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的一篇小说《红豆》,把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一直带到了现代。女主人公江玫时隔六年重回大学母校,翻出当年藏在耶稣像后小洞中的小盒。“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于是回到了她1948年即在北京解放前夕,与恋人齐虹的故事。(见1957年第7期《人民文学》)
其实,在宗璞之前,现代还有许多人写过红豆。郁达夫《南天酒楼饯别王映霞》,鲁迅《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刘大白《双红豆》,李叔同《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王国维《红豆词四首》,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甚至闻一多还以新诗写过《红豆四十二首》。这些文学巨人所形成的梯队,把纯洁的红豆之爱,从中古之世不断链地传递至今。
红豆原本为本体属性词汇,它是被一个古老的故事转变为特征属性,而在古诗词中表现其本体属性——爱情的。《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时珍按:《古今诗话》云 “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这是故事的由来。因此,在古诗词诗化过程中,红豆又有了以下三种称谓:
(一)相思子
李时珍所说的相思子,即出自此前《宋史·艺文志》所载李颀的《古今诗话录》。“故老言”系指唐朝遗老所言,说明红豆以相思子名之的故事,唐朝已经在流传。此与王维《红豆》诗在年代上是吻合的。
温庭筠《锦城曲三首》其三“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陈允平《春闺》“阶前拾得相思子,自结罗囊绣合欢。”
温诗“怨魄”,指杜鹃鸟。《锦城曲》是以民歌形式,创作的一组借卓文君而描写蜀地织女心境的讽喻诗。诗使人自然联想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浪漫爱情故事。“江头学种相思子”,意为杜鹃唤不回,芳草已枯,那就把红豆子拾起,种在江边,等待来年。对爱情的渴望,被呈现得细腻而低回。陈诗“阶前拾得相思子”则是把红豆子拾起绣在荷包上,准备赠送给心仪之人。温陈两诗一为种红豆子,一为绣红豆子,形式不同,而爱意无殊。
以相思子入诗的还有吴兆《秦淮斗草篇》“君有合欢枝,妾有相思子。君有拔心生,妾有断肠死。”系借助游戏的形式,表现女性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杨慎的《绀甲丽人》还有“莫摘相思子,琼枝最有情。”“绀甲”,即歌女弹奏时手指戴的红黑色指套。诗人被理筝女“琼枝”即高洁美妙的弹姿所吸引,而对自己内心发出的警示,表现了对爱情的珍重。
(二)红豆子
红豆子是什么样子?王国维《红豆词四首》其四 “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留取他年银烛下,拈来细与话相思。”这是诗人1899年在上海东文学社学习期间,写给其妻莫氏的。“匀圆万颗争相似”的争,是那么、这么的意思。红豆子的特征是匀圆,匀圆恰好也正是年轻貌美女性的特征,这也是此题材备受瞩目的另一个原因。
刘过《江城子·海棠风韵玉梅春》“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与个中人。”
王彦泓《吴行纪事七首》其四“水国不生红豆子,赠卿何物助相思。”
刘词以“万斛”比喻红豆子之多,与王国维诗的“万颗”之意相同。“凭寄与个中人”是把这个寄给意中人。而王诗 “水国不生红豆子”,却是找不到红豆子,使诗人发愁到了无物可赠的地步。红豆子为诗人所珍视,溢于言表。
写红豆子的,清代还有屈大均。《幺凤还四首》其四说“少供红豆子,多挂白华枝。” 幺凤还,幺凤为凤凰的昵称,此指家中侍女的重新回归。“七夕今何夕,穿针笑未闲”,不是七夕却胜似七夕。白华枝即琼枝,其诗意与杨慎《绀甲丽人》相同,但比杨诗更多了忏悔的色调,“忍夺香闺好,教他忆别离”。忍,就是怎忍心的意思。这首红豆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之悲。纳兰容若《南乡子·烟暖雨初收》还有“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词人不仅摘取了两颗红豆子,而且还能够大胆地说出你我各留一颗的话,尽管是羞涩而暗自流泪的。
(三)红豆
红豆诗至清代达到鼎盛,除了独立成章的,还有各种名目。王益初的《红豆树》,王伊的《红豆村庄怀古》,宗婉的《虞美人·为海昌曹紫贵上舍题
张景祁《浣溪沙·玉骨香桃瘦不支》“懒拈红豆写新词,薄寒更柰雨如丝。”
毛澄《西园引并序》“手帕鲛绡揾泪珠,年深冰结成红豆。”
张词“懒拈红豆写新词”,巧妙地把“玉骨香桃瘦不支”与两味中药双关起来——“量药忍教尝独活,咒花不许放将离。”独活与将离,既有诗主人公自己孤独和恨离别的意象,同时也有中药的苦涩,灵药难医红豆疾。
毛诗“年深冰结成红豆”,《西园引并序》(见《稚澥诗集》)的西园即圆明园,因在西直门的西边。这是一首924字的长诗。在序中说颐和园“庚申之变,毁于兵火,予尚童稚,闻而悲之。”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毁圆明园。“光绪三年丁丑,始来京师。蹈隙一访,则树石依然,而月地云阶已不可复问矣。”光绪三年即1877年,诗人由老宫监的引导,亲眼目睹了颐和园被侵略者洗劫的惨景,“承平时,离宫别馆四十馀所,乱后仅存六七,又多剥坏。” 序言最后说,“若羊已亡矣,牢犹不补,将可哀者,独此园耶?”委婉地对清廷的弊政提出了批评性的忠告。这是《西园引》的写作背景。全诗以老宫监讲述为线,描写了颐和园“庚申之变”前的胜况和“庚申之变”后的惨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中兴的殷殷之期,是古诗词中长篇叙事诗的又一首《连昌宫词》。
“八里桥头鼙鼓起,惊断歌声落秋水。”八里桥,位于现在的朝阳区东部偏南。此战清军战败,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圆明园被焚毁。诗人不忍心看到圆明园劫后“奉使迎銮消息迟,列朝宸翰缘街卖”,宸翰即皇帝的御笔;“老妪筐中宋本书,牧童壁上元人画”的残象,“手帕鲛绡揾泪珠,年深冰结成红豆。”“手帕鲛绡”系指宫女。诗人借宫女之口,表达了对清廷历朝积弊的思考。就境界而言,此诗是把清代红豆诗的爱情之思,上升到了国家之爱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