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岁月静好
临溪远村映素纱,微风拂面逗野花。闲庭信步赏晚霞。
乡音缠绵盈陋室,婉转婴语入己家。安然岁月静无哗。
秋天的田野,就像是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家精心绘制出的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处景致都流淌着令人心醉的韵味,处处都洋溢着丰收那浓郁而醇厚的喜悦之情。那一排排玉米,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方阵,每一株都挺着无比饱满的身子,它们就仿佛是一群骄傲的战士,守护着这片希望的田野。那玉米棒顶端褐色的胡须,柔软而细腻,在轻柔的微风中轻轻飘动,宛如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悠悠地诉说着自己从播种到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有趣故事,每一个饱含艰辛与希望的瞬间。高粱也毫不示弱,它们一个个像是参加盛大庆典的盛装舞者。那穗子宛如一顶顶鲜艳无比的红冠,红得似火,红得耀眼,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高粱那修长的枝干微微弯曲着,像是羞涩地弯下了脑袋,向着广袤无垠的大地母亲致敬,感谢她无私的滋养,赋予了自己蓬勃的生命和丰硕的果实。
在这片广袤无垠、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田野上,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每一根枝条,那圆润饱满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引得人垂涎欲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在蓝天白云之下,农民们那忙碌的身影在田野间来回穿梭,他们的额头布满了汗珠,可脸上却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丰收的满足,有对劳动成果的自豪,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这样的田野,宛如人间仙境,充满了生机与魅力,谁能不爱呢?它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珍贵的馈赠,是无数个日夜辛勤耕耘后结出的甜蜜果实。这片田野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希望与梦想,每一粒种子的播撒都是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次丰收都是梦想的实现。它见证着生命的轮回与成长,从春的播种,到夏的耕耘,再到秋的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像是生命之书中的精彩篇章。在这片丰收的土地上,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与伟大,也深深体会到了劳动所蕴含的无价价值与深远意义,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富足。
在这个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里,阳光洒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照拂着这片有着古老历史的村落。立娟,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眼睛清澈明亮得如同山间清泉的小学四年级女孩,正处于天真懵懂的年纪。她就像一只刚刚破茧而出的蝴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又对周围正在发生的复杂情况似懂非懂。此时正处于文革后期,时代的洪流犹如汹涌澎湃的江水,即便这个村子地处偏远,与繁华喧嚣的城市相距甚远,可那动荡的气息依然如影随形。走私派与保皇派的纷争就像一场无休止的暴风雨,他们的吵闹声、打斗声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宁静。那一波又一波的纷争浪潮,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时不时地无情地冲击着这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村落。
村子里,那一面面原本古朴宁静的土墙,如今被各种标语所占据。那些标语,有的用红色的油漆刷成,那鲜艳的颜色如同鲜血一般刺眼;有的则是用白色的石灰涂抹而成,在阳光下白得晃眼。每一个字都写得那么醒目、那么刚劲有力,它们像是一个个严肃的史官,默默诉说着那个特殊时代的曲折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村民们仿佛都练就了一双如兔子般灵敏的耳朵,时刻竖着,警惕地捕捉着周围任何一丝异样的动静。哪怕只是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小小的村落瞬间便会掀起轩然大波。孩子们不再无忧无虑地玩耍,大人们也停下了手中的农活,紧张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立娟就像一颗在狂风暴雨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在这样混乱而动荡的环境里艰难地成长着。她那稚嫩的心灵,如同清澈见底的小潭,对周围那些大人们激烈的争吵感到深深的困惑。每次看到那些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人们,她那小小的眉头都会不自觉地皱起来,眼中满是迷茫。那些激烈的争吵声,就像夏日里恼人的蚊虫,嗡嗡作响,扰乱着她本应平静的心。
对于墙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标语,立娟的心里则充满了好奇。那些大大的、醒目的字,有的她认识,有的她不认识,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她的目光。她常常会在墙边驻足,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标语,小脑袋里像装了一个不停转动的小齿轮,猜测着它们的含义,想象着它们背后的故事。而当她看到身旁熟悉的叔叔伯伯、阿姨婶婶们,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一些奇怪的帽子,然后被拉走,她那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平日里和蔼可亲、勤劳善良的人,会突然遭遇这样的厄运。她那明亮的眼睛里,常常闪烁着疑惑的泪花,在无人的角落里,她会默默地为这些人担忧,脑海中反复思考着这令人费解的一切。
她的世界原本应该是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校园和广袤无垠、如同绿色海洋般的田野。校园里,那朗朗的读书声、课间小伙伴们的嬉闹声,还有田野里那随风摇曳的花草、飞舞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这些才是她童年应该有的美好元素。然而,时代的动荡却如同一团浓重的乌云,无情地给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让她的世界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然而,即便生活在这样艰难困苦、如履薄冰的岁月里,生活的车轮依然缓缓向前滚动,从未停止。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河流,无论途中遇到多少巨石的阻拦,依然会找到缝隙,继续流淌。人们在那无尽的纷争中,努力地在黑暗里寻找着一丝生存的希望之光。他们如同在沙漠中寻找绿洲的旅人,虽然疲惫不堪,但心中的信念之火从未熄灭。立娟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她那纯真无邪的眼睛,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观察着这个复杂得如同迷宫般的世界。她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在困境中人们展现出的坚韧和希望,这些都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颗特殊的种子,等待着在合适的时机生根发芽。
相对于在学校里读书,立娟对农村的田野有着别样的喜爱。在那里,她可以尽情地撒欢,释放着孩子的天性。不论是栽种秧苗时小心翼翼地将嫩绿的幼苗插入泥土,还是犁地撒粪时感受着大地的厚重与质朴,亦或是浇灌农田时看着水流滋润着干涸的土地,顺改水沟时体验着劳动的智慧与创造,那些劳动固然辛苦,却不劳心神。
对于小孩子来讲,这一切都是非常惬意的事情。阳光直晒下,田野一片生机盎然。那一片片丰硕的庄稼,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成就,也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画卷。立娟在这片田野中奔跑、嬉戏,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暖与力量。她会在田间地头捉一只蝴蝶,追一只蚂蚱,或者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畅想未来。这里没有书本的束缚,没有老师的严厉,只有自由与快乐。广袤的田野成了立娟自由自在的乐园,她在其中茁壮成长,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放学的时候,立娟走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采下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仿佛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宝贝。接着,她用狗尾巴草编了一个帽子,轻轻地戴到头上。那俏皮的模样,如同田野中的小精灵,充满了童真与活力。微风拂过,狗尾巴草帽子微微晃动,野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迎着微风,立娟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立娟虽然留恋田野的美好,但她没有时间过多逗留,因为家里又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弟弟。刚刚五六个月大的弟弟,已经取了名字,大名王立宁,小名宁宁,还在牙牙学语,那稚嫩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心生怜爱。立娟每次趴到宁宁跟前,宁宁就会兴奋地和小姐姐 “对话”,咿咿地说个不停。尽管两个人谁也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那纯真的交流却充满了温暖。在这简单的互动中,姐弟之间的情谊悄然生长。立娟看着弟弟可爱的脸庞,心中满是欢喜。她轻轻地摸摸弟弟的小手,或者逗逗他,弟弟会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看着周围的一切。看着弟弟开心的笑容,自己也感到无比幸福。
立娟的家庭因为新成员的到来变得更加热闹了。已经有了一个姐姐立梅和一个弟弟立勇的她,现在又多了一个小弟弟,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孩子们的吵闹声。立梅在读初中,正处于青春年少、努力求知的阶段。她每天背着书包,穿梭在学校与家之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立梅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会帮忙照顾家人。立娟和弟弟都在上小学,天真活泼,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在学校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回到家后也会尽力的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立娟和立勇仿佛是天生的死对头,一见面就掐架。他们会为了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是为了一块糖果,是为了谁先使用某个玩具,这些小小的矛盾在他们之间不断爆发。他们的争吵充满了孩子气,却也反映出他们各自的倔强性格。立娟毫不畏惧立勇,她觉得自己有理的时候绝不退让。而立勇也不甘示弱,总是试图在争论中占据上风。然而,立娟并不害怕他们,因为她知道还有立梅给自己撑腰。姐姐就像是她的坚强后盾,在立娟与弟弟的 “战争” 中,总是会适时地出现,用她的智慧和温柔化解矛盾。立梅的存在让立娟感到安心,立娟知道,无论何时,立梅都会站在她这边。有了这种姐妹情深的支持,让立娟在与弟弟的相处中更加有底气。
在这个家庭中,立梅就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立娟和立勇的世界。当立娟与立勇发生冲突时,立梅总会及时站出来。她的出现,仿佛能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宁静下来。立梅用温柔的话语,轻声细语地询问事情的经过,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心声。她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抚慰着弟弟妹妹们激动的情绪。而立梅的态度又是那样公正,她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分析问题,指出每个人的错误。她让大家明白,在冲突中,没有人是完全正确的,也没有人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解决问题,让家庭更加和谐。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家庭里,立梅、立娟、立勇、立宁如同春日里的花朵,在生活的土壤中努力绽放。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生活的喜怒哀乐如同五彩斑斓的画笔,在他们的童年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欢笑时的灿烂阳光,那是一起玩耍、分享快乐的时刻;有悲伤时的阴霾细雨,有愤怒时的狂风骤雨,在争吵与矛盾中展现着各自的倔强;也有喜悦时的绚丽彩虹,那是小小的成就和温暖瞬间带来的感动。
他们的吵吵闹闹,正是家庭的温暖写照。在困境中,他们相互扶持,用亲情的力量抵御着生活的风雨。立梅的温柔守护、立娟的勇敢担当、立勇的天真活泼、立宁的懵懂无知,共同编织成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港湾。这也是童年的珍贵回忆,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无论是快乐的游戏、激烈的争吵,还是温暖的拥抱,都将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宝藏。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回忆将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指引他们前行。
立娟的爸爸王振兴在县委工作,他身材魁梧,脸庞刚毅,常年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却整洁得体的中山装。在村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王主任”,至于他在县委具体是不是主任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真正在意,或者说,大家都怀揣着一种美好的期待,更愿意笃定地相信他将来肯定能当上主任。“王主任”这个称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这个淳朴的小村庄中,远远超越了一个简单职业身份象征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一种让整个村子都为之瞩目的光环。每一次这个称呼从村民们口中说出,都带着一种敬畏与尊崇,仿佛这三个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在县委工作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样的身份无疑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整个家庭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声望。
村里的男女老少对“王主任”都充满了深深的尊敬。这种尊敬,如同涓涓细流,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无论是田间地头的闲聊,还是村里大会上的发言,只要提到“王主任”,大家都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杆,眼神中流露出敬重。而这种敬重,也会在不经意间延伸到他的家庭。当立娟或者其他家人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时,两旁的村民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微笑着点头示意,目光中满是羡慕。孩子们在玩耍时看到他们路过,也会安静下来,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整个家庭仿佛被一层神圣的光环所笼罩,这种光环让他们在村子里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也让他们承载着村民们更多的期待与关注。
然而,声望的背后也伴随着责任。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以更加得体的言行举止来维护这份荣耀。振兴的工作也会给家庭带来一些压力。他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无法时常陪伴家人,家庭的重担就更多地落在了妻子玉娥的肩上。但尽管如此,家人依然会为振兴的工作感到自豪,特别是父母,感觉到儿子在县城工作,是吃公家饭的,他们相信,儿子在为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努力奋斗。
尽管王振兴在县委工作,但妻子玉娥却没有趾高气扬,在那个年代,吃公家饭也不意味着家缠万贯,反而,玉娥需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带着孩子们种地,吃苦成为生活的主题。她脚踏着坚实的土地,用勤劳的双手辛勤地耕耘着。每一次挥动锄头,每一滴洒下的汗水,都是为了换取生活的希望。孩子们在母亲的身边,也逐渐学会了勤劳与坚韧。他们看着母亲日复一日地劳作,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珍惜每一份收获。玉娥不仅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是家庭的守护者。她用自己的坚强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空,让他们在困难的日子里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用行动诠释着母爱的伟大。她的付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这个家的幸福。
一家人的日子虽谈不上富裕奢华,没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也没有绫罗绸缎加身,但相较于周围那些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乡亲们,已然是好了太多。家中的条件足以维持基本的生计,粗茶淡饭管够,虽没有珍馐佳肴,但也能保证每个人都不会饿着肚子;衣服虽不是崭新漂亮的时尚款式,却也能蔽体保暖。他们无需像其他村民那样,整日为了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愁眉不展,为了能否安然度过寒冬而忧心忡忡。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一切都显得如此稀缺的特殊时期,这样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种令人心安的安稳。这种安稳,就像是狂风暴雨中的一座小木屋,虽然简陋,却能为一家人遮风挡雨。
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他们的童年没有被过多的苦难所侵蚀。家庭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父母的爱如同港湾里的灯塔,照亮着他们的心灵。在这个家里,他们能感受到浓厚的亲情,每一个拥抱、每一次欢笑都成为了他们童年最珍贵的回忆。然而,生活的艰辛也并没有被家庭的温暖所完全掩盖。他们看着母亲从早到晚忙碌的身影,洗衣做饭、操持家务,那双手因过度操劳而变得粗糙;看着父亲为了县委的工作,眉头常常因工作的压力而紧锁,那疲惫的眼神里却依然透着对家庭的责任。在这些点点滴滴中,孩子们渐渐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明白了生活的不易,知道了每个人都需要为家庭、为生活付出努力,就像父母那样,默默坚守,为了家人撑起一片天。
这个家庭,虽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着最为珍贵的东西—浓浓的亲情和对未来的憧憬。爷爷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这简洁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仿若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宛如一座大厦的基石。当家庭和睦时,就像基石稳固地扎根于大地,能够承载起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夫妻之间琴瑟和鸣,他们的爱情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家庭的每一个角落;父母与子女之间充满慈爱与孝顺,长辈的经验与智慧如明灯照亮晚辈前行的道路,晚辈的关爱与敬重则似春风温暖着长辈的心田;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家庭的港湾里,人们能汲取到足够的力量,去勇敢地面对外界的风雨。成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困难在团结面前显得渺小,机遇在和谐的氛围中更容易被把握。反之,家庭不和则如同一艘四处漏水的船,即便勉强航行,也时刻面临着沉没的危险。争吵、猜忌、怨恨会在家庭成员之间筑起一道道高墙,阻断爱的传递,消耗彼此的精力与心力。家庭不再是温馨的避风港,反而成为压力与痛苦的源泉。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家庭整体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亲情如同一盏温暖的明灯,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闪耀,那柔和的光芒照亮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驱散黑暗与寒冷。它就像那冬日里的暖阳,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严寒,只要回到家中,感受到亲情的环绕,便如同置身于温暖的怀抱。一到农忙季节,整个乡村就像被点燃了一般,处处洋溢着热情似火的劳动氛围。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送粪的队伍便已经出发。一辆辆满载着肥料的牛车、驴车,在乡间小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辙,赶车的人们吆喝着牲口,那声音在宁静的清晨格外响亮,他们深知这些肥料是土地丰收的希望,是孕育粮食的源泉。随着太阳逐渐升高,耕种的人们纷纷走向田间。他们扛着锄头、牵着耕牛,熟练地翻耕着土地。老黄牛迈着沉稳的步伐,拉动着犁耙,黝黑的土地在犁耙下翻出一道道新鲜的土浪。男人们在前面扶犁,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眼神却坚定地盯着前方;女人们则在后面跟着,细心地敲碎大块的土疙瘩,偶尔直起身子,用手擦去脸上的汗水,望向远方的目光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
而当庄稼成熟的季节来临,收割便成了最关键的时刻。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人们手持镰刀,弯着腰,快速地收割着麦穗。他们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每一次挥舞镰刀,都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孩子们也在田间帮忙,他们或是捡拾遗落的麦穗,或是给大人们递水擦汗,小小的身影在麦浪中穿梭,笑声在田野间回荡。
在这农忙的季节里,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像是一首劳动的赞歌,为了那丰收的希望,他们在田间地头挥洒着汗水,书写着乡村最朴实、最动人的画卷。立娟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靠母亲玉娥张罗。从春播到秋收,玉娥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停地旋转着。而在那段的日子里,振兴总有诸多无奈。每周一次的回家之路,于他而言,既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又夹杂着满心的愧疚与无力感。每到秋收麦收的时节,这本该是一家人欢欢喜喜、齐心协力在田间挥洒汗水,为一年的收成而忙碌奋斗的时刻,可工作在城里,无法分身,他又何尝不想挽起袖子,和家人一起投入到这农忙的劳作中呢?他渴望着带领着家人在田间穿梭,收割着成熟的庄稼,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好在,这世间总还有温暖人心的情谊存在。街坊邻居们都是一群热心肠的好人,他们对振兴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大家都知道振兴平日里在城里努力工作,为了家庭奔波劳累,在秋收麦收这些关键的农忙时候,乡亲们纷纷主动伸出援手。他们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家原本就忙碌的农活,带着自家的农具,成群结队地来到振兴家的田地里。一到地里,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他们熟练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那一株株成熟的庄稼,动作迅速而有力;随后又利落地将收割好的庄稼捆扎成一捆捆整齐的麦秸,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那场面,仿佛是一场为了帮助振兴家而举办的集体劳动盛宴。
看到乡亲们如此热情、如此不计回报地帮忙,振兴的心里就像被一股暖流缓缓淌过,满是感激之情。那感激,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在他心底绚烂盛开。他知道,这些乡亲们的援助是多么的珍贵和及时,这份情谊,重如泰山,深似大海。也正因如此,振兴对乡亲们愈发地客气起来。每次在村里见到乡亲们,无论对方是年长的老者,还是年轻的后生,他都会立刻浮现出真诚而温暖的笑容,仿佛那笑容里蕴含着他对乡亲们所有的感激。他会热情地和大家打着招呼,声音洪亮而亲切,嘴里更是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那诚挚的感谢之意溢于言表。振兴深知这份邻里情谊的厚重,它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在岁月的沉淀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情感。
亲戚邻居们主动过来帮忙,立娟和立梅这对姐妹,自然不肯闲着。虽说她们也能试着去干一些农活,像在田间帮忙拔拔草、捡捡麦穗之类的,可毕竟年纪尚小,力气不足,动作也不够熟练,干起活来总是比大人们慢上许多。于是,她们大部分时间便留在家里,帮着母亲操持家务,准备饭菜。那小小的厨房,平日里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做饭之地,可如今,却仿佛成了家中最具温情的角落,升腾着温暖的烟火气。姐妹俩认真地学着母亲曾经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忙活起来。立娟站在水槽边,仔细地清洗着一把把新鲜的蔬菜,将菜叶上的泥土一点点洗净,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贝。立梅则拿着菜刀,小心翼翼地切着菜,虽然切得还不够利落,但也尽力把菜切成均匀的小块,每一刀下去都带着一份认真。而烧火的活儿,姐妹俩也轮流承担着。她们蹲在炉灶前,往炉膛里添着柴火,看着那跳跃的火苗一点点舔舐着锅底,映红了她们稚嫩的脸庞。
她们努力地做着这一切,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为忙碌在田间地头、辛苦帮忙的家人准备出可口的饭菜,好让大家在疲惫之时,能品尝到一份家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小小的厨房里,姐妹俩用她们的努力和爱,为这个家增添着一抹别样的温馨。在这个农忙的季节里,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了生活而努力。立娟一家也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不管是麦忙时节还是秋收时节,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日子。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这古老的俗语,如同一个约定俗成的信号,在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代代相传。它仿佛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一段记忆密码,承载着祖祖辈辈们农耕生活的独特印记。每当年节过后,随着日子一天天推移,数着那数九寒天的日子,一直数到 “九九八十一”。这时节,往往正是农事最为繁忙的阶段。田野里,庄稼正等待着人们去精心照料,播种、施肥、除草等各项农活一桩接着一桩,容不得半点懈怠。
在这样忙碌的时刻,家里的妇孺们会早早地起来准备饭菜,然后将做好的饭菜精心打包,送往正在地里辛勤劳作的家人手中。这一送,可不只是简单的送饭行为,它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一种家庭温暖在田间地头的延续。它意味着,无论农活有多繁重,无论太阳有多炽热,家人们总会在忙碌的间隙,相聚在田间,围坐在一起,吃着那带着家里烟火气的饭菜,分享着劳作中的点滴。那饭菜的香气,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在田野间飘散开来,成为了春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这古老的俗语,就这样在乡村的生活画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刻提醒着人们,在忙碌的农耕生活中,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的支撑是多么的重要。它像是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家里家外紧紧相连,让每一个参与农事的人都能在疲惫之时,感受到那份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慰藉。
每当这个时节来临,农忙的氛围便如涨潮的海水,迅速席卷了整个村庄。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农舍里就已经忙碌起来。主妇们熟练地生火做饭,锅里的粥咕噜咕噜地翻滚着,蒸锅里的馒头散发着阵阵麦香。简单的菜肴也被精心准备着,也许是一碟自家腌制的咸菜,或者是一盘炒得绿油油的青菜。
当饭菜准备妥当,女人们便挑着、拎着这些简单却饱含心意的饭菜走向田间。此时的田野,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等待着人们的登场。劳作了一上午的人们,在地里围成一圈。粗糙的手掌捧着大碗,筷子随意地夹着饭菜。大家边吃边聊,谈着今年的收成有望,说着哪家的麦苗长得最壮。孩子们也在一旁嬉闹着,偶尔偷偷地从大人碗里抢一口吃的,惹得众人哈哈大笑。没有精致的餐具,没有奢华的菜肴,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丰收的憧憬,有对劳动的热爱,更有邻里之间淳朴的情谊。在这片土地上,农忙的辛苦被这种简单的幸福所融化,这道独特的风景,如同画卷一般,年年在这个时节展开,描绘着乡村生活最质朴、最动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