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说文》“照,明也。”即阳光使天地明亮,此为其本义。《庄子》“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万物皆照,就是万物都被十日照得明亮。词汇发展至今,照已有了许多新的义项,对着镜子看、拍摄、朝着、明白,甚至还有了执照、护照等的更现代之意。
而自唐宋以来,古体诗词中的“照”,从词汇特征属性的诗化情况看,尽管词频之高,几乎可与“鳞”“红”等具有特征属性的词汇相媲美,但与之对应的本体属性词汇却仅限于“日”,就是“太阳”一词。
照与太阳,在诗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够成为由特征属性向本体属性转换的一组语汇,就是因为照是从太阳发出来的光亮,所构成的属性与本体的关系。于是,古人在诗词语用的实际选择与安排中,照通常不被用作表现本义的阳光使天地明亮,而是被用作表现其本体属性即发出光亮的太阳。
陆游《野饮》“平堤渐放春芜绿,细浪遥翻夕照红。”
曹寅《看西廊秋叶》“坡陀看愈好,夕照若为停。”
这着两首诗的“夕照”,都是夕阳,傍晚的太阳。陆诗的“细浪遥翻夕照红”,意为水面上细小的波浪遥远地翻动着傍晚的太阳,太阳是红红的。曹诗“夕照若为停”,也就是傍晚的太阳也好像是要为这美好的景致而停止。在古体诗词中,夕照被大量地使用着,还有如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得暮字》“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朱彝尊《和韵题惠周惕红豆书庄图》其二“粥鱼茶板近松门,夕照双浮塔影存”等等。
同是被诗化的夕照,有时还被写作残照。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两首的“残照”都是残阳,也就是夕阳,傍晚的太阳。表面看意象似乎相同,不过,认真咀嚼,便会发现,情感的色调与夕照相距甚殊。残照的使用也很多,还有如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谭莹《闻试炮声感赋》“侧听心忡忡,苍茫立残照。” 看来已经是一种苦闷凄婉的色调了。
至于以夕照表现暮年的感喟,则属于此种诗化之后象征性的用法。
李世民《望雪》“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刘大櫆《祭左和中文》“痛朝霞之已失矣,苦夕照之无多。”
李诗和刘文的夕照字面上看都是夕阳,实际上写的是人生晚景。李诗 “萦空惭夕照”,触景生情,对傍晚快要落山的太阳感到功业未就的惭愧,刘文“苦夕照之无多”,自知已是风烛残年。
王国维认为,诗“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人间词话,二)从上面所论及的词汇特征属性的“照”与其本体属性的“太阳”,两者诗化转换的实际情况看,夕照当为写境,残照当为造境。也就是残照为诗人的理想化表达,主观的;夕照当然也就是诗人写实性的描述,客观的。两者相比较,造境的残照所展现的真情,明显更高于写境的夕照;而写境的夕照所展现的真景,则明显更高于造境的残照。因此,王国维说“然二者颇难分别。”(同上)两者彼此交融,互为表里。
由此,亦可知,词汇特征属性向其本体属性的诗化转换,是以造境的手法来呈现的;反言之,这种诗化转换,则成为造境手段的一个主要途径。
词汇特征属性照的诗化,除夕照、残照,还有“碧照”,不过此种用法极少。孟郊《游枋口》“太行青巅高,枋口碧照浮。”碧照,即碧绿闪烁的波光。其实,此处的照,也还是太阳发出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