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同儒的头像

马同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9
分享

《国香》一阕咏画风

☐马同儒

《国香》此调周密词名《国香慢》,自注夷则商。《左传·宣公三年》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故调名本此。此调为宋教坊曲。北宋后期诗坛曾有关国香的倡和。北宋建中靖国元年,黄庭坚有咏水仙花诗云:“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此调以元张炎《国香·赋兰》为正体,九十九字。上阕十句五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此词调势平缓纡徐,韵位适度,音韵柔和。此后诸家在填此调中,多以写景、咏物,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于是遵循其音韵和律例,将路海艇先生之“农家小院”“北京胡同”为题材画作亦作如此表达,表明自然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对自然所持的态度与人类文明相伴而行。

《国香》一阕云:

风向村头。举炊烟雾起,阔野云游。草亭下临鸡鹜,柳畔行舟。老屋篱笆藤蔓,倚天梯、檐下金秋。含珍挽香坠,碾子听声,童叟优悠。

四围成小院,望红墙碧瓦,疑是新楼。指归何处、旗醒煮酒相留。似与桃花面逢,醉三分、别了新愁。花开自有意,描写还谁,铁画银钩。①

此调是早些年为路海艇先生在北京故宫举办以“农家小院”“北京胡同”为题材画展时应邀所填的词作,亦算是对其画风的理解和诠释。他的画作,不管是心于灵,还是手于巧;不管是工于画,还是熟于理,均属于“向生活中汲取营养,于造化中师从自然”的产物。他是一位集山水、花鸟于一身的实力派画家,并致力于拓宽视野,勇于创新,在百转千回的思索追寻中,在绘画的广阔田野里聚焦于“农家小院”“北京胡同”而定格,每每而勤奋地耕耘着,并获得了丰收的快乐与人民大众分享。

向往美的人文。少小斗虫向穴处,合伙接管浪花流;飞蛾南山饮露水,回来又落吃青草。少小朝夕仰望“风向村头。举炊烟雾起,阔野云游”,这是对赋予人工造就的自然景观——“农家小院”的熟悉;十八初到军营里,拉营队伍穿巷中。栋栋红墙四合院,节假记忆身影从。当穿越里巷,旧时室迩人远;当“指归何处”,犹如流连故里;当穿越熙攘,又有心寄当下。以此带来创作的启迪,直面对景写生,以求获得真实鲜活的感受,使画笔下的色调明亮起来的主张赋予实践。于是“写载其状,托其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后汉]王延寿《文考赋画》)这是对先贤们几度创作的地域人文资源——“北京胡同”的熟悉。缘于熟悉的生活,缘于师从自然,其画终于几经“蜕变”而“破茧成蝶”。基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生活,并引以为快乐这样一种精神需求,通过二度创作,将绘画艺术元素激活,释放出本能的情愫,使一个界面尽现新的风貌,无疑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追溯美的轨迹。美的轨迹产生于熟悉,从原本不是陌生的经由一定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的默契和传承,从而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念。由此遵循事物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这样一个原则,犹可从记忆的图像符号表明,诚如马家窑陶器形形色色的纹饰,如马厂的彩陶上的“蛙神”,显示它具有超自然的驾驭水的能力,承载着先民们战胜水患的寄托。同样,“农家小院”“北京胡同”也是由“袅袅的炊烟”及“斑驳的墙壁”为举象,显现为最简单的方格格局,加以略有点缀,却又能反映出平静无尽想象空间,诚如“四围成小院,望红墙碧瓦,疑是新楼”反转成新的色彩,以种种图像符号形成的语言,在讲究调和、对比、变化和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情形下,间接地反映出物象中赋予一种视觉变化并形成观念,继而从审美需要出发,从提升创造自然美的能力向主体审美能力发展。

传感美的物语。物质世界处处存在着美,不光是感性的直觉,更多是理性的专属感情和谐的统一,即从自然纯净中交流,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而备受无限温暖和幸福。假如对“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晋]陸机《士衡论画》)这句醒言来比喻投入产出比高的话,那么,“含珍挽香坠,碾子听声,童叟优悠”,“似与桃花面逢,醉三分、别了新愁”,通过远近原理、重叠关系和大小关系等手法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形成一种新的视觉产生新的透视,使之精神层面的需求得满足,并催使思想得以升华。就像一个本来性格急躁的人,看到一幅绘画,并且理解了它,眼睛越来越有神,说话越来越平和,举手投足越来越有风度一样。画家一直试图诸如勾勒屋舍的方法,即采用水墨渲染,由近及远,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段,为情感表达服务,而用线条、色彩来显示碾子晒米,小鸡逐戏,撑杆凉衣等语言形式美,展现了由意境上升到艺术形象的过程。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从含蓄中唤起欣赏者“不脱蓑衣卧月明”的想象,启发人们见“物”又见人,从诗的境界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

体察美的细节。感受事物,用消除周围的干扰,即用敞亮的心态感受体察美的细节。“画画之妙,在于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之。”([宋]沈括《梦溪笔谈论画》)画家的眼里,放大点说是责任,是把司空见惯的物体或表象,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满足人们的一般审美要求。在农家,无论是隆冬季节的树挂,还是秋天的雾松,以及“老屋篱笆藤蔓,倚天梯、檐下金秋”;在京城,无论是胡同树下挑杆高挂鸟笼,还是巷道雪地弯曲的自行车痕迹。两者所采取的方法,都在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树挂的颜色、声音和线条,胡同有比例、对称和节奏。虽然所反映的空间和时间不同,但都在揭示生活中具体形象的美,从而使得艺术手法与艺术语言相得益彰。

追求美的生活。如果说爱屋及乌是心理上的一种情感的体现,那么“农家小院”“北京胡同”便是认识与再现的统一,是在潜意识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实中为了满足对美的渴望,有时不得不寻找填补缺憾的途径,而赐予的机会恰恰是神奇的自然力量。“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宋]晁说之《论形意》)于是农家树林中的飞鸟,溪边流水的声音,门户红红的对联,以及胡同窗口映对的红墙碧瓦,柳荫下的对羿,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其在造型、动作、声响、色彩方面,忠实于描绘的对象富于时空感,让欣赏者感受到了视觉的温暖和欢快的惬意。通过借景抒情,把画幅中充满着宁静、和谐关系交待和处理,反映出生活中充满着美。画家通过再现生活,创造艺术性格,换句话说,画家填补上了缺憾,找到了美,找到了美的生活!

定格美的瞬间。画,莫大于情感上对人的影响,就像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上的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声,莫深乎义”一样,而画家的“农家小院”“北京胡同”就是试图从“知”“意”“情”中挖掘美好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画而为了画。只有这样,在林林总总的画坛上将为“农家小院”“北京胡同”而开宗立派为期不远了。

“画开悄无声,书成皆有情”,承蒙路海艇先生创作出了具有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画作,给人们带来美的回忆与快乐。不管从乡村走向城市,还是从军营走向警营,始终努力实践和保持着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德不在鼎”而赋予下的哲理与生活相一致。

简介:

路海艇,先后就读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公安文联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

①马同儒著:《三上词话·词谱》卷中,中国书店,2016年,第346页。

说明:此文创作于2013年6月3日;文中词作《国香》一阕,系原声填词、中古四声、押《词林正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