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伊客的头像

资伊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30
分享

静仁先生

我是一个知命之年才起步写作的人,接触的文学名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写作起步较晚的文学爱好者,要维系文学写作的激情,可以说是比较艰难的,如若没遇上静仁先生,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半途而废。

 (一)聆听静仁先生讲座

静仁先生走入我的视野,是他的散文《纤痕》,那还是我大一时候的事。入大学之前,对大学校园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广泛地涉猎书籍是踏入校门后我的首选。气势恢宏的散文《纤痕》,在当时的青年中,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在改革开放初期掀起的波涛,荡漾在我们的心中,每个人都会被那精彩的文字所牵引。神往静仁先生,渴望与之交心,也成为我当时的一个梦想。

机会终于来临。我所在益阳师专的文学社团,邀请到他静仁先生来校讲课了。当时的我,虽并非文学社团的成员,但出于追星的不纯动机,还是依照海报的提示,在讲课场所早早地抢占了一个座位。

讲堂里已是座无虚席的了,就连过道都挤满了人。人们都翘首企盼着大名鼎鼎的静仁先生风度翩翩的走入讲堂。可是,当一个满脸络腮胡子、农民大叔装束的汉子走进这个讲堂的时候,莘莘学子们起初没有特别的反应,以为是校外的一个农民大叔走错了地方。当文学社团的人纷纷前趋,将这位农民大叔请进讲堂并向大家介绍此人就是静仁先生时,大多学子起初是愕然,愕然之后才报以稀里哗啦的一些掌声。

讲课正式开始之前,学校领导照例讲了一番客套话,然后介绍说静仁先生是资水河畔的“高尔基”。高尔基是苏联著名作家,脍炙人口的《海燕》,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等等优秀作品,都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能与“高尔基”并称的人,一定是卓尔不群的。对于已坐在讲堂正中的那个农民大叔,与“高尔基”应该搭不着边际吧,很多人都这么想。

接着是那个“农民大叔”开始了他的讲座了。讲座刚开始时,底下不断有人交头接耳,可是,随着那位“农民大叔”讲座的徐徐展开,下面听讲座的列位才开始屏住了呼吸,仔细聆听着他娓娓道来的写作故事。他向我们讲叙了他自己的写作历程和写作经验,鼓励我们去大胆尝试。他的演讲语言极为平实,却深入浅出,时不时赢得我们的顿顿掌声,听得我们个个心潮澎湃。

30多年过去,静仁先生在讲课时关于怎样写作的思考仍沉淀在我心中:其实写作也别无他法,把心中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日积月累,心之所想,就会如泉而涌。

文学是种心灵活动。心灵活动是无拘无束的,潜意识的,哪有那么多规则可言?当你去找规则的时候,灵感就在你找规则的时候一晃而逝。所以呀,写作要尽量不去想什么规则,包括文法,语法。其实所谓文法、语法,在形成之前,也是不固定的,用的人多了,就成了规则,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路一样,地上本来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个道理。

静仁先生的讲话给我的印象之所以那么深刻,原因是我也有一种文学梦,而且这文学梦从孩提时候起便生成。我力图也用笔来记录人生轨迹。因为爱动笔写点文字,许多同学都劝我转到中文系,而此时的我,也正为是否要转到中文系而纠结。静仁先生的那次讲课使我拔云见日。后来,一位中文系的同学也来劝我说:“要想去给一篇文章品头论足,你就要去中文系去渡一渡;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作家,最好別踏中文系的门。”

一面之缘,在我心里沉淀出一种朴素的文学思想倾向。一是要写真,合乎自己的内心;二是不宜拘古,不为规则所缚。

(二)牵引我走纯写作之路

我儿时就滋生着文学梦想。但这个梦想犹如肥皂泡,随时生又随时灭。直到知命之年的来临,这个梦想才成为一座灯塔。静仁先生可以说是为我点燃这座灯塔的人。

步入知命之年之后,文学梦想日烈。文友谭志珊老师发现了寂寂无名的我有写作的苗头,遂把我推荐到安化作家协会。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作协的刊物《山花》、《梅山》。一次偶然的机缘,使我再次遇见我神往已久的静仁先生。那是我在《梅山》杂志上读到一篇静仁先生《我的语文是野路子》的文章,我的心有戚戚焉,遂写了一篇《摆脱枷锁,随心而舞》的读后感。不期志珊老师见到了这篇读后感之后,随即转发给了静仁先生。静仁先生龙心大悦,旋即将此文推介到中国作家在线。

静仁先生的这一举动,让我时隐时现的文学梦想瞬间不再飘忽。在随后的日子里,静仁先生给我的鼓励从未间断过,凡是我写的文章,他都给我点赞,并不断地给我推荐发送的平台。他也不断地将他的大作亮给我品读、赏析,让我从他的作品里获取养份。

有了静仁先生的不断鼓励和鞭策,我还能躲起来做缩头乌龟么?我欲罢而不能的了。特别是他将自己写作的《门虚掩》的上、下两册中短小说集,续上“蒋师资伊客先生雅正 静仁 辛丑冬月”的签名,并亲自送达我手中时,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不善言辞的我,只能是静默的方式,接受静仁先生的这份厚爱,只能用大恩不言谢来表达我对静仁先生的敬仰之情。

我在静仁先生的鼓励和期许之中,已退无可退之路了。或许,我只有在写作之路,恒定地走下去,才是我唯一的对静仁先生表达致谢、致敬的方式。

门虚掩着,走进《门虚掩》去吸取静仁先生的文学滋养,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静仁先生六十好几了,仍旧坚守着文学的神圣追梦之旅。五十好几的我,一定会像静仁先生一样,秉烛而歌,为人学,为人性,为着挚爱的一江涌动的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