石条),以便行走。据文物普查考证,子午道基本呈南北走向,北口自长安子午镇入子午谷,进谷道,向西南越山入沣峪谷。沿沣峪河向南,经喂子坪、黑沟口、红岩子、千佛崖、鸡窝子越秦岭主脉,经甘沟口与宁陕连通。宁陕境内沿洵河和池河分布,向南经广货街、江口、沙坪、月河坪、鼓桑墩、太山庙、龙王、铁炉坝,经石泉的云川、后池、清石、中池、前池至池河镇马池街折向西北,进入汉江谷地。经石泉县城至饶峰关入西乡县子午镇,绕黄金峡西进入洋县到汉中。南北朝时梁朝另开新路,道路南段略向西移,即自江口西南经旬阳坝、火地塘、老城、关口、狮子坝、越火地岭,经银杏坝,入铜钱峡,过饶峰至西乡子午镇,入汉中。
亲历子午
子午道从长安起程纵贯宁陕南北至直河口(今石泉池河),出秦入楚,融通川陕,自古以来车马穿梭,商旅不绝。特别是周、秦、汉、唐时期,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南方地区的一条重要官道驿栈。穿越秦岭沟通南北的子午道在历代修缮拓展和线路变化,物资交流与文明传播中,彰显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辉煌历史,是祖先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为敬仰先祖的勤劳智慧,致敬先民的开拓创造,唤醒历史文明记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安康的散文作家们,满怀崇敬探究的庄严心情,沿池河一路北上,踏访子午古道南段遗迹,领略秦巴人文风情,礼赞开路先锋英雄。
陕南重镇池河镇谭家湾村,1984年冬谭福全在池河边发掘一枚汉代鎏金铜蚕,珍藏在陕西博物馆,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来到文物出土地,无不感慨陕南石泉地域两千多年兴桑养蚕的辉煌成果。古道遗迹很多,这里还有汉王城遗址(刘邦屯兵处),火车桥下河滩,菩萨洞路段,迎风镇高涧村钱家沟河滩等处,冬季水位下降,裸露出一排排密布的栈道孔口,有圆有方,石岩上凿出的一条小路依稀可见。
池河岸边中池镇中心村,乾隆年间修建的徽派民居汪氏花屋,高大宏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诉说着200多年的辉煌沧桑。
进入宁陕铁炉坝,被莲花村的古石桥所惊叹。石泉政协文史专家张昌斌介绍,一整块石板,横架在河沟上。石条长12.7米,宽1.3米,厚0.45米,重达数吨,传说方圆百里,无数民众三年打造搬运架成,是子午古道交通的重要节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溯河而上,沿公路车行,两岸群山添彩,枫叶火热,坦道蜿蜒,古道桥墩孤立,翠峰突兀。一米多宽的古道遗址淹没在山野草木丛中。巍然屹立的杨八姐(山峰)默默注视来来往往的世事沧桑。
宁陕县龙王镇池河畔的柳家堡子,是子午古道的重要驿站。明末清初,安徽柳氏兄弟移民迁居此地。柳氏家人披荆斩棘,开荒劈壤,就地取材,砌石筑基,修房造屋,兴家立业,用石头砌成厚六尺、高丈余的高大围墙,防护着家族的安宁。经过多年辛勤劳作,造田百亩,桑麻满山,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旺族。昔日辉煌已不在,子午兴衰喻后昆。柳家堡子可与汉阴凤凰山麓的冯家堡子相比美,是江南移民开发陕南,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那是秦岭深处兴衰轮回传奇的存在。
由于时间所限,未能踏足太山庙,登临古桑墩,瞭望月河坪。折返一天的车程,古人起码要行走十天半月。
子午精神
斗转星移,风烟滚滚。子午古道蜿蜒的伟姿已湮灭在崇山峻岭的历史长河中。如今西万公路(210国道)贯通后,覆盖延伸了古道的大部分路径,优化便捷了城乡路网现代交通。子午道大部分遗址淹没在草丛河底,只剩下山谷溪流侧畔断崖绝壁上残存的削凿镂刻,显现着曾经的辉煌。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战火纷飞车载马驮的子午道贯连秦岭南北,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子午古道不仅仅是我国历史上一条重要著名的山区交通线路,更是中华民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文明演进自强不息的伟大丰碑。其间,遗迹众多,人文荟萃,景色壮美,风光秀丽,是一条移民播迁开发陕南的文化之路,是欣赏美景陶冶心性敬仰先辈的原生态精神家园。
深入挖掘子午道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子午道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子午道文化影响力,赓续中华民族发展文脉,倾力构建秦巴旅游大景区,促进全域旅游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