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显的头像

曹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4
分享

城市风景的狙击者

听闻了摄影人魏清泉在“六城”同创中的事迹,我几次登门拜访,不巧的是他都出去拍摄城市建设美景或参与“六城”同创活动了。最后一次我清晨在他家门口搞守株待兔等到了他。一进门,我就看到一个头发稍白、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头。落座之后,我说明来意,魏老说:“我没啥好写的,我摄影年轻时是为了工作,老了纯粹是一种乐趣。”我以为他是六十几的人,一问才知道他今年已经81岁了。

  魏老的家是1974年老伴单位分配的70平方米福利房,他们住到了现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陈设简陋,但干净整洁。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不同时代的五部相机和尺把厚的黑白照片,我随手翻看到其中有许多恩施的风景名胜、文化遗存及城乡建设图景,感觉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说是书房、也是卧室,里面有一桌、一书柜,他和老伴的黑白像挂在床头的墙上。客厅里摆放着他工作用的电脑,里面储存的一张张恩施城乡变迁的镜像,我看了近一个小时,照片像放电影似的映入我的心灵,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他摄影50多年来,已拍了上万幅照片,其中参加展出、发表及获奖的不下四千幅。省摄影家协会多次邀请他入会,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就是这样一位知足、朴实、求真务实又永远自找快乐的人。

  魏老出生于1935年,中师毕业后在三岔乡一所学校教书。领导看他是个人才,在1958年秋把他从乡村学校调到县文化馆当摄影专干,后来成长为文化馆长、文化局长,1995年退休后加入了市老年书画影协会。他自豪地说:“我一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魏强,现在是文化战线的一名干部,幺儿子就是挂在身上的相机。”参加工作至今,他几乎到过恩施的村村寨寨,每道山坡上都洒下他不敢惊动草木的喘气和包谷粒般金黄的汗水,他的作品就出自他脚下这片炽爱的土地。

 到文化馆不久,他被派到太阳河柑树垭村蹲点。恰巧当时他妻子参加了医疗队到鹤峰支农,他打起被卷,将相机朝被子里一包,带上才五岁的儿子去柑树垭。那时村里不通公路,坐车到龙凤镇后还有40公里山路全靠他一双脚板了。他背着行李走一段路,临近转弯处又返回去背儿子,就这样在山路上背着行李与儿子相互转运,回复往返。这跋涉的路程也就翻了一倍,清晨从家里出发,擦黑抵达柑树垭。他把儿子寄养在一个姓彭的群众家,讲好半斤粮票为孩子管一顿饭。他则全心投入到生产中。白天要和乡亲一起劳动、记工分。到了晚上,就和乡亲们一起观看文艺队的演出节目。他用相机真实记录文艺活动盛况及这里的风土人情,用照片记载这里乡亲的苦与乐,这期间他反映农村生活与工作的照片在恩施地区党报上刊登了,他越拍越有兴趣,坚定了热爱这个行业的信心。他一辈子用镜头默默地记述着乡土的悲欢离合,叙述着岁月的变迁,保鲜逝去的时代记忆。我想,正是平凡的生活包涵着丰泽的诗意,贫穷的乡村不完全是辛酸的、更多的景象是那样的人性、生态和纯真。摄影是沉默的记事,魏老的一系列作品都忠诚并反思着乡村的图景,让我们看见了生活的本真、生命的坚韧和土地上茁壮的希望。

  胶卷摄影时代持续了很多年,摄影工作也是很苦的,刚开始他把寝室用作冲洗照片的暗室,两年后因为他的摄影成绩受到了县委柳副书记肯定,拨专款给他建了一间像样的暗室……他孙女说:“爷爷经常深夜还在整理照片,每一张好照片都要凝视很久很久。”他走过的地方,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熟悉得如同自己的孩子。摄友说:“我佩服老魏的认真精神,他看到风景就不要命。”2003年秋在新塘河溪村绝壁天路上采风,他一手抱住树木,一等雾景就是好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单手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有次他只顾抢拍,一下跌倒在悬崖边,险些坠崖。朋友们多次劝告,当时是听进去了,但一旦遇到好景物仍然我行我素。还有一次,在清江岸边,为了拍摄杨柳依依的清江春景,他伫立在清江边刚好够两只脚宽的栏杆上,一动不动足足站了半小时,看得路人和摄友们提心吊胆,可又不敢上前提醒,怕他受惊而失足落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拍摄的河溪天路、柳堤上的清江等组照,参加全省旅游摄影大赛都获得了大奖,还被选入了《中国地理杂志》等报章杂志。

 要摄恩施城全景,一定得选好点,这是摄影的定律。五峰山不算高,上坡路离城有七八里路远,他记不清多少次徒步上山去选点,不知流了多少汗。2005年秋,终于在五峰山连珠塔对面的一座山峰上找到了最佳拍摄点,他破天荒第一人拍摄了白天及夜间的恩施城全景,这组照片多次在省、州、市获奖,美景轰动了恩施山城,让他的拍摄成果享誉全省,成为他一生的得意之作。为这大喜事,老伴每天炒几个好下酒菜,款待他及他的一帮摄友,在家像过节似的庆贺了几天。而且,他还毫无保留地把这个最佳拍摄点介绍给摄友,以致让这些摄友们又产生了一大批绝妙佳作。每当讲起这次摄影经历,魏老是眉飞色舞,他老伴在旁听得也是笑逐颜开。

 魏老一生都在用色彩和线条构筑着他快乐的人生,虽说如今他人老了,但宝刀未老。生活在恩施城的他耳闻目睹城市的变迁,经常独自或邀约摄友走街串巷或到建设工地采风,拍摄“六城”同创的成果及精彩瞬间,他的系列作品俨然成了网上博物馆,点击量多年高居榜首。他带的徒弟老少一大帮,如退休老师郑从本、退休医生王建华等,都是他家里的常客。他义务讲课,有时逼窄的家里挤满一屋的摄友,但那是一屋的喜气。到家了他老伴热情接待、泡茶、做饭,用另一种方式嘉奖和支持着魏老。魏老教人摄影的方法也很实用,就是在教会使用相机的基础上,让你先去拍,再回来一张一张地讲解分析得失,让人领悟拍摄的诀窍。他胸怀坦诚,带徒弟从不收钱,哪怕女儿上学、老伴生病住院最缺钱哪会儿,他都维系了这一高尚人格品质。他一直义务或只计成本为不少的单位和个人办摄影展及照相,他这样乐于奉献、乐于助人,别人认为他破坏了行规,说他坏话,又恨他又佩服他,他知道后一笑置之,依然如故。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徒弟知道他爱喝口酒,有时上门就给他提上一壶酒。酒虽笑纳,但他对徒弟的要求却从不曾打马虎眼,而且是认真严肃的,凡跟他学摄影的人,先得接受他一番诫勉谈话:“我有三个要求必须做到,一是要为人正派,二是要作风正派,三是技术上要精益求精,胜不骄、败不馁。否则,就不要说是我老魏带的徒弟。”

 从魏老家出来,我在想,魏老崇尚简朴,身体健康,夫妻和谐,教子有方,老年依然有为社会;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一个默默发光奉献的老人,在“六城”同创中一个默默耕耘城市文明的老共产党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