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益的头像

陈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2/06
分享

戏联中的百态人生

戏联,指悬挂于剧院戏台两侧的对联,几乎都与演艺有关,却绝非闲笔,无不折射出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苏州留园古戏台两侧,镌有一幅戏联:“一部廿四史,演成古今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绿野平原。”联句为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所撰。由历史演绎古今传奇,因舞台展陈丝竹雅韵,是昆曲兴盛时期的景象。园林里的酒座歌筵,则是簪缨之家的雍容生活。

至于在乡镇庙场,粉墙黛瓦的戏台,也往往成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从前,每年举行庙会时,请剧团前来演戏是乡镇的一项重要活动。踊跃参与者,大都是普通平头百姓。戏台虽然简朴,两侧也有戏联。有一副戏联,文字亦庄亦谐:“莫看直了眼,要细品曲调,喜怒悲欢藏哲理;须静心地观,且听清戏文,之乎者也有真谛。”这无疑是在提醒观众,看戏不能只图热闹,从戏文里能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江南水乡是昆曲的孕育地,历来有如诗如画的风物。有一幅古戏台戏联这样写道:“清歌凝白雪,妙舞散红霞。”这令人想起《浣纱记·演舞》中勾践夫人教西施演习歌舞的情景:“美人,古称绝色。第一容貌,第二歌舞,第三是体态。若是容貌虽好,歌舞未谙,不足为奇。歌舞虽通,体态未善,不足为妙……”勾践夫人明白,来自苎萝村的美女西施,自有沉鱼落雁之容,但她仅仅是一块璞玉,必须精心加以雕琢。只有容貌、歌舞、体态俱备,才能奉献于吴王夫差,令吴王迷醉于她,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以完成越王勾践的中兴大业。自己虽然擅长歌舞,派往吴国的特殊使命却只能由西施来承担。让西施成为“女间谍”,施行美人计,瓦解吴王夫差的意志,勾践夫人是这出大戏的总导演。

古城扬州,因盐商而富庶,文化昌盛,被誉为昆曲的第二故乡。清代诗人黄鼎铭以一百首《望江南》词,作扬州百咏,内容涉及古城扬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一首说:“扬州好,南北戏分台。名角两班排日演,学员半票似潮来,旋闭又旋开。”他没有讲清演的是什么戏,或许是京昆对台,或许是南曲北戏,各有各的名角儿,场面甚是热闹。扬州某古戏台有一幅对联,未知作者是谁,可以为之佐证:“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调笔,点缀扬州。”联句十分巧妙地勾勒出了扬州的戏曲文化特色。笙歌弦唱的优雅,丝毫也不亚于苏州杭州。

北京是中华首善之地,戏曲文化尤其发达。即使是进入了花雅之争——昆曲与京剧相互对峙、各不相让的清代,古老的戏台楹联,仍争妍斗奇,呈现别一番风姿。北京前门外的广和楼剧场,据说康熙皇帝当年曾经前来看过戏。他看得心里满意,便赐下戏联一幅:“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联句从宏观着眼,于大处用笔,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帝王气派,不能不让人受到感染。

漱芳斋大戏台,是清宫内第二大戏台,仅次于畅音阁。每年大年初三,乾隆皇帝都会在这里以戏文招待朝廷文武大臣。后殿西间内,有一座名为“风雅存”的亭式小戏台,被称为紫禁城内的神秘戏台。乾隆手书的“风雅存”三字,至今墨迹犹新。两侧抱柱上,镌刻着乾隆御题的戏联:“自喜轩窗无俗韵,聊将山水寄清音。”戏联的底板,被巧妙地制作成了两张古琴的样式。上面稍宽为琴头,下面略收为琴尾,微凸的琴面上浅雕绿色的隶书字体,古朴雅致。这座小戏台,是供皇室举行家宴时表演折子戏的室内小舞台。不难看出,风流皇帝乾隆终究也是酷爱雅乐昆曲的。

民国时期的报纸,为了满足戏迷的需求,也为了吸引读者,在副刊中常常刊载一些短文,推介耐人寻味的戏联。比如1933年9月的《晶报》,曾刊载一副清末某个文化人撰写的戏联。上联为:“曰喜怒,曰哀惧,寓褒贬,别善恶”,下联为“有典谟,有训诰,载治乱,知兴衰”,看似寥寥数言,简单平易,却包含了戏文的全部功能,且别具一格。被认为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当时的《国闻周报》,也曾刊载文章推介戏联。如长兴小东门戏台联句曰:“胜则为王,败则为寇,古今不过尔尔;红面孔进,白面孔出,妇孺亦复云云”,词句绝妙,透露历史的沧桑感。城隍庙戏台联句曰:“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因果报应,既吻合城隍庙的特定情境,也讽刺了名利场上的形形式式。药王庙戏台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都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又有一副戏联,写得诙谐有趣,又富含深意:“老的少的村的俏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用的是隔字叠字格字,竟别开生面。霓裳女伶戏园有一副戏联曰:“嘈嘈杂杂,字字声声,高唱遏行云,妙曲正传新乐府;脉脉盈盈,婷婷袅袅,芳容映明月,仙人同集大罗天”。文字巧妙地扣住了霓裳、女伶、新乐府等戏园要素,流畅自然,雅俗共赏。还有一副戏联,几乎是用白话文组成,却并不输于文言:“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读来同样妙趣横生,把戏曲舞台的人生况味,勾勒了出来。

镌刻于戏台两侧的一副副戏联,或行草,或篆隶,或朱砂,或墨青,无不构思神奇,妙趣横生。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现戏曲文化动人心弦的魅力,演绎风云变幻、悲欢离合的世事,描绘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哲理,在不经意中给人予启迪。即便在书本里阅读,也值得再三品咂。

往事随风,戏联却始终在时光流转中,悄然散发着文化之美,令人为昆曲的盛衰而由衷喟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