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峰的父亲曾经当过村里的会计,左邻右舍都认为他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
考上大学那年,孝峰担忧自己的学费,想申请助学贷款。父亲给他算了一笔账,“四一二剩二,四二添作五,四三七剩二”,“噼里啪啦”一阵悦耳的算盘声响过,父亲开心地告诉孝峰:“咱家每年养六头猪,你四年的学费就不愁了。”父亲同时告诉孝峰,拿着国家的补贴上学,在同学中间直不起腰,也抬不起头。
大学毕业也就失业了,孝峰回到了乡里。父亲把他领到了地头:你回来种庄稼也饿不死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不过你毕竟上过大学,还是去城里闯闯吧。
孝峰怀揣着父亲塞给他的二千元前来到了省城,在一家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
作为公司的新人,孝峰没日没夜地工作,但无论工作怎么繁忙,孝峰总是不忘父亲的嘱托,每周给家里打个电话。电话的内容几乎千篇一律,询问一下父母的身体,同时告诉家里人自己的工作生活近况。
随着逐渐适应城里的生活,孝峰的电话渐渐少了,由一周一次渐渐变成了一个月一次,有时候甚至两三个月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春节回家时,孝峰给父母带回了大包小包的年货。父亲冷着脸把年货推到了一边,拿出了算盘,他要给孝峰好好算算账。
父亲告诉孝峰,你上大学总共花了四万元,这些钱你是要还的。我给你五年时间,你需要每年还我八千元,这些钱分摊到五一、中秋、国庆和春节四个节日,你或者自己回家,或者让人捎回,每次要还给我两千元。
孝峰的春节过得很不痛快,过完春节,他闷闷不乐地回到了省城。
回到城里,孝峰算了算账,他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四千元,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每个月只能结余一千元。而从现在开始,他需要每个月拿出七百元归还父亲,虽然从道理上是应该的,但是孝峰迈不过心里的坎,他有些抱怨父亲。
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孝峰五一长假回家,给家里捎回了两千元。他在家里呆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城了。他告诉家里人,工作太忙。
中秋节,孝峰趁着老乡的车回到了家里,把钱放在桌子上就走了。他告诉家里人,老乡的车在村口等他。
国庆节,孝峰没有回家,他让老乡捎回了钱。
春节到了,单位安排值班,孝峰主动申请留在了单位。他让老乡把钱捎给家里人,并捎话说,节日值班可以拿到三倍的工资。
孝峰的母亲打来了电话:别听你爹的,还是回家过年吧。我和你爹现在还年轻,我们不需要你还钱。
孝峰告诉母亲:“你们把我养这么大很不容易,也该我报恩了。”放下电话,听着窗外节日的喧闹,孝峰独坐在值班室,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峰在单位站稳了脚跟,并因为业绩突出,升了职,工资也从四千元涨到了六千元。他现在除了日常开销和归还父亲的钱,每个月还能结余两千多元。
经济宽裕了,年龄也在增长,孝峰已经工作六年,父亲的钱还完了。同时,也到了谈对象的年龄。
孝峰有一个女朋友,是同在省城工作的老乡。女友之所以能看上孝峰,是因为孝峰的憨厚朴实,更重要的是女友不愿意找一个城里人家庭,怕成家后遭受歧视。
孝峰看上女友,也是因为女友的通情达理。
春节,女友跟随孝峰回到了家里。孝峰不愿与父亲多说一句话,但女友却和父亲聊得很开心。
女友告诉父亲,她和孝峰打算在城里买一套小户型房子,按照他们二人现在的收入,可以贷款三十年,只是首付款还有些困难。
孝峰的母亲从里屋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银行卡:“你爹早就给你们打算了,孝峰这些年给我们的钱,我们都替他存着。同时,这些年咱家还继续养猪。这是十五万元,你们拿去买房子吧"。
父亲又拿起了算盘,“三一三剩一,三二六剩二,逢三进一”,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过后,父亲告诉孝峰,等你们三十年的房款还完之后,你们还要按月给我还钱。
孝峰早已泪流满面。父亲的精打细算,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