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懿波的头像

刘懿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8
分享

南洲桂园古樟香

南洲设县建制方120多年,而古樟的历史却已有800余年。乍一听这事,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我对此树虽闻名已久,但一直无缘得见。此次,决计趁推行林长制之机前往探个究竟。

古樟长于南县城郊南面的桂花园内,地域行政区划隶属县治南洲镇。从住所驱车前往,几分钟即可到达。

自小就知道二十四个“秋老虎”的厉害,于是早早起床动身。车停于涂家台南路终端,桂花园小学前面。说是“园”,其实并没有园子,其名称只是一个地域范畴。右侧一条两米多宽的碎石铺就的小路通向古樟所在地,路长大约20余米。

拐入碎石路,抬头就可看到一株苍翠欲滴、绿阴如盖的参天大树于一个圆形的土台之上,周围有绿漆铁栅栏相护。古樟一树双柯,南北伸展。立时让你想起南宋阆风先生舒岳祥的诗: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然而,河边古樟树,亦各有枯荣。虽然同株,却是南枝枯萎北枝挺拔。关于南枝枯败的原因却说法不一。一说是因雷电所致,另有说法乃因白蚁啃食而亡。正所谓:“豫章楠梓有何辜,受斤斧,伤残无数。”顿时徒增伤感。

然而,南枝之殇却并未影响北枝生长,或是养分更加集中的缘故吧,北枝生长更加茂盛。于主干离地约两米处又分成“Y”字形东西两枝,兀自开枝散叶,虬劲葱茏,向空中展开。

走近古樟,早起的秋阳从树冠叶缝中撒落,如碎银一般铺于台土之上。含露的绿叶在阳光下迎风一摆,娑娑作响,瞬时光芒四射,十分耀眼。微风刚刚一过,细细水珠骤然飘到脸上,撒落秋衫。凉爽惬意,沁人心脾。仿佛时光流转,又到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

早年在湖南林专念书时就知道樟树叶可以解酒驱蚊蝇,如果此时在绿荫下摆上一张四方小桌,弄三五碟农家小菜,嗅着浓郁芬芳的樟香,迎风而饮,应该不会醉倒在秋风里吧。

主干之上挂有一块镀铜金属牌,上书“桂花园古樟简介”:香樟,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树高19米,胸围6米,冠幅36米,树龄约860年。

一般而言,任何一座古建筑、一株名树古木、亦或一处破败散乱的遗迹,它之所以能存留至今,其中定然装载着一个只属于它自己的独特故事。桂园古樟也正是如此。

相传,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浙江山阴人涂淑和,进士出身。时受命任江陵知县,后调任华容知县。解甲归田时,因金兵南进而归途受阻,便乘船绕游宋田山。见此处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遂卜居于斯。之后耕读传家,繁衍不息。现南县三大姓氏之涂氏一门即由此而来。

涂公酷爱桂花,于是在门前栽植许多丹桂,营筑成园,世称桂花园,又名桂园。而桂树几度枯死,终绝迹。至清雍乾年间,园内忽发樟树数株,其中一株留存至今,另几株渐次枯亡。然而古樟常喷桂香,香飘数里。人言,此香乃发于桂而寄于樟。

2002年,南县县政府召开桂花园古樟保护现场会,将此处定名桂园遗址,将古樟作为县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古樟南面,建有涂公墓.墓北,立有两米多高的大理石碑,碑之上书墓志铭,大体描述涂氏一脉的来由。墓南,有单檐水泥牌坊,上置葫芦宝瓶。两边石柱书有对联:丹桂淑雅高风万古;清风和顺亮节千秋。此联虽欠工整,但把涂公之名“淑和”二字镶嵌于上下联第三字,倒也确实颇费了一番心思。

古樟西面,立有四块并排埋放的石碑,年代不一,文字内容却大都是讲述桂园来历。

古樟北面,有新置标牌。上面的文字阐述了桂园遗址发现的时间、园区面积等内容。同时记载了1921年毛泽东和易礼容、陈书农来南县考察国民教育时,和段德昌一起游览南洲名胜古迹赤松亭和桂花园的经过。

自南宋至今,洞庭湖水虽几度变化,但宋田山却从未被完全淹没,古樟苍翠依然。到晚清时,荆江四口之藕池河溃口,滚滚江流携大量泥沙涌入洞庭,于河之南冲积成一块条形陆地,南洲始成。其设县建制时已是1895年,故古樟历史远久于南洲。

如今,古樟依旧独木不成林,算不得一处迷人的景致,但她屹立桂园已近千年,见证了古老宋田山的沉浮起落,见证了湖乡南洲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昌盛。她的存在,早就超出了其作为一处风景的外延与内涵。

古樟的一枝一叶,一根一须,一花一果,与南洲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早已休戚与共,血脉相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