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隼的头像

李隼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2/09
分享

元世祖《陟玩春山纪兴》 ——《中国古代帝王诗词笺注》(逆序)之三

元世祖即忽必烈(1215—1294),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的第四子,元宪宗蒙哥之弟。元宪宗九年(1259)蒙哥死,忽必烈继位。忽必烈45岁继位,立年号中统,在位35年,终年80岁。死后从诸帝陵葬于起辇谷。

陟玩春山纪兴

忽必烈

时膺韶景陟兰峰,

不惮跻攀谒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

垆烟拂雾瑞光重。

雨沾琼干岩边竹,

风袭琴声岭际松。

净刹玉毫瞻礼罢,

回程仙驾驭苍龙。

(《全元诗》)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蒙古族是汉族以外唯一统一中原的民族,忽必烈是蒙古族统一中原的第一位帝王。“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元史·世祖本纪》十四)在此后元朝百余年的历史中,在“以夏变夷”即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的、多民族文化融合进程中,忽必烈起到了很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岁甲辰(1244),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世祖本纪》一)潜邸,即指帝王继位前的住所,“潜龙勿用”,代指民间或封地。藩府系指原宋朝地方官的府邸。这年忽必烈30岁,到他取得王位中统元年(1260)的46岁,这16年中,他一方面积极推行其兄元宪宗蒙哥的路线——“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元史·列传儒学·赵复》);一方面积极为他将来“大有为于天下”的宏志而争取名士。不过,此时的江南名士,在南宋亡国之际,都表现出了很可宝贵的民族气节,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文天祥。在文天祥以身殉国的至元十九年(1282)以前,名士中有许多人或像屈原一样选择投水,或像陶渊明一样选择隐居,或像文天祥一样选择抗战,是以种种方式不妥协,不与之合作的。即便是后来做了元朝的官,也是再三推让而后成行。忽必烈能够得到这些名士,也说得上求贤若渴了。“挂俘籍者”系指南宋被俘虏并登记在册的儒生。

北方之有程朱理学,实际上是从江汉先生赵复开始的。赵复“(姚)枢与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残,不欲北,因与枢诀。枢恐其自裁,留帐中共宿。既觉,月色皓然,惟寝衣在,遽驰马周号积尸间,无有也。行及水际,则见复已被发徒跣,仰天而号,欲投水而未入。枢晓以徒死无益,‘汝存,则子孙或可以传绪百世;随吾而北,必可无他。’复强从之。先是,南北道绝,载籍不相通;至是,复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自复至燕,学子从者百余人。世祖在潜邸,尝召见,问曰:‘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对曰:‘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世祖悦,因不强之仕。(杨)惟中闻复论议,始嗜其学,乃与枢谋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取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元史·列传儒学·赵复》)“周子”即周敦颐。江汉先生赵复“被发徒跣,仰天而号,欲投水而未入”,大有屈原之志,代表了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高节。江汉先生赵复还十分重情谊,在元好问南归之时,还为元写了临别赠言,鼓励他不可以小害大、以末丧本。民族气节,是这句话里的应有之意。(同上)“‘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世祖悦,因不强之仕。”忽必烈面对江汉先生赵复那么大义凛然的慷慨陈词,还是把他留下来,作北方日后“以夏变夷”的人才使用。“姚枢”为金朝末年人士,蒙古军破许州(今河南许昌)城,他到燕京(今北京)投靠杨惟中,被杨引荐给元太宗窝阔台。

“世祖分藩在秦,辟(萧)渼与杨恭懿、韩择侍秦邸,渼以疾辞,授陕西儒学提举,不赴。……后累授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皆不赴。大德十一年(1307),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宫,书《酒诰》为献,以朝廷时尚酒故也。寻以病力请去职,人问其故,则曰:‘在礼,东宫东面,师傅西面,此礼今可行乎?’俄除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依前右谕德,疾作,固辞而归。”(《元史·列传儒学·萧渼》)“秦”即秦中,现在的陕西西安一带,忽必烈的封地。萧渼[měi]人称萧先生,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无不研究,方圆百里出名,有很多门生。有一次,遇见一个妇人,在道旁丢失了金钗,怀疑萧渼拾到,就对萧渼说:“路上根本没有别人,只有你一个老头儿在我后边。”萧渼就领她到自己家,拿了自己家的金钗给她。那个妇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金钗,惭愧地道谢还给了他。还有一次,乡里有一个自城中晚归的人,遇到强盗,强盗想加害晚归的人,晚归的人假称说:“我是萧先生啊!”那个强盗就惊恐地把他放了。(同上)如萧渼这样的名士,三“不赴”忽必烈三请,终于在他去世的13年之后归附了元朝,“三顾茅庐”。“辟”征召。“右谕德”官名,唐龙朔二年(662)始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掌管太子以道德随事讽喻匡赞,元朝沿用此职。

如萧先生直面对抗忽必烈的名士,还有郑陶孙。“(郑滁孙)弟陶孙,字景潜,亦登进士第,监西岳祠。先,陶孙征至阙,奏对称旨,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会纂修国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孙曰:‘臣尝仕宋,宋是年亡,义不忍书,书之非义矣。’终不书,世祖嘉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后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元史·列传儒学·郑滁孙》)“德祐”(1275—1276)是宋恭帝赵显的年号,南宋的痛史。郑陶孙“时穷节乃见”,一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义不忍书”,得到忽必烈的赞许。

名士们的之所以进入到元朝,从他们以上的行为看,很重要的一点,与其说为官,还不如说为学,坚守儒学,使其不致于被罢黜,甚至还有望延展,屈尊俯就。名士气节与帝王意识的相互契合,既使两无损伤,而又能互有所补,推动了“以夏变夷”的进程,也提升了忽必烈本人使用汉民族文化的程度。

在元朝是有许多诗人的,但都散落在民间,或作诗画,或作散曲,或作杂剧,而在朝廷,在皇帝能够留下诗篇的,也仅仅只有世祖忽必烈和文宗图帖睦尔等几个人。这首《陟玩春山纪兴》是忽必烈现存的唯一一首诗。但从诗的稔熟程度看,应该不止一首。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形式,与“以夏变夷”的治国之道相比,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作为“以夏变夷”见证,其意义则将大于《全元诗》。

《陟玩春山纪兴》为七言律诗。“陟玩”登山观赏游玩。

首联“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时膺[yīng]”正当时,时候正在;膺,当。“韶景”春光。“兰峰”,据“宪庙践阼之二年,岁在壬子,我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以介弟亲王之重,授钺专征。……十二月,薄其都城。城倚点苍山、西洱河为固,国主段兴智及其柄臣高泰祥背城出战,大败,又使招之,三返弗听。下令攻之,东西道兵亦至,乃登点苍,临视城中,城中宵溃,兴智奔善阐,追及;泰祥于姚州俘斩以徇。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善阐未附。明年春,留大将兀良合台经略之,上振旅而还。”(元程文海《元世祖平云南碑》)此碑立于云南大理城外苍山龙泉峰。“点苍”大理苍山,又名点苍山。“宪庙践阼之二年”即元宪宗蒙哥继位的第二年(1252)。忽必烈奉命南征时所登之山,即为现在苍山十九峰的兰峰。

颔联“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垆烟”此指炊烟,垆为酒店。语出唐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其六)“垆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颈联“雨沾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琼干”白玉阑干。语出宋曾觌《柳梢青》“倚遍琼干,烧残银烛,花又争知。”尾联“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净刹”清净的寺院;“玉毫”佛眉间白毫,佛家认为其有巨大神力,此指佛像。“苍龙”青色的骏马。语出《吕氏春秋·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驭苍龙”此为双关语,暗指降服大理,划定西南边陲。

元世祖《陟玩春山纪兴》一诗,对仗工,用典多,把凯旋的余情与边陲的壮美,情与景自然地融入到一处,闲适开阔,大气古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