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隼的头像

李隼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1/15
分享

说“月华”——兼谈词汇特征属性的诗化之三十八

“月华”本意为月光,如“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唐白居易《晚秋夜》)“小玉楼中月上时,夜来惟许月华知。”(宋晏几道《鹧鸪天》)同一首诗句中,出句说“月华”对句说“月”,或者出句说“月”对句说“月华”,“月华”本意为月光,“月华”为“月”的特征属性,其意已明。

作为“月”特征属性的“月华”,还可以用来表示其本体属性“月”的意思。

在被诗化为特征属性的词汇中,由特征属性转而为本体属性的这种反哺现象是有的,但很少,而“月华”便是其中的一例,即以“月华”反过来再表示“月”的意思。如“月华离鹤背,日影上鳌头。”(唐齐己《怀轩辕先生》)“玉人共倚阑干角,月华犹在小池东。”(宋毛滂《最高楼》)离开“鹤背”的“月华”一定是“月”,而在“小池东”的“月华”也一定不是月光,这个没问题。由特征属性转而为本体属性的这种情况,甚至一直延续到现代,如“老夫观物心无碍,独坐空阶望月华。”(马一浮《闻警夜起望月用茶字韵》)这是古体诗,新体诗也不乏其例,“我相信这不是甚么犯罪,白云抱着月华何曾受毁?”(郭沫若《瓶》之八)。

“月华”这个词汇,在我国古典诗词领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双向境界,即以“月华”表示月光和以“月华”表示月的两个意思并行,月光与月是不同的。“月华”也作“桂华”,如“桂华澄远近,璧彩散池塘”(唐李林甫《秋夜望月忆韩席等诸侍郎因以投赠》);“桂华光满,偏照最高楼”(宋廖刚《满路花·和敏叔中秋词》)等。

一、诗中的“月华”:月

诗中的“月华”用以表示月的意思及其由此产生的境界,有两个视角:一个是旅愁,一个是闲愁。而不管旅愁还是闲愁,其背景主要的都在月盈之时,未必一定是元夜,因大自然中的月,规律上是每月都有盈亏的。

(一)旅愁

旅愁是羁旅之愁的简称。以“月华”表示旅愁的,如唐杜甫的《柴门》“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原诗为:

孤舟登瀼西,回首望两崖。东城干旱天,其气如焚柴。

长影没窈窕,馀光散谽呀。大江蟠嵌根,归海成一家。

下冲割坤轴,竦壁攒镆铘。萧飒洒秋色,氛昏霾日车。

峡门自此始,最窄容浮查。禹功翊造化,疏凿就欹斜。

巨渠决太古,众水为长蛇。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

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

茅栋盖一床,清池有馀花。浊醪与脱粟,在眼无咨嗟。

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

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

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

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夏,(严)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县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766),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杜甫传》)刺谒就是投名刺以求见。据此,大致可推知此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夏之后,至永泰二年(766)的去世之前。关于杜甫卒年刘德重《诗人年表》认为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柴门》全诗以“月华”为诗眼,以“扁舟下峡”为主线,穿插回忆,叙写了大江之阔、柴门之幸和赏妍之感,表现了作者历经“安史之乱”(755—763)全程中的最后一段旅愁。

“孤舟登瀼西”至“舟楫通盐麻”为全诗首段,状大江东去之貌。从两岸的东城特大干旱起笔,先写两岸山势高峻。“东城”即夔州城,“长影”山峰的影子,“窈窕”幽深的样子,“谽呀[hān yā]”意为峡谷之大而空阔。掉头继写眼前大江环绕群峰的壮阔。“蟠嵌根”意为江水盘绕山脚;“割坤轴”即切开大地,坤轴为古人想象中的地轴;“攒镆铘”,山如聚集的宝剑。“霾日车”,掩蔽太阳;“日车”传说中六龙驾日的车,系指太阳。再接下去深入写峡门及“禹凿龙门”造福后人的壮举。“峡门”,瞿塘峡西首入口处;“容浮查”,只能容下一条木筏,“浮查”漂浮的木筏。“翊造化”,巧夺天工,“翊”意为帮助,超越。“渺吴蜀”,遮掩了渺茫的吴蜀,使吴蜀看起来很渺茫。“吴蜀”为三国时期的吴国与蜀汉。“通盐麻”,系指大江给予人们的舟楫灌溉之利。

“我今远游子”至“宅幸蓬荜遮”为全诗次段,笔锋一荡,转而忆草堂之幸。作者回忆了 “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杜甫传》)的这一段难得的寄寓人生。“茅栋”即指草堂,也就是诗题《柴门》。“浊醪与脱粟”没有过滤的酒和脱皮的小米。“无咨嗟”意为满足,“咨嗟”叹息之词。作者对在严武资助下建立的草堂,及其所在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庆幸和感激之情。

“石乱上云气”至“回首犹暮霞”为全诗末段,照应首段大江与江峰的壮阔险峻,写江峰与明月的幽静闲美,表达了作者旅愁至深绵延不断。“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江峰在上升的云气中耸立,两岸青黑色的杉树上擎着一轮明月。“延月华”为拟人的手法,请到明月。“石乱”即“乱石穿空”的乱石,参差错落的山峰。这个词汇后来被苏轼写入《念奴娇·赤壁怀古》。“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观赏美丽的景物,不是我现在处境中的事情;即便合情合理的悠闲,那又有什么值得夸耀。唐吴筠《高士咏·荷蓧晨门》有“道尊名可贱,理惬心弥闲”的诗句。“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即使走完垂白之年,也不敢说自己够隐士的高格。“垂白年”即垂白之年,白发下垂之年,老年。“高士差”的差是等差,即不够标准的意思。“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写了这首诗,算是对于往昔岁月的豁达了;回头再看大江,犹在晚霞笼罩之中的那样渺远。豁,排遣,平昔,往日。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宋司马光《续诗话》)《柴门》以“月华”抒写旅愁,开合自然,张弛有法。以“萧飒洒秋色,氛昏霾日车”放,以“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收,苍茫与清幽并举,不幸与有幸相谐,忧与乐同框。

(二)闲愁

闲愁是无端无谓的忧愁。以“月华”表示闲愁的,如“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唐戎昱《江城秋夜》)原诗为:

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戎)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上,乃放游名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爱湖湘山水、来客。 时李夔廉察桂林,寓官舍,月夜闻邻居行吟之音清丽,迟明访之,乃昱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戎昱传》)李夔即李滋,唐宣宗李忱四子,受封夔王。戎昱所到之处月夜行吟,习以为常,而被时人看重也成了很普遍的事情。

诗上联以描摹写景,“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秋天在江岸传来的捣衣声中到来;桐树落了叶子,稀疏地高耸在吴越的天空。以动衬静,交代闲愁的时间和地点。“杵声”以杵捣物之声,捣衣声。“斗牛”系指吴越地区,因其属于斗牛二宿的分野,故有此称。

诗下联以议论抒情,“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倘若总是时刻在思想着痛苦,那么看到明月也是痛苦的样子;不是因为明月在发愁,而是因为人在发愁。“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的“月华”就是月,明月。诗人为避重和格律的需要,把下句的明月改为“月华”。这也为读者提供了“月华”为什么还要反哺而成为本体属性的问题。戎昱《唐才子传》还说他“然风流绮丽,不亏政化,当时赏音,喧传翰苑,固不诬矣。有集今传。”看来,他还是很有头脑的。翰苑即文坛。

唐诗以“月华”表示旅愁和闲愁的诗有很多,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异乡秋思苦,江皋月华吐”(李绅《移九江》)等。

二、词中的“月华”:月光

词中的“月华”(桂华)用以表示“月光”的意思及其由此产生的境界,也有两个视角,一个是相思,一个是怀旧。

(一)相思

相思即指想念,男女互相爱慕。如“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宋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原词为:

风销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写此题材的词人甚众,代表人物为周邦彦。周邦彦“钱塘人。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周邦彦历经北宋的神哲徽三朝,“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周邦彦传》)“疏隽少检”意思是行为放达,不加检点。因为“疏隽少检”“能自度曲”这个两个缘故,他接触到乐府机关和伶优艺妓的机会往往比别人多,加上他的才华,他留下的这类题材的作品也最具影响,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写“真景物”,有“真感情”。

《解语花•上元》,词题的“上元”即元宵节。这是一首长调,词上片,以眼前的元宵节花市为背景,重点写楚女,江南女子。风吹蜡烛将要燃尽,露水把红色的莲花灯笼浸湿,花市上各种灯光相互照映。月光忽晃在屋瓦上,好像在流动。就在此刻,天上淡淡的云儿散去,光鲜耀眼的嫦娥飘然地就要降临,衣裳那么清新雅致。地上看那江南女子腰围纤细,仿佛一把就能掐过来似的。喧嚣的鼓乐,错乱的人影,胭脂的香气飘满了一条大街。浥,浸湿;红莲,莲花灯;素娥,嫦娥,一说为月亮。把素娥解释为嫦娥,是从作者在花市上所产生的幻象这一视角来理解的。

不过,这里要说的则是“桂华流瓦”。“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王国维《人间词话》34)美成是周邦彦的字。“桂华流瓦”的“桂华”意为月光,因瓦的形状酷似波纹,当月光照在瓦上,人走动时产生的视觉差,看起来就像月光如水似的流动起来。词人迅速捕捉到了这个感觉并把它记录下来,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极妙”。王国维不主张用替代字“桂华”,照推,那此处他的意思就应该是用“月华”了,用“桂华”他感到有些惋惜。有人认为“以‘桂华’二字代‘月’”,应为“以‘桂华’二字代‘月光’”。殊不知,王国维使用的语体基本上还是文言,此处的“月”也就是月光之意,是不可以苛求于他的。

触景生情。词下片,写由此时眼前的元宵节,想到京都彼时的元宵节,不禁想到那时与现在的不同,而且还想到旧情,想到旧情是全词的重点。好不热闹,京城远远看去千家万户如同白昼一般。游人们嬉笑玩耍,飘香的车,绫罗挥舞的手帕,相互遇见的地方,随着车马而来的暗尘把游人都遮挡住了。此日京城里的盛况想必是不会改变吧,只是我自己往日的心境改变了。时间一刻刻地过去,飘飞回府的车盖,任从人们的歌舞,直到尽兴而归。放夜,放松之夜。北宋时期京城禁止夜行,只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弛禁,故有此称。

宋词以“月华”写相思题材的也有很多,不亚于唐诗。如“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柳永《甘草子·秋暮》);“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等。

(二)怀旧

怀旧即缅怀过去,指怀念往事或故人。如“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原词为: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怀旧之词,可以是思君,可以是思乡,也可以是思家,很宽泛。因此,对此词所怀之事,向来说法不一。据“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仲淹传》)本文认为,其词形为思家,实为思君思国。这有两个理由:一是托事言志为古诗词常用手法;二是范仲淹一生唯国家之命是从,“会边陲有警”,总是一马当先前往处理边关军务。此词《御街行·秋日怀旧》可以看作是他《渔家傲·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姊妹篇。

词上片,写八月十五中秋节一人在外镇守边关,对千里以外家人的怀念。词下片,写因怀念而醉酒失眠的体会。“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句话是全词的关键词。何事“无计相回避”?国家大事。全句意为,说来这思家之苦,虽积聚在我的眉头,却同样凝结在你的心上,因你我都知道,为国家大事而远征,是没有办法可以回避的,也就是目前的流行语——担当。“香砌”落叶飘香的台阶,“寒声碎”蟋蟀连绵不断的鸣叫声,“月华”月光,“欹[qī]”倾斜,“谙尽”体会到,尝尽。

这一类以“月华”写怀旧题材的词,著名的还有“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宋张孝祥《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清纳兰性德《踏莎行·月华如水》);直到王国维本人还写过“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菩萨蛮·回廊小立秋将半》)等,虽为怀旧,但都“有境界,自成高格”。

(作者注:本文一级标题的“诗中的‘月华’:月”和“词中的‘月华’:月光”,并非说诗中的“月华”不包含月光,也不是说词中的“月华”不包含月;而是为了醒目——明确区分“月华”既包括月,也包括月光,才这样确立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