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帝陵入诗的情况比较多,“茂陵”如,“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五陵”如,“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孟浩然《送朱大入秦》)“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而最多的还是“灞陵”。“灞陵”又作“霸陵”,本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
“灞陵”在何处?原本是一个定例。古诗记载最详明的,是清钱载的《灞陵》:
灞陵不治坟,陵号就水为。峰起土无石,灞流环自回。
古柏大数株,其一数十围。陵户亦种麦,高下成青陂。
瓦器戒无饰,民力省不疲。合葬窦太后,神灵长在兹。
南山拓下苑,碧落明丹曦。翩来凤凰嘴,白鹿原逶迤。
南陵薄太后,近在陵西涯。于东望吾子,静夜神灵怡。
“灞陵不治坟”“瓦器戒无饰”是文帝遗诏的内容。故其陵不像其他帝陵的封土;但灞陵的“翩来凤凰嘴”是清朝以前历朝确定的陵址,此并无异议。钱载是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礼部侍郎。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官陕西巡抚,毕沅还在“凤凰嘴”为灞陵刻石立碑,其可信度很高;但这个定例却被近年的考古打破了。灞陵不是在“凤凰嘴”,而是在“江村大墓”,距离“凤凰嘴”还有两公里之多。“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灞陵所在‘凤凰嘴’地点。”(光明网,2021-12-14,《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为什么说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灞陵?》)“于东望吾子”为典故,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说始皇七年,庄襄王的母亲夏太后死了。孝文王后称为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一起葬于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埋葬在芷阳,所以夏太后另外单独埋葬在杜原的东边,她说:“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后,旁边必定会有万户的城邑。”此指薄太后南陵与其子汉文帝灞陵的位置。
“灞陵”的诗化特征,有似“燕然”“红豆”这一类的、由本体属性直接转为相关特征属性而入诗的情况,其本体属性——汉文帝陵,在诗中已经逐渐地被淡化、被消失了。如“况是四方无事日,灞陵谁识旧将军。”(唐胡曾《灞陵》),“灞陵”是指灞陵尉,“旧将军”是指李广。“同时校尉俱封拜,谁伴将军猎灞陵。”( 南宋刘克庄《同郑君瑞出濑溪即事十首》其八)“灞陵”是指灞陵原。
“灞陵”虽早在魏晋时期已入诗,但并未被诗化为特征属性而指代与“灞陵”相关的事物。如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此诗是诗人叙写目睹汉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不幸。《文选》吕向曾注说,此诗是“耳目闻见而哀”。此“灞陵岸”的“灞陵”依旧还是本体属性的汉文帝陵,“岸”即高坡。“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的“下泉”,语出自《诗经·曹风》,是一首曹人怀念其国君的诗。王粲借此指往昔汉文帝的天下大治,与此时“西京乱无象”的不堪入目相比,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灞陵”到南北朝时,已经开始转入特征属性的表达,如庾信《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六:
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
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
庾信原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梁灭亡后他留居于西魏,北周代魏后他官迁开府仪同三司,称“庾开府”。“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此“灞陵”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灞陵”,而是指他自己曾经效力过的故国之君。“刘孺子”即刘婴,虽位居汉皇太子之位,却被王莽呼之为“孺子”。“史皇孙”即刘进,汉武帝刘彻长孙,其母为史良娣,故称史皇孙。两位都是汉朝失位的太子,庾信怎么可能与之“归守灞陵园”呢?
一、词中的“灞陵”
词中的“灞陵”,其基调主要有两种:一为离情,以李白为代表;一为怀古,以周邦彦为代表。
(一)离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以主人公秦娥的口吻,写清秋时节的晚上,听到箫声,想起对远行人的思念。上片写春天的离别,下片写到秋天仍杳无音信。此处的“灞陵伤别”的“灞陵”系指灞陵桥。灞陵桥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东。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后世以为送别之地,有似南浦。如北宋柳永《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金完颜璹《朝中措》有“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
(二)怀古:周邦彦《西河·长安道》
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灞陵烟水。乱鸦栖鸟夕阳中,参差霜树相倚。
到此际。愁如苇。冷落关河千里。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
对此景、无限愁思。绕天涯、秋蟾如水。转使客情如醉。想当时、万古雄名,尽作往来人、凄凉事。
词以作者长安道上晚行所见,抒写对人世沧桑的凄凉之感。上片写景,中片发议论,下片直抒胸臆。此处“灞陵烟水”的“灞陵”亦指灞陵桥。“秋蟾如水”即秋月如水。
李白以豪放著称,周邦彦以婉约驰名;但他们虽一个写“灞陵伤别”的离情,一个写“灞陵烟水”的怀古,却是都把真景真情置于了大画框之中。《忆秦娥·箫声咽》的箫声、楼月、柳色、灞桥、古道、西风、残照,写出了词人从唐朝到汉朝长达近四百年的苦恋。“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王国维《人间词话》10)《西河·长安道》的西风、车马、灞桥、烟水、鸦鸟、夕阳、霜树、芦苇、关河、断碑、残记、宫阙成灰、终南浓翠、天涯、明月,写出了词人从宋朝、唐朝到汉朝长达近千年的忧思。可见,愈到后来词作中的“灞陵”便愈加显得沉重。“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檃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清真是周邦彦的号,清真居士。
二、诗中的“灞陵”
诗中的“灞陵”,其主要基调也有两种:一为豪迈,以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为最有名;一为尚俭,以白居易的《草茫茫》(惩厚葬也)“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灞陵原”为最佳。
(一)豪迈: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
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邂逅两相逢,别来间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相和歌辞为乐府旧题。出于国家的自豪感,唐朝诗人以汉喻唐之风很盛。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中的“汉朝”系指唐朝,“新丰酒”的“新丰”亦为汉高祖刘邦所设县治,“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今陕西临潼),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葛洪《西京杂记》卷二)“长乐钟”系指大明宫钟。“韦应物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侍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唐诗鉴赏辞典·诗人小传》)
《相和歌辞·相逢行》叙述了他在二十岁时入仕,从东方来,又欲拜见明主。与友人不期而遇,短暂地在花间交谈,但很快又被大明宫的钟声唤去,不得不各奔东西。
“新丰”与“灞陵”在地理上是什么关系?“新丰道上灞陵头”(司马光《柳枝词十三首》 其八),即在新丰道上经过灞陵。“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是说诗人仍沉醉于途经新丰饮酒的氛围中,身上还带着灞陵着雨的气息。此“灞陵”亦非特指汉文帝陵,而是指“汉家陵阙”。因为灞陵、窦皇后陵和薄太后南陵,相距仅在800米至2000米之间;行人路经此地仅仅“尚带”一个汉文帝“灞陵”的雨,就说不通了。
(二)尚俭:白居易的《草茫茫》(惩厚葬也)
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
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
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
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
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
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灞陵原。
白居易的《草茫茫》(惩厚葬也),前三句以“苍苍茫茫”的设问,引出厚葬者“秦皇墓”;中六句具体写“秦皇墓”的厚葬;后八句写对厚葬者的惩戒。“二重泉”的“二”《乐府诗集》作“三”。“龙椁神堂”的“三月火”,《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不过,目前虽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项羽直接参与了秦始皇陵的盗掘,但秦始皇陵在秦末动乱中被盗掘,并发生大火,应为事实。
“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灞陵原。”此“灞陵”确是特指汉文帝之陵了。“奢者狼藉俭者安”成为全诗的题眼。
写“灞陵”的诗还有很多,另如温庭筠《侠客行》的“三更灞陵雪”,韦庄《秦妇吟》的“灞陵东望人烟绝”等,都很有高格,很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