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7
分享

相见有期还无期

常耀宗

喜爱陈珍老师的诗文,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1年春,我先是在《乌兰察布日报》“大青山”副刊看到他的诗歌《房子》,之后见他散文诗、散文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我莫大的阅读兴趣。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剪贴他的诗文。闲暇时打开欣赏,感觉进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过去、现在都在方寸之间激荡起层层柔柔的涟漪,任何内容的东西都在我的眼底闪出了耀点,仿佛在惊异的幻景中看见了未来,我十分惬意,为我“遇见”这样一位好文友。

感动而阅读,阅读而感动,就在这来来回回中,我心中不禁生出许多遐想:陈珍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就能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文章呢?……

此后经年,从圈内获知,陈珍系四子王旗乡村教师。我释然。我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名义上,他离我挺远。心里头,他离我很近。因为,他就在他的文中。我读文就是读他,他与我心贴着心。

     二

不知不觉走进他《农民的劳动节》一文,给我的身体力行感、感情炽烈感十分强烈,令我对他充满了无限敬意。他为农民、劳动节直陈其言:“时逢五一……农民,首先想到的是农时!”简单明了,平凡伟大。他为土地自述:“不,我不甘心荒芜!”真应了那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农谚,地是人之母,地是人之命,地与人血肉相连,互相都耽误不起。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对农民兄弟的深挚热爱,对土地的骨肉之情,何来他如此真切、深沉的话语?显而易见,他是以自己一腔热血文字去温暖、感染我们,促使我们去爱农民、爱劳动、爱土地!这应该就是陈珍撰写此文的目的吧。

听从他《革命儿女》一文的召唤,就像深入到当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巾帼英雄群体中,会助长为国为民尽忠职守的凛然正气,引人吟味,使我们亲历无限的提升力量。

陈珍为文,多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他思想脉络清晰,行文老成醇厚,语言简练睿智,绝不烦絮,似乎有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我。有时我不由得掩文长思:什么时候能见见这位我仰慕的亦师亦友呢?亲耳听他讲述一篇篇文章的创作心得会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吧?

记得,2006年12月,乌兰察布市作协召开第一次代表会,就餐前我与几个旗县市区的文学代表围坐一桌,闲聊中有人言四子王旗的陈珍老师要来,我听了心里暗自高兴,甚至想象见到陈老师时的惊喜场面会是个什么样子?……然则没多久,听闫曼丽姐说,陈老师发来短信,称四子王旗风雪大,他恐怕一时半会儿过不来……听罢此言,我心凉了半截。至于陈老师最后到没到场,我由于忙着开会不得而知,反正那次是无缘得见君颜,惋惜啊!

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这样,当彼此不认识,擦肩而过也未可知。当彼此认识,纵是茫茫人群中你一眼也能认出对方。当彼此不认识想认识,错过了一次机缘,下次再见却不知是何年何月,紧握君手更不知是哪朝哪夕……

     三

在我的记忆里,自从2008年在《乌兰察布日报》上读到陈珍的《友情,使我富有》一文后,便很少在这张报纸上看到他的文字了。原因正如他在该文说的,他退休了,即将踏上外出行程。

好在,陈珍老师人外出了,文回来了。我从《敕勒川》《虎山风》《黄旗海》《丰镇文艺》等当地一些文学杂志上不时还能读到他的文章,甚喜。每一次看他把自己作为文体的个体来抒发见解时,我心中依旧是彩霞一片,世界由此也焕发出生命的气息。

又一个夜,读《阅识曹霑》《词人李清照咏叹》,我被陈珍拉回到久远的过去,才子、才女一生命运坎坎坷坷,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然而,纵然如此,他(她)们并没有因此萎靡不振,相反,他(她)们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小说、诗词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其精神财富永泽后人吾辈。

由此及彼,我联想到:身处浮躁的当下,陈珍能让心空出来静下来阅读古代文人雅士,难怪他有深厚的古文化修养,难怪他能写出那么多厚实、丰盈的文章来。他四大名著、初刻、二刻、《金瓶梅》古诗、词、散曲,读得杂乱,随性随情,我由他文章的感动,想象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读书境界,心中不由发热而又感到汗颜。无疑,在读书与写作上陈珍老师就是我的楷模,我理应向他学习。

追寻陈珍的足迹,我又有幸拜读了他的《饭馆打工月记》、《张老板子打工二三事》、《打工广记》、《打工杂记》系列打工散文,让我见识到了社会最底层一族的生产生活场景,不由为农民工所处的环境叫苦,不由为农民工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揪心。这些文章篇篇有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可以看出陈珍读懂、读透了农民工生活,其价值不菲。

针对深入生活与阅读生活的能力问题,评论家雷达说:“事实证明,作家能力的高低,能写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作家对时代生活读懂读透到什么程度,继而看你深入到什么程度。落实到创作上,就是审美的力量,‘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也就是,“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循着陈珍系列打工散文,我希望有关方面尽快出台政策,还农民工应有的公道!我想农民工朋友的明天会好起来的!

这就是陈珍,他既是历史的发光体,又是现实的一束强光,光芒穿越时空穿越人心而来,深情有内蕴之美,文字有外扬之华,乃能自树高格,震烁古今。

伴随这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我们的生活中有了微信,我与陈珍不期而遇在“黄旗海文艺”“作家之友”“察右前旗文苑”“集宁区作家协会”乃至后来的“笔架山”等文学群里,共同拥有一片可爱的天地,谈生活,话文学,好不畅快。

在与陈珍老师的“交往”中,有几个细节给我印象深刻。

某晚,我俩微信聊天,他问:“在干啥呢?”我答:“正在写了。”速即他缄口不言了。当下,我思量起来:陈老师善解人意,不愧是教师出身!从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尊重的角度来讲,他这叫有职业道德或文德;从分场合,不随意打扰人的角度而言,他这叫有品德。有规矩成方圆,这种人可深交。

还有一次,我请他往微信上发诗歌,以便欣赏。他发了其中一首。我说您继续发,我拜读。他说先发一首吧,手机上看费眼,他正在电脑打印了……哦,直到此时我才记起,前些时我和他说过,希望我们见面时能看到他更多的诗歌……仅凭这一点,就可肯定他是个有心人,讲诚信;再往细说他是个有爱心的人,体恤别人。诚者得人心,爱人者被人爱,这种人可久交。

大多时候,我们以文相交,灵魂与灵魂对话。

譬如他的短篇小说《阴婚》,讲述了出生在同一个村的山桃与树根情投意合却没能缔结成良缘的悲惨故事。小说以“我”忙着回村参加这对苦命鸳鸯的阴婚庆典开始,又以全村人将他们二人合葬在一起结尾,中间详细介绍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山桃父亲好赌,还不上债,他便逼迫女儿嫁给债主“四光头”以抵债,山桃不愿意,于是和树根私奔外出打工,未久被追回,无奈中,山桃假意答应“四光头”的要求,并让其将她父亲的借款凭据销毁,而她则一死了之。随后,树根在工地上也不幸中了煤气毒死去。“四光头”被法办,山桃父亲良心发现,服药而亡。

小说前后呼应,结构合理,主题突出,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梁祝”版悲剧。它的新颖、独特、精彩之处就是阴婚这一情节的巧妙安排,自始至终给人以凌厉、悲伤、沉郁、苍凉的意象,让我们过目不忘,吸取血与泪的教训,引起对丑恶的憎恨、厌恶,唤起对“美好的爱情便是双方坚守如一,始终不渝”“婚姻自由,他人无权横加干涉”的渴望与追求,如此,作家的审丑具备了审美价值,焕发出新的生机。

没有无缘无故的创作,更何况,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窃以为,《阴婚》是对阴暗、落后、愚昧思想与行为下的悲壮牺牲的祭奠,也是对现代文明中人的道德沦丧和人性丑恶的回放,还是对世界一隅残存封建礼教的曝光,更是对阳光与正义之剑时刻在悬的警示,体现出作家的良知和铁肩担道义的强烈责任心,给一个人该秉持什么而活、当下文学究竟如何创作才有意义以无限思量。

读他《银玲》《“玉百灵”》《幽居山村》《2018,一封青春方程式的信》等散文,无论是叙述乡间歌人、地方名角,还是抒写山村事物、教师愿景,娓娓道来中既有古文章法,也有现代技巧;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曲折生动,妙趣横生,笔下有火也有水,篇篇美文充溢真情、热情、柔情、豪情,读后不是使我们消沉下去,而是要振作起来,正如作家王蓬所说的:文学最本质的作用是滋润心灵,向往美丽。

除了散文、散文诗、小说,还有诗歌《“包黑头”》《鸦群》《岁月》等等,恕不一一赘述。无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陈珍的写作风格多样,路子很是宽泛。天地万物,在他笔下都是有灵的,美与善的因子会随着这些文字,像阳光雨露般潜入我们的血脉。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与陈珍老师的神交使我受益匪浅。正如他所说的:“友情,使我富有。”是啊,友情有魂,有一种隔世的穿越感,会令我唏嘘感叹;友情有味,弥漫在街道空气中,细致入微,有舌尖与家的温馨;友情有根,令我有乡人思绪,游子怀乡之感,如似玉兰沁人心,无不如痴如梦……

陈老师,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我相信:只要我们彼此真心拥有,相逢终会有期!说不定相逢就在这个冬季,而我已备好了诗歌与酒,一直站在冰雪的深处等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