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隼的头像

李隼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1/19
分享

说“翠微”——兼谈词汇特征属性的诗化之三十九

《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说长安城外泾河岸边,有两个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一日,在长安城里,卖了肩上柴,货了篮中鲤,同入酒馆之中,吃了半酣,各携一瓶,顺泾河岸边,徐步而回。两个人以词章相狎,就是文人斗口。

渔翁道:“这都是我两个生意,赡身的勾当,你却没有我闲时节的好处,有诗为证,诗曰:

闲看天边白鹤飞,停舟溪畔掩苍扉。

倚篷教子搓钓线,罢棹同妻晒网围。

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

绿蓑青笠随时着,胜挂朝中紫绶衣。

樵夫道:“你那闲时又不如我的闲时好也,亦有诗为证,诗曰:

闲观缥缈白云飞,独坐茅庵掩竹扉。

无事训儿开卷读,有时对客把棋围。

喜来策杖歌芳径,兴到携琴上翠微。

草履麻绦粗布被,心宽强似着罗衣。

樵夫的“喜来策杖歌芳径,兴到携琴上翠微”,是说他高兴了就到长满花草的小路上唱歌,有兴致了就带着琴弦上山弹奏。笼统地说,“翠微”就是山的意思。但这样解释,读者往往会感到没有把境界说出,不像诗话,因为诗毕竟是诗。倘若鉴赏的话,那就应从诗律入手,诗讲究对仗,“翠微”对“芳径”,“芳径”是花径,那“翠微”显然就是青山了。

“翠微”为青山的特征属性,被诗化之后则成为本体属性青山的代名词。不过,这个诗化的源起,并非在吴承恩《西游记》的明朝,早在七八百年前的唐朝或许更早就已经开始了,“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李白《赠秋浦柳少府》),接下来的“翠微”一直沿用至今。“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宋司马光《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清厉鹗《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现代大作家郁达夫还有“夜发游山兴,扶筇涉翠微”(《癸丑夏夜登东鹳山),“扶筇”就是沿着竹路而行。

一、美学引来了“翠微”,格律又留住了它

古诗词中“翠微”的词频为什么如此居高不下?历代诗人又为什么对“翠微”这个词汇独喜而不厌?此中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诗是美学,“翠微”是美词。《尔雅》“山未及上曰翠微。”《诗》曰“陟彼崔嵬。”崔嵬即翠微。《诗》传授字,各不同尔。然“崔嵬”字不及“翠微”之工。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故曰翠微也。(明杨慎《升庵集》卷五十八“翠微”)“山未及上”即半山腰,这是《尔雅》对“翠微”的解释,例证是“陟彼崔嵬”,语出《诗经·卷耳》,意为登上那高高的山。“崔嵬即翠微”,“崔嵬”为什么是“翠微”?是因为“《诗》传授字,各不同尔”。也就是《诗经》的注本,传授的字形不同罢了。这是关于“翠微”的词源。那为什么诗人们单单喜用“翠微”呢?是因为“崔嵬”字不及“翠微”之工,“工”就是工巧,形象。“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远看浓绿,近看就浅了,“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翠”与“微”合成后就叫“翠微”。这是从审美和美词的视角说的。当然,后来“崔嵬”与“翠微”的分道扬镳,并非因为其不美——险峻也是一种美,壮美;但描写青山要使用新活之境,它就只能靠边站了。

一个是诗讲究格律,押韵,这是音乐美的需要。如“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三),“曲曲都城缭翠微,鳞鳞湖浪动斜晖”(杨万里《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晖”与“微”都属于平水韵第五部“微部”字,这个部常用字还有违、围、矶、机、非、肥、飞、衣、归等,如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像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其韵脚的“晖、微、衣、归、机、飞”字即是。

汉字“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唐以前诗称古体,唐以后称为近体,也就是格律体,在“音美”上强调得更加严格,“翠微”由于以上的两个原因,就成为了中国古诗词的经营大户。

二、宫亭寺院强化了“翠微”,朦胧飘渺又使它弱化

词汇虽是约定俗成,但又不是一成不变,是发展的。我国古典建筑,特别是园林建筑,宫亭寺院选址,多以青山绿水为幽。特征属性词汇“翠微”因其本体属性“青山”的缘故,也就成为了宫亭寺院的别称。如宋岳飞的《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池州翠微亭,池州就是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宋朝那时就已经修建。作者为收复被金人侵占的国土,常年在外征伐,偶见清景,心情格外欢欣,路过此地特登此亭,一望大好山河,尽管看不够,因战事吃紧,也必须趁着月色回到营房。岳飞的“翠微”即翠微亭。杨万里还有“客子要穷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从提举黄元章登齐山寺,后上清岩翠微亭》)。

在唐朝,有宫殿和寺院也都以“翠微”命名,如张九龄《奉和圣制温泉歌》:

今兹十月自东归,羽旆逶迤上翠微。

温谷葱葱佳气色, 离宫奕奕叶光辉。

临渭川,近天邑,浴日温泉复在兹,群仙洞府那相及。

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

渐渍神汤无疾苦,薰歌一曲感人深。

张九龄唐中宗时曾任中书令,玄宗时已被革职,《奉和圣制温泉歌》当为答谢唐中宗而作。诗虽是“奉和圣制”诗,但借褒扬以表进谏之意——“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渐渍神汤无疾苦,薰歌一曲感人深。”诗人“利物心”和“无疾苦”天下为公的思想还是十分可贵的。“苍黔”即百姓。“羽旆逶迤上翠微”是说连绵不断的仪仗向翠微宫进发。“离宫奕奕叶光辉”,是说翠微宫草木也在泛着光泽。长安“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曰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翠微寺。”(《新唐书·卷二十七地理志 》)

宋梅尧臣还有翠微宫诗,“内家初上翠微宫,树里窥人在半空”(《黄莺二首》),张俞还有翠微寺诗,“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数十重”(《翠微寺》),写的都是唐朝翠微宫的盛衰。这是宋朝的诗。因为宫寺皆为唐朝盛事,李白“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杜甫“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重过何氏》),刘禹锡“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翠微寺有感》)等,都有不同视角的记录。

宫亭寺院以“翠微”命名,使“翠微”这个词汇名声鹊起,是后世诗人喜以入诗的一个重因。而特征属性词汇“翠微”又因其本体属性“青山”的朦胧飘渺,同时也被虚化。如唐宋之问《早入清远峡》:

传闻峡山好,旭日棹前沂。

雨色摇丹嶂,泉声聒翠微。

两岩天作带,万壑树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

翳潭花似织,缘岭竹成围。

寂历环沙浦,葱茏转石圻。

露馀江未热,风落瘴初稀。

猿饮排虚上,禽惊掠水飞。

榜童夷唱合,樵女越吟归。

良候斯为美,边愁自有违。

谁言望乡国,流涕失芳菲。

清远峡在今广东清远县境。“逾庾岭而南,至清远县,凡南雄、韶州、连州之水,皆汇流;过清远峡,始至三水县,南趋入海。此峡,两山相对,水出其间。”(清阮元《清远峡记》)宋之问唐中宗神龙元年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此诗即作于这一时期。诗分三层,首联两句“传闻峡山好,旭日棹前沂”,交代游清远峡的原因;尾联四句“良候斯为美,边愁自有违。谁言望乡国,流涕失芳菲”,抒发思乡之情;中十六句写清远峡。写清远峡是逐层深入的,由朦胧飘渺到清晰,由景物而人。所以“雨色摇丹嶂,泉声聒翠微”的“翠微”并非实指,而是虚拟。红色的岩壁在雨中摇动,实际是雨在摇动;泉水声在青翠飘渺中响起,朦胧感。这里的“翠微”不是具象的青山,因为往下船愈行愈近,下面写的才是山,“两岩天作带,万壑树披衣”,天指的是云。“翠微”亦即山光水色青翠缥缈之处,山气。“鬱葐蒀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左思《蜀都赋》),刘逵注“翠微,山气之轻缥也。”榜童即船家之子。

“翠微”也做翠屏,如“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唐李隆基《幸蜀西至剑门》),但比起美词“翠微”,翠屏已经失去朦胧飘渺诗所蕴含之意,实写了。五丁,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大力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