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伊客的头像

资伊客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7/11
分享

信、生态与心态


(一)关于信

距上次写信给您已近一个月了,您的《君不见,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已读到第十封信。

说到写信,其实也曾经是我的“拿手好戏”,尤其是大学跨出校门之后,与天各一方的同窗好友联系,靠的就是书信。每每写好一封信,到邮政局买好信封,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寄信人各自姓名地址、邮政编码等信息,再把信塞入其中,封好信封口,然后贴上8分钱的邮票,最后把信投入邮筒里。那写信、寄信以及朝朝暮暮期盼着对方回信的心情,而今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可如今这个社会,自从有了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传递信息,谁还会正经八儿的提笔写信呢?但我仍十分依恋书信这种古董,情不自禁地将我的读书心得、人生疑虑与困惑,用这种写信的方式与您沟通,因为这比较地得心应手;而且,写信的内容也可以无拘无束,不用担心各种文禁。

(二)关于政治生态与个人心态

再次来谈我读《君不见,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的一些体会。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将李白的个人心态与当时的政治生态密切联系的产物。个人心态其实是错综复杂变动不居的,但不管它如何错综复杂,总有线牵着,如同风筝一般。贯穿李白个人心态的那根线,就是企图通过倚诗干谒来自己的政治抱负,在盛唐建功立业。正是这根线没有断过,却又不断地打着死结,让李白情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总是波涛汹涌,起伏跌宕。

人总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心态也离不开一个人所依存的社会。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态,往往又给个人心态留下浓墨重彩。盛唐时期的政治生态,有唐明皇李隆基前清后浊的分水岭。李隆基前期,能任人为贤,勤政爱民,社会风清气正,治国有常,故而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李隆基后期,宠幸杨玉环,深陷情网之中,沉迷温柔富贵乡里,把江山社稷视为儿戏,使一群奸侫之人有了出头之日。纵观李隆基此人,若不是当朝天子,乃一至尊情圣。千不该万不该是至尊天子,沦为情圣,从而毁了一世的政治清明。或许是李隆基自以为有了前期的不世之功,可以躺在功劳簿上能一劳永逸;或许是李隆基心无二用,钟了情却忘了形,把盛唐基业撞个天婚。

盛唐文人墨客,接受不了这个政治生态的前清后浊事实,包括李白。可他们能做什么?“书生报国,安有他途?”李白空有一腹诗才,干谒难于蜀道。

个人心态此时与政治生态猛烈对撞。政治生态已渐入腥风血雨,内有奸人当道却无人可遏,外有边关藩镇割据,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乱臣贼子安禄山之流,乘机已对大唐江山虎视眈眈。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生态,李白等诗界文界人士安能有平静的心态?谁不想在此浊流纵横的世道做一根中流砥柱?谁不想拔剑而起诛乱臣贼子?谁不想在势如危卵之中的当儿安于泰山?

天性浪漫的李白,被这政治浊流弄得心烦意乱,除了忧心忡忡除了茫然四顾,便只有醉酒当歌,沉醉春楼。

骨子里的傲气与现实里的阴晦,常使文人墨客愁肠百结。李白不是真神,也免不了黯然神伤,“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语)。压抑的内心情感,得不到适时的释放,深度抑郁症的风险会陡然增大。好在李白有一手自我解压的本事,他的倚诗长啸山林,醉中求醒的童子功,堪称一绝。

李白骨子里是傲气的。屡败屡战的驴脾气,无疑使他的诗充满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霸气。尽管也曾有过沮丧,有过沉醉,但沮丧与沉醉是短暂的,激昂是他一生的主旋律。

唐玄宗后期的昏馈导致整个盛唐开始迅速走向衰落的深渊,李林甫、杨国忠等结党营私、对异己的打击迫害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一批批忠义之士惨遭毒手,整个朝堂已陷入天昏地暗。漂泊不定的李白,心知整个大唐已势同危卵,拔剑四顾有心济世却茫然失措,如无头之苍蝇,四处碰壁。

面临种种困惑与愁苦,没有坏的情绪就不是常态。李白虽被称为谪仙人,也只是被谪凡间的仙人,与常人无异,具有七情六欲,也为世态所困所扰。政治生态异常浑浊,加上自己干谒的希望如肥皂泡一个接一个的破灭,生活居无定所,红颜知己要不相继离世、要么不知所踪,愁与苦似洪水猛兽在内心深处横冲直撞在所难免,李白的心路历程磕磕碰碰,我们也应寄予之深刻同情。

(三)信的功效

吴昕孺老兄,我突然觉得你为什么要用写信这种形式来构建这部历史小说,是因为写信方式比较自由,想到么子就搭么子腔,不受其他文本的限制;而且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由自己做主,可以不受前后情节、语言风格、写作思路等等方面的约束,各封信之间可以各自确立一个主题,相对形成整体,这是其他长篇小说写作方式所无法拥有的独特优势。

各封信之间可以独立成篇,但十二封信之间又有其经络联系,如同连环扣一样环环相扣。从第一封信到第十二封信,时间跨度应该有三十年,空间跨度应该是大半个中国,以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到后期安史之乱为大背景,以李白因家庭背景及自身性格原因无法参考科考,不得不以诗才干谒权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却屡屡碰壁,致仕梦最终破灭为主线,从而构建起小说的大厦。因此,这部小说大厦主体结杨宏伟壮阔,内部装饰雍容华贵、精致和美,很适合热爱李白、热爱唐诗的人群赏读。

正因写信比较随和,而且也显得富有亲切感,所以我才选择用这种方式写《君不见•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的读后感。假如读后感还没有完结,或许第二遍、第三遍读后又要不同的体会,以后还可以写第三封、第四封信,或许也可能写更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