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立靖的头像

李立靖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9/12
分享

半山亭连载

找寻半山亭里的那些身影

(代序)

半山亭,在我心中,无异是一个值得沉思探寻的地方。

亭不大,就坐落在贵州安龙一个叫招堤的金星山上。因在半山,且亭只有一半,我想这就是那个叫张锳的先贤为它取名的来由罢。

半山亭建于清中期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头连着边城,一头连着家国。我常常留连于此,常不自知地被斑驳陆离的砖瓦石柱、楹联石刻带进历史时光中去,和那些鲜活的、让人萌生敬意的人物事件对视、会话。

张锳是清道光年间来到这里的,那时是1842年,他的身份是署理知府,主政一方的朝廷命官。或许他可能会诧异,这个地落荒陬的西南边陲之地,竟也关联着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金戈铁马、刀光剑。1752年,清人将前朝的南明末代皇帝一路追杀,在这里跸居了四年,难得有个喘息的机会,朱家天子将这里更名为安龙府。触动他内心的,还有十八位朝臣为护主而舍身取义的至忠至义之举。

到来之前,他的好友李琼英还和他说起过一件事。这里的布依人忍受不了清廷的压榨,在一个只有20来岁、叫王仙姑的女人的发动下,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义军直逼省城贵阳,朝野上下震动。嘉庆皇帝镇压过后,为安抚,更名为兴义府。

1842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后第二年,张锳到兴义府任代理知府,随同他一同到来的还有子侄家眷一共20余人。他自“大挑”到贵州任知县至知府已10余年,对贵州的穷和黎民百姓的苦深有体会。但当他从踏入兴义府,战争的阴云还未散去,民生凋敝、千疮百孔,这里穷困更甚。江山社稷列强虎视虎视眈眈,地位卑微且处江湖之远明显有心无力,出生于社会底层、经历过人世间的薄凉苦楚,十年寒窗苦读、饱受忠孝传统文化浸淫,此情此景,他耳边时常响起继母苏氏的教诲——“吾能近七十,甚强健,且邀旌与荷褒封诸子俱成立,有孙八人、孙女六人,可慰吾生平之甘苦。尔职至郡守,当思为百姓造福,循分尽职四字即不易,言尔无恋吾,尔其往,他日天假缘得近地,迎养自有日。”职至郡守,当思为百姓造福,成了他尽忠尽孝的执念和功课。

府城远离京城,科考功名似乎更远。皇恩浩荡却过不了盘江河,刀耕火种的农耕占用了山中农户的大量精力和时间,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很大部分人家挑灯夜读的灯油,也是奢望。稍显宽裕的人家子弟,省衣节食供读也要没渡过花江河去到遥远的百里以外的安顺府应试,山高路远,蛇虫出没,多少人在去往科举的路上,却踏上的不归的黄泉,难免让人嘘嘘不已。

修得文武艺,货以帝王家。我想这是张锳的本心,也是他对府城子弟的期冀。对士子的悲悯,他悄悄拿出俸银,每晚安排衙役走街窜巷为苦读之人添加灯油,送上吉祥祝愿,一直坚持到14年后离开府城。府城没有试院,他不断的通过大吏和其它官员向朝廷禀报,朝廷开恩了,但没有银两,他自捐俸银3000两,游说各州县官员、乡坤贤达募捐30000余两,半年里完成了209间楼台宏规肆启。此间,自小相依为命的继母离世,苏氏不是生母胜过亲母,也未来得及前往的他朝向北方重重跪下、泪湿衣衫久久不起。丁忧,也只能在府试院完工之时才得以成行。此后官学、义学等相继建成。为打通南下广东的通道,他拓宽了府城南路,为增加收入,他开设了回龙水银厂。得及则信服、信服则人各、人和则政多遐,政通人和而民生安息,自科举以来,从府城考取功名曲指可数到众多府城子弟连掇高弟……

植桂轩的桂花开了,他的四子张之洞、女婿鹿传霖、侄子甘萍等也金榜题名。第二年春天,府试院的杏花怒放枝头,郡中士子景其浚又入翰林,泼天的欢喜足以告慰泉下的母亲,这不能不说是福报。

百年光阴转瞬即过,盛世修文恰逢其时。在参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我到过张锳、张之洞父子人生轨迹的很多地方,籍贯地、出生地、成就地,不断地串连起百年前的往事。每到一个地方,凝望远去的身影,我总能在恍然的冥冥中,不住地看到他们穿越历史尘烟款款而来,有时浮现古物遗迹中,有时在发黄的纸页里、有时在睡梦中,他们的音容笑貌、悲欢离合,他们的酸甜苦辣、愁肠百结,有时如约而至、有时不请自来。多少次总是这样的场景,夕阳在山、城郭依稀中,是这般的真实生动、鲜活可信,他们衣带轻缓纷至踏来,笑语喧哗杯盘杂陈,他们思君忧国歌咏言志,最终还是半山亭承载了这漫天的故事。

半山亭上烟云变幻,变的也只是时空。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在小城的市井坊间烟火中、在人们口口相传的言谈里,在深深影响着小城的文运和气质。历史现实比纸上的文字更精彩,我试图用手中的拙笔还原一个个远去的故事,还原一对父子的胸襟和情怀,虽然时间可能会很长,但努力的去做,就有可能会成功。但愿不要辜负了那个和这个时代!

李立靖

2024年8月于安龙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