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懿波的头像

刘懿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23
分享

中秋话月饼

刘懿波 

中国传统佳节,大多与农事关联,中秋便是祭月的日子。

《礼记》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见,春秋时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以感谢天地润育、庆祝五谷丰登。

古之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曰仲秋,又值月中,亦名中秋。而中秋作为节日应是始于隋唐,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方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时拜月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时光流转,岁月轮回。中秋佳节传承数千年,已成为中华大地各民族和全世界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各地庆祝方式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中秋美食首推月饼。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太多的说法。

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应是来自苏东坡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

而民间的传说却要远早于此。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流传最广泛的便是来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月饼是后羿用来供奉嫦娥的供品。且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说月饼的名字还与这位爱吃荔枝的狐臭味美人有关,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等舶来品而叫胡饼。杨贵妃中秋吃胡饼看到月儿又亮又圆,心血来潮把胡饼叫做月饼,于是月饼的冠名权归了杨贵妃。

还有一种说法也源自唐朝,相传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宰相裴寂以圆月为构思,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出现的口粮问题。

当然,还有李渊“应将胡饼邀蟾蜍”和朱元璋“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等传说,太多太多,不一一枚举。

史上,有文字确切记载者,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却到了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倾醉于皎洁的月光之下,那些关于月饼的记忆宛如头顶这轮高悬的皓月,缓缓而来,又圆又大,清澈而香甜。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不仅都城,乡下农村亦是如此。中秋节是肯定要送月饼的,去至亲的重要的长辈家走节,还要砍上一刀精搭肥的腰花肉。

第一次见到月饼,是和母亲一起去离家约两里多地的杨家铺子买礼物到外婆家走节。

南货的柜台比我的个头还要高一点点,我看营业员拿月饼只能仰望。于是干脆双手搭住柜台边,踮起脚尖尽力把眼睛高过台面。这姿势吃亏得很,一会便气喘吁吁。

一般人家送月饼一次两个,打成“8”字形的“封子”;稍微富有的人家则会送四个,就可以打成中规中矩的正方形的“封子”,自然要客气了许多。

母亲要了两个月饼,营业员拿出一张褐色的裁成方形的包装纸摆在台面上,两个月饼放于对角线上,四角对折,左手压着不松,右手从台下抽出一根席草,先在两个月饼中间一绕,然后翻过来十字交叉九十度扭转,再翻回去于中心两头扭紧,扎于交叉处之下。

“8”字形的“封子”这才算是打成了。说起来都要半天,做起来还真是个技术活。就算是统一招工进来的国家工,如果不拜师是学不到手的。

当然,其它“封子”的打法也不尽相同,如红糖“封子”就要打成锥形。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买好月饼之后,又去旁边的肉食站砍了一刀腰花肉,送礼要成双,这就算妥了。

到外婆家后,腰花肉当然中午待客而食。月饼照例打发给外孙作为回礼,还稍上一大包咸鱼。因为外婆家住渔场,又知道我爱吃这口,平时自己舍不得吃,一条条攒起来,逢节就打发给我们,或者送到家里。

外婆常跟我说,人不吃盐没力气,菜要吃咸一点。外婆自己吃菜也很咸,活了96岁,一辈子没上过医院。

我也一直都保持着这吃咸菜的习惯,如今年至半百,一无三高,也无其他杂病。这恐怕是个说不清的理。

回家的路上啥也没想,满脑子都是那“8”字里的月饼。好不容易挨到晚上,母亲才从米缸里拿出月饼封子,月饼上的油已经浸透了包装纸。

母亲拿起其中一个,用菜刀十字切开,将月饼分给四姊妹(兄弟姐妹统称)。看着我们用两指细细的掰着,吃得津津有味样子,脸上布满了笑容。自己拈着掉在包装纸上的月饼屑子:嗯,这个比月饼好吃多了!

另外那个月饼则是要送去给住在六叔家的奶奶,这是铁打的规矩。

时光于沙漏中无声而逝,一晃已事隔多年,而那些美丽的往事却无法忘怀,如同定格在月宫中的那株桂花树,砍一斧子便长一斧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月光如银似雪般更加皎洁,月饼的样式也丰富了许多,只是无论怎样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看似涛声依旧,却少了缕缕亲情,失了丝丝孝道,淡泊了些许内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