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自贤的头像

张自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8
分享

古桥风韵

周末的上午,天气出奇的寒冷。我刚处理完一堆杂务,连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迅速地收拾好行装,然后,冒着萧萧瑟瑟的寒风,顶着淅淅沥沥的冷雨,沿着通达平坦的武平大道,驾车前往离县城五公里的中山镇新城村,去寻访慕名已久的树德桥。

正值隆冬季节,车窗外朔风凛冽,阴雨雰霏,草木飘零,寒气袭人。眺望凄怆寒冷的大地,早已湮没了往日的生机,失却了斑斓多姿的绚烂图景,让人骤然产生许多的感慨,内心里滋长无限的怅惘。由于受强冷空气的影响,从昨天开始气温急剧下降,竟然达到十几度的温差,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一下子变得难以适应。况且,呼啸的北风还裹挟着潇潇冻雨,在天地之间肆虐地挥洒,带来异常潮湿而清冷的空气,使人领略到彻骨透心的寒意。面对如此寒冷的天气,尽管内心有些忐忑,我还是暗暗地下定决心,无惧凄风苦雨的袭扰,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目标,前去瞻仰古代石拱桥之翘楚——树德桥,领略其隽永而迷人的风采。

对于树德桥所处的具体方位,由于事先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脑子里早已有了大致的轮廓。因而,当我驾车在中山镇的街市上转了一圈,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功夫,便循着公路边上的路牌标志,找到了这座古老的石拱桥。不过,当我隔着水汽弥漫的车窗玻璃,向公路对面远远地望过去,看到这座备受推崇、闻名遐迩的古石拱桥,正伸展着雄浑伟岸、挺拔飘逸的身躯,横卧在清波荡漾的武溪河上,孤傲地挺立在斜风细雨之中,展现出苍劲古朴潇洒动人的形象时,心里头还是掠过一阵超乎意外的惊喜:哦,这就是武平民间传闻已久赫赫有名的树德桥!它坐落在交通便捷的通衢之地,毗邻当地的农贸市场,处于集镇的中心地带,离中山镇政府不过百十米的距离,依凭车水马龙的商业要津。仅仅凭借如此显赫的地理位置,就足可以说明树德桥所承载的历史分量、存在的恒久价值、以及其所蕴含的绵延不息的影响力。

我凝望着车窗外面的景象,溟蒙小雨在空中轻轻飘洒,小河两边雾气弥漫,升腾起氤氲的气息,将树德桥轻柔地围拥起来,给人以一种虚幻缥缈的朦胧美感。我被眼前曼妙清奇的意境所吸引,迫不及待地从车子上走下来,撑起一把黑雨伞,手里拿着照相机,迎着扑面而来的寒风冷雨,蹚过公路上漫流而过的积水,聆听桥下潺湲流水的低吟浅唱,怀着异常虔诚和敬慕的心情,走向傲然挺立在风雨之中的树德桥,远远地便看见树德桥的左侧桥头上,赫然立着一块硕大的牌子,上面书写着树德桥的桥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在雨水冲刷下显得格外醒目。

我步履匆匆地走向古老的树德桥,欣赏其在潇潇风雨之中别样的风姿,饶有兴趣地浏览大桥周边的景致,参悟其中蕴含的丰盈意象,心中浮泛起无比惊艳的感觉。只见桥两边的河岸台地上,矗立鳞次栉比的高楼华屋,散布参差错落的市井人家,绝对是一个人口稠密的繁华之地。可以推想,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如今,这里都是扼守武溪河中流的要冲,属于物流集散商贾云集的中心区域,透露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彰显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自从明、清时期开始,当时的武平所(现今中山镇)地处闽粤赣三省边陲的中心区域,从广东潮汕一带来的客商,从下坝墟一直到蟠龙岗再到武平所,又从武平所中转到东留墟直达江西的会昌、瑞金等地,商贾往来频繁,边界贸易兴盛,构成“盐上米下”的商贸景观。在这条闻名遐迩的“黄金水道”上,苍莽大山里出产的木材、山货、毛皮、土产从这里顺流而下;海港渔市里贩运的海鲜、咸盐、食糖、布匹从这里溯流而上;山民和商人们通商贸易,到处商贾云集,交易旺盛;上至江西赣南,下接南粤潮汕,一派繁荣景象。正是因为占据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当时的乡绅富人和经商大贾才会全力发起建桥的倡议,积极带头慷慨解囊,竞相集资募款,投入巨资兴建这座当时价值不菲的树德桥。

我站在河坡上朝前望去,树德桥如同一条凌空飞架的长虹,从河岸的绿树丛中飘然而起,静卧于水波潋滟的小河之上,以其造型完美、优雅俊逸的身形,跨越碧水漪澜浪花欢腾的武溪河,连接一河两岸密集聚居的百姓人家。在寒风细雨的梳洗下,在雾气氤氲的烟霭中,整座桥梁的造型极其流畅,显得古朴而不呆板,匀称而不单调,透射出历经沧桑却依然风姿绰约的动人魅力。

我兴趣盎然地走上树德桥,在平整的桥面上缓步而行,从大桥东南边的这一头,慢慢地踱向大桥西北边的那一头,饶有兴致地欣赏大桥周边的景致。然后,我怀着极端好奇的心境,又从大桥的那一头折转回来,缓缓地走回到大桥的这一头,似乎进入了一个梦游的状态,反复地欣赏石拱桥周边美丽的风景,感受其周身透射出来的深沉魅力。我如此来回逡巡了好几回,才发现右侧的桥台边上,有可以通达桥下的石砌台阶。于是,我便小心翼翼地拾阶而下,踩着桥墩旁厚厚淤积的泥沙,信步来到这座石拱桥的下面,仰起头来从桥墩到桥面、从桥孔到桥栏,再从水面到水岸、桥基到护坡,上下高低,前后左右,近距离地认真观察,生怕遗漏掉一个细微的地方。我如同一个专业细致的考古学家,仔细地审视大桥的概貌、结构、造型、材料等各种构成要件,感受其粗犷古朴的构造所展示的特殊风韵,从中窥探到这座大桥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寻觅其经历漠漠风尘沧桑演变的轨迹,领悟其恒久不衰芳华永驻的奥秘和真谛。

我经过一番认真地踏勘和观察,将大桥现场所获得的基本印象,与原先查阅资料所获得的零碎信息,以及头脑中所形成的各种意象,进行一次简单地拼图,彼此相互照应起来,组合成一幅有关树德桥较为清晰的历史图景:树德桥位于现今武平县中山镇城中村,地处原武平所(今中山镇的旧称)鹅髻双峰山脚下,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该桥的桥身由东南连结西北走向,大桥全长为72米,桥面宽度为3.56米,起先是一座六墩七孔的石构拱桥,桥身全部用花岗石料浆砌而成,桥孔跨度因河床基础变化、以及桥下行洪的需要而临机调适,进行变通设计,故而长短不一。最短的第一孔跨度为6.63米,而最长的第三桥孔跨度为19.8米,是武平县境内所有古桥中单孔跨度最大的一座石拱桥。

可以想见,在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条件下,要建成这样一所投入巨大、气势恢宏的石拱桥,着实经历了许多预想不到的艰辛和波折,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通过现场观察就可以知晓,树德桥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发源于东留的小溪河、中山的上坑溪两河汇合处的下方,这里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河岸高峻,淤泥松软,水文地质极为复杂,无疑给造桥施工增添了许多的难度。然而,当时的工匠们根据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灵活地变通设计,巧妙地避水围堰,利用当地石场就近取材,进行石构桥梁施工,克服了重重困难,前后花费了三年的硬功夫,终于降服了桀骜不驯的洪涛巨浪,战胜了横冲直撞的湍流激水,在武溪河的上游将这座石拱桥顺利竣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创造了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正是因为大桥建筑师们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树德桥才能历经沧桑而不倒,饱受风雨而不跨,在经历过无数次洪涝灾害之后,神情自若,岿然不动,彰显其气势恢宏、架构雄伟、坚固耐用、蔚为壮观的内在底蕴和外在风貌,以优良的造型和稳固的结构,经受了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然屹立不衰,结构完好,坚固耐用,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于中山镇武溪河的上游,造福一河两岸的民众和过往客商,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享受当之无愧的殊荣和美誉。

根据当地民间的口口相传,以及耄耋老人的零散记忆,在树德桥竣工通行之初,当地居民在石拱桥头兴建了轩敞明亮的纪念性亭阁,用石雕门楼、双龙抢珠、花边横披、燕子尾翘鳌等华丽装饰进行布置,里面设置有“功德碑”,镌刻上捐资者的鸿名,并设置祭坛供奉檀樾主禄位牌,四时敬奉,隆重表彰。后来,此亭阁于清朝咸丰庚申年间被“发寇”洗劫一空,纵火焚烧,仅留石制的功德碑和门楼窗框,其景象惨不忍睹。解放后又被当地民众开垦农地、挖基建房,将仅存的珍贵文物填作地基,实在是有眼无珠,任意作贱,暴殄天物!直到最近几十年间,树德桥才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着手修缮维护,进行重点保护,重新焕发动人的风采。最终,树德桥以其历久弥新的实用价值、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及厚重的人文底蕴,于2003年3月,被武平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18年11月,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了解,树德桥在其建成至今的四百多年间,曾经遭受过几度的损毁和垮塌,进行了几次的维修重建,饱受风霜雨雪的侵袭,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因为大桥中间桥墩和桥孔部分的设计缺陷,成为导致树德桥几度被洪水冲垮的重要原因,可谓百密一疏,千虑一失,以致对后来出现的灾情估计不足,始料未及,造成极大的缺失和遗憾。树德桥初建时为六墩七孔,因中间的桥墩过密,而且体积膨大,桥孔又过于狭窄,造成行洪不畅。时逢连续暴雨,山洪骤发,上游冲下来的枯树杂物,往往会堵塞桥孔,造成水位剧升,桥面经受不住巨大洪峰的强力冲击而垮塌。每次桥梁坍塌之后,又要发起集资重建,如此屡毁屡建,经过多次的反复,造成极大的人力资财的消耗,致使民众叫苦不迭,多有怨言。直至1979年县政府拨款重新修葺,当时延请浙江省平阳县的造桥专家,前来现场勘察测量,通过精密测算其承重量以后,将大桥中间的一个桥墩拆除,把原先的两个桥孔,合并成一个较大的桥孔,增大了泄洪量,减少了桥孔被堵塞的危险,方才突破以往屡遭冲毁的重大难题,解除以往几经坍塌的厄运。

树德桥历经朝代的更迭,时世的变迁,却从来没有挪动过位置,始终坚韧地恪守初衷,为过往的人们提供方便。听老人们说,历史上在树德桥现今的位置,原本架设有木结构的桥梁,用大杉木做成“开”字型的桥架,再用七、八根杉木穿连起来做成桥板,然后用人力驳接架设成木桥,提供给周围的群众来往通行。然而,每当遇到山洪暴发,上游无数条溪涧汇聚而成的山洪,相继形成可怕的“竹筒水”奔腾而下,掀起滔天的狂澜,冲刷狭隘的武溪河,如同一匹狰狞的野兽,发出疯狂凄厉的嗥叫,奔突咆哮,横冲直撞,扑向古老低洼的武所城。肆虐的洪水将沿河的土坝堤岸,以及民众的生产生活设施尽力摧毁,常常造成桥断路绝、田地淹没的洪涝灾害,一河两岸的人们只能隔河相望,无法往来,真正体验到咫尺天涯的滋味,造成诸多的不便,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直至洪水全部退去,才开始重新架设桥梁,有时要花费一、两个月,方能完成桥梁的维修重建。更其尴尬的是,有时候木桥刚刚重新架设好,才过了没有几天时间,又一场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再次引来肆虐狂傲的山洪,将木桥全部冲垮,使民众再度陷入糟糕的困境。千百年来,在人与大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如此残酷无情的人间活剧,就这样反复不断地登场演出,成为河岸上历代人难以纾解的心结,令人不胜唏嘘,却又无可奈何。

因而,在树德桥建成之后,以其坚固健硕的骨架,横跨于武溪河的中游,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灵焊接稳定而且契合的链条,实在是厥功至伟,功德无量。从此,两岸的民众步桥过河,畅行无阻,出入方便,安逸地从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不再担忧潮水洪峰的侵袭,不再面对路断桥绝的尴尬,而能够一解永忧,安居乐业,静逸地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无论是春晨夏暮,还是雨日晴天,树德桥周边绮华旖旎的气象,融合了青山河谷,水岸人家;碧树葱茏,翠竹摇曳;杂树生花,流水潺湲的美丽影象;构成拱桥飞架河面、桥上樵夫行走、桥下牧童嬉水、水边村妇浣衣的美丽风情,显得自然和谐,悠逸自在。即便是山洪暴发、浊浪滔天的日子里,人们照样可以安闲地站在平坦稳实的桥面上听雨观澜,逍遥自在地欣赏洪水狂涛从桥下滚滚东流。更不用说,树德桥周边本来处于集镇中心,连结市井要津,一旦逢年过节、集市墟日或者打醮庆典,到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红男绿女,簇拥而行;这里自然成就了《清明上河图》的情景再现,勾勒出一幅南国水乡的客家地域风情画,让人陶醉,让人缱绻。

在冬日的寒风细雨之中,浏览武溪河畔云天寥廓、山水苍茫的景象,回望树德桥厚重悠远的历史,让我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生出无限的感慨之情。从明朝末年建成至今,树德桥已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如同一个鹤发童颜、皓首穷经的老者,以洞悉一切风云变幻的胸襟和睿智,饱经世事沧桑,阅尽人间浮华,诠释生命的奥秘,揭示生活的真谛;用它信守一生的忠诚和执著,说明其实际存在的恒久价值。是的,自然界一切静默可见的存在,都同样散发出生命的魅力,足以让人顶礼膜拜,肃然起敬。

我从树德桥上一边踱步,一边思考,情怀悠远地慢慢往回走,不得不觉之间,已经走到车子的旁边。我赧然地笑了笑,打开车门坐到汽车上。然后,透过车窗玻璃,回眸风雨中的树德桥,怀着一腔浩茫邈远的情愫,带着许多对于历史尊崇和生命敬畏的感悟,发动汽车驶上了回城的公路,开始激情飞扬地奔驰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