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懿波的头像

刘懿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3/23
分享

中年不是落幕之际

——读梁实秋先生《中年》一文有感

文/刘懿波

近两月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我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宅家就是作贡献”之抗疫精神。至于八小时以外与三五友人喝杯小酒这一小小爱好,也理所当然被按下了暂停键。

蛰居家中独饮,实在索然无味。有心追剧吧,几部自认为稍好一些的新戏,几个通宵后就已追到了尽头。无奈之下只好重拾“旧爱”当“新欢”,到网上去看些文章。而我读书有个习惯,偏好于名家之作。因为自认为欣赏能力有限,对于所读作品难辨优劣,生怕读了差一些的文字,水平跟着下降。

近几年,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聊及一个话题——中年危机。其中有人认为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前路渺茫。对此,我时不以为然。于是想借此蛰居之际,与前人、今人聊一聊这个话题。

百度中一搜,把古圣今贤们有关这方面的文字,一股脑全部找了出来,一一过目。筛选之后,对梁实秋先生在《中年》一文中表述的观点深有同感。

其实,对中年的看法,不能都是“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这般一致的伤感和失望。

我与先生的看法大体相近,要分两种情形来对待。一是尊重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二是从人的精神层面来升华生命。

一个人从出生到幼年、少年、青壮年、中老年、老年,直至命归黄泉,这是一个客观的生命过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如先生所言,一根黄松的柱子,都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是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的一条脊椎?不要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就想用一把熨斗将之一一烫平;一细看鬓角上有几根白发,就想拔毛连茹,拔出来的头发根上还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人不是妖怪和神仙,总是要衰老的,这根本没什么可怕的。

当然,也不能违背规律,非逆天而行。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

同时,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对于人的年龄到底到了生命的哪一个阶段,这个观念也要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中国新闻网《70年中国人均寿命的变迁》中说:人均寿命节节攀升,国人1957年人均寿命57岁,而2018年人均寿命就上升到了77岁。可见,在1957年,一个人50岁的时候,就快到了生命的尽头,可谓垂垂老矣。相反,如今一个人就算到了50岁,他后面还有近30年生命历程。对人的一生来说才走过64%,按这个比例来说,相当于1957年时的36.5岁,我们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年青的数字。在现实中,对于一个50岁上下的人来说,无论男女,大多数人也确实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根本没有丝毫暮气沉沉之态。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

先生以登山这个形象的比喻,对中年时段从精神层面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他说,人到中年时,一路上经过了碰得鼻青脸肿、充当扑灯飞蛾的惊险,其间跨过了多少绊脚石、绕过了多少陷阱才能走到现在,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这些文字实际上就是说,人到中年正是经验丰富,目光高远之时。如果就此不前,自暴自弃,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人才,每一个人到中年时候都是事业的鼎盛时期。他用了一句风趣幽默的话来区分:我想这与健康有关。

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这话里有话,一个本来就不学无术、腹中空空的人,就当然谈不上什么事业上的后劲了。

然而,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也就是说,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青年时候还只是璞石,只有到了中年时候,里面的玉才刚被凿出来。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

读完梁实秋先生的《中年》一文,静心想一想,为什么各个时代都会有“中年之殇”这种感叹呢?

如果作为一个农民,中年正值壮年,抛秧撒谷,把犁割禾,时时刻刻都忙得不亦乐乎,到死的那天才算是退休了,哪有闲心来空虚、困惑和伤感呢?

中年的困惑主要都来自于职场,并且,大多是处于职场失意之时有感而发。

不知何时起,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在招录和晋升时均有年龄上的硬性规定。想上时上不去,想下时又未到退休年龄。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两头挨板子,吊打。这大概就是中年危机产生的根本原由吧。

自古,用人之道就是唯德才论英雄,而不是以年龄作准绳。甘罗十二为相,太公七十辅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这次抗疫斗争来说,钟南山、李兰娟等老一辈学者院士,因年龄问题而排除在战场之外了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制定用人标准时,年龄不应该成为硬性条件。

再说,现行的用人年龄标准,多是以50年代中后期的人均寿命为依据。世易时移 变法宜矣。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中年不应该是事业落幕之际,而应该是好戏开台之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