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7
分享

叶绿不忘根

在生命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曾指引过我、助力过我、推荐过我,他对于我来说,情深恩存义重,值得我永远铭记。

毫不讳言,潘树武先生就是给我的文学带来光明的人,他好比是我处于文学十字路口的一盏明灯,照亮前程无限。

怎能忘,当年我向四面八方投出了许多文学稿件,可稿稿如泥牛入海,一去无音信。就在我心灰意冷,对那些报刊,甚至文学不抱任何希望时,《乌兰察布日报》“大青山”副刊竟堂而皇之地刊登出了我的处女作《思念》,责任编辑赫然写着潘树武,看着自己的文稿变成了铅字文章,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喜悦。读着散发出油墨香的文字,我陶醉在其中不能自拔……哦,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这说明我曾经在反反复复中追寻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真的,我应该感谢潘树武先生!不是他,我也许早放弃文学另谋出路了。先生对我的指引,正值我眼前幽暗、迷茫之时,我循着先生投过来的这束光亮,辩清了方向,得以继续前进。我把先生的这片情记在心上,温暖如春春常在。

真正意义上,潘树武先生也是我走在文学路上的助力人,他就像是载我一路飞驰的车,带动作用大矣。

承接以往,我不断给潘树武先生寄去一首首一篇篇诗文,经先生编辑,频频见诸报端。那时的“大青山”副刊,每周刊出一期,隔三差五便可见到我的诗文在上面发表。我知道,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全仰仗潘树武先生的悉心栽培。圈内人士周知,潘树武先生是一个公正、严谨的文学编辑家。他的采稿标准是不论名家不论新秀,他都一视同仁,对其作品唯以质量高低而取舍;他的编辑原则是既尊重作者的原文,又有自己的“创造”。凡由他编辑过的文稿,精、深、准,看似修改了,却又不着痕迹,由此无人不感佩他的编辑水平之高。而我呢,就是在先生如此这般的培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呵,先生如雨,润我无声!

真的,我应该感谢潘树武先生!不是他,我不可能那么快练好文学基本功,掌握到文学写作要领的。先生助力于我,正逢我吃劲、流汗之时,我凭借先生给予的动力,坚持走,一直走,拄着思绪走,看太阳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我把先生的这份恩藏在心底,芬芳如夏夏满园。

有心栽花,潘树武先生还是由文学推荐我的人,他宛若无形的创业平台,间接地促成了我的新闻事业。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们当地一位记者站负责同志去乌兰察布日报社办事,巧遇潘树武先生,座谈中先生拿出我刚投去的文学稿件让那位负责同志观看,并就我爱好写作等情况向她云云一番。没想到,其时那位负责同志的记者站正缺人手,她回来后便按文稿上的地址找到了我,邀我去记者站帮忙。记得,上班后不久她就给我布置了几项任务,其一是采访一位老人数年义务打扫公厕的事迹;其二是采访糖厂七一文艺活动情况;其三是采访站前广场拆迁始末。诚然,这几项任务说重不重,说轻不轻。显然,她是在考验我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尽管我初入新闻门道,尽管我有点茫然、胆怯,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单枪匹马地上阵了。好在三阵下来,阵阵打得漂亮。我分别写出并在《乌兰察布日报》刊发了《红卫路有位活雷锋》、《甜园盛开文明花》、《洒向“交易”是汗水》三篇通讯报道,很快赢得了那位负责同志的信任,直到后来顺利调入记者站工作。

说来说去,真的,我应该感谢潘树武先生!不是他,我哪有能力去完成采访任务,哪能从事上新闻宣传工作。先生对我的推荐,正是我对旧工作不满意,急需找到新工作之时,我受益先生走上了新的岗位,可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我把先生的这种义留存心间,丰盈如秋秋无限。

其实,无论是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还是新闻成就了我的人生,归根结底,如果没有潘树武先生如树根般的提供营养,哪有我今天这片绿叶?如果没有潘树武先生似天空一样的广阔放飞,哪有我今天这只小鸟?

“淡漠名缰利锁,冷眼风刀霜剑。”实质上,潘树武先生二十年主持“大青山”副刊,以平常心投入编撰,甘为人梯,默默奉献,为繁荣乌兰察布文学事业,培育文学新人竭尽全力,传帮带出一大批文学人才,助推他们迈上了更高的台阶步入了更好的环境,令他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到底,生活是张网,离开了他人的支撑,谁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