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益的头像

陈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17
分享

张生跳墙的N种方式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一首约会诗,构筑无限想像,引发出《西厢记》里十分精彩的一幕:张生跳墙,既充满动感,又洋溢情态。张生究竟是如何跳过普济寺的那堵粉墙的?因冲动而跳墙,主观动机不必讲,客观缘由又是什么?从明代的李贽到当代的郭沫若,不少学者认为张生跳粉墙乃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疑案。或认为是“力比多”(libido)的产物,一种精神创伤的结果。董每戡、蒋星煜、戴不凡等人也提出不同看法,一时争得面红耳赤。

我们先不妨看看,不同的艺术门类是怎样处理“跳墙”细节的。

电影《西厢记》里,张生双脚有些颤抖,踩着墙边的杏花树,笨拙地翻过墙去,与崔莺莺会面。画面动感真实际,却有失空灵。越剧《西厢记》是以一个大转台的移景,来呈现“张生跳墙”的,颇为机巧。“跳”的惊艳,让位于著名演员扮演的张生的清秀细腻。舞剧《西厢记》里,舞蹈着的张生是与红娘一起翻过粉墙的。红娘踩在张生身上,跳过粉墙后,张生也一跃而过,整整衣冠,被推到了莺莺的面前。舞台上,墙全然是虚拟的,跳也就成了一个被标识化了的舞蹈动作。

那么,昆曲中的张生又是如何跳墙的呢?

明代李日华的《南西厢》中有“跳墙”一折。张生借助于唱、念、做,演绎了扳住柳梢跳过粉墙的过程。舞台道具本来就极简,充任粉墙的,只是一把椅子。张生先是站在椅子上左右张望,表达复杂的心理状态:“这样高墙怎生跳得过去.待我许下个愿心,花园土地保佑张珙跳过此墙”、“待我扳住柳梢跳过去”、“这等高墙,可不要跌死了”,接着越过椅背跳下。与此同时,贴旦和丑角在一旁不停地调侃,营造谐谑氛围,巧妙地衬托着这位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既聪明又愚蠢,既莽撞又胆怯的书生形象。

最近应邀欣赏“当代版”《西厢记》,我很关注张生如何跳墙。略有些意外的是,这个重要细节仅在幕后以音效处理,人的坠落声与惊叹声已是全部。转瞬间,崔莺莺便在红娘陪伴下,与张生见面,情节随之推进。冷静想想,这样的方式或许更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意趣。整部戏的演出时长已缩减为135分钟。比如《游殿》一折匆匆带过,张生进京应考后发生的故事干脆删去。为了爱情,粉墙是必须跳的。怎么跳,却不重要了。用导演的话说,这是“从现代人的情感理解出发,用现代的语言和动作表演细节,展现恋爱微妙心理”。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自唐朝的某个黄昏开始,流传了一千三百年。说起《西厢记》,最初见于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当《莺莺传》流传了四百年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它将《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改造,张生成为多情的才子,莺莺则成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女子。到了元代,王实甫又将“董西厢”改成了杂剧——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西厢记》,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寄居在荒郊古寺中的俊男靓女,情窦已开,思春是自然而然的。他们离开家乡,来到清静的佛门圣地,每天闻听暮鼓晨钟,生命之泉的涌动愈加不可遏抑。令人怦然心动的,无非是异性的音容笑貌。他俩既是表亲,又有救护之恩,一见钟情便成为一件不可逃脱的事。两情相悦,是上天的撮合,至诚至美。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必定会经历一番周折,否则不成为戏,也无以令人产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共鸣。

那首五言诗,无疑是莺莺写的,含蓄、抽象,几近于诗谜。莺莺生于望族之家,为宰相之女,守孝未满之际敢向张生送上秋波,已很不容易。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其实是欲见玉人来。她相信张生不至于笨拙到听不出弦外之音。所以询问红娘,角门是否关上了?红娘的回答是肯定的。红娘告诉张生:“我若从角门放你进去,只道是我引你进去的了!”万一被人看到,可以作自圆其说的辩解。

恋爱中的人格外聪明,也会变得冒失傻气。张生从诗句里领悟了莺莺的暗示,不无鲁莽地跳墙,恰恰体现了戏曲之妙。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跳墙而下,以追求爱情,这简单的举止蕴含永恒的生命原动力。墙究竟该怎么跳?当然可以有N种方式。关键在于如何既经典传统,又时尚青春。既雅正唯美,又轻松诙谐。传统艺术的当代诠释,此为一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