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特征属性是相对于其本体属性而言的。比如,鳞与鱼,鳞为特征属性,鱼为本体属性。
文学语言中的诗化,主要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个是诗人的主观境界,有真情;一个是诗所描写的客观意象,有真景。两者合起来说即为意境。而仅从词汇的视角,从所描写的客观意象的视角看,能构成意境的,往往不是那些表现事物本体属性的词汇,而恰恰是那些表现事物特征属性的词汇。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诗贵含蓄,含蓄也就是雅,《诗经》风雅颂之雅,也都是以大雅小雅来进行内部分类的,雅决定了词汇特征属性的诗化。
鳞,最初的意思是鱼的甲,也就是鳞片。《说文》“鳞,鱼甲也。”后来也泛指其他生物的鳞片。江淹《赤虹赋》“错龟鳞之崚崚,绕蛟色之漫漫。” 龟鳞,即龟甲。错龟鳞之崚崚,意思是突兀地交错着重叠的龟甲。鳞甲构成鳞的基本义。
鳞,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诗人们却常常不使用该词汇所表现的鳞甲这个基本义,而是使用其本体义。比如:
戴叔伦《从军行》“老马思故枥,穷鳞忆深流。”
白居易《首夏》“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穷鳞,就是枯水之鱼。穷鳞忆深流,意思是枯水之鱼,常常会想起到深水。柳宗元《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还有“好音怜铩羽,濡沫慰穷鳞。”游鳞,就是游鱼。游鳞悦新藻,意思是游鱼喜欢新鲜水草。王维《戏赠张五弟諲》还有“设罝守毚兔,垂钓伺游鳞。”
以鳞代鱼,即以词汇所表现的事物的特征属性来指代其本体属性,使之在诗中呈现出更为含蓄的文学境界,并从而区别于其他文体。假使直接用鱼,即“老马思故枥,穷鱼忆深流”“翔禽爱密叶,游鱼悦新藻”,虽并不影响声律的平仄,但却会因俗语的使用而使其失去雅意,没有了诗的意境或弱化了诗的意境。古人讲究炼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七)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也可以说,“鱼”换一“鳞”字,而境界豁然。
诗化的这种修饰词语的方式也直接影响到散文,甚至推动了散文的诗情画意。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锦鳞,就是锦鱼,锦鲤,当然也指鳞片闪光好看的鱼。不过,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可以使用的。比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鱼,换作游鳞,反而会因虚害实,因文害义,便只能用鱼。这也是诗与散文最为本质性的区别,散文的含蓄性——雅,显然比诗要更弱化得多。
这是词汇鳞以表现事物特征指代其本体的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指代类似的事物。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群玉《江南》“鳞鳞别浦起微波,泛泛轻舟桃叶歌。”
金鳞,就是铁甲。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战阵中武士的铁甲迎着太阳闪耀着鱼鳞似的光芒。方回《为合密府判题赵子昂大字兰亭》还有“一声霹雳起头角,金鳞万丈横苍空。”不过,此诗说的则是龙了。鳞鳞,是水中波纹。鳞鳞别浦起微波,意思是波光粼粼的岸边江水泛起微澜。张谔《九日宴》还有“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这是写云了。
铁甲、波纹,都与鳞的形状极为相似,用金鳞描摹铁甲和用鳞鳞描摹水波,意象鲜活。鳞不仅可以特征指代其所表现事物的本体,而且也可以指代与其相类似的事物,鳞的范围在词汇特征属性诗化的进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