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4
分享

父亲往事连载

常耀宗

  教书育人

1967年,父亲被分配到察右前旗新风学区任教。学校设小学、初中、高中10个班,有学生312人,教职工22人。父亲担任初一、二语文教师,兼任初一班主任,每周上10节课。教学中父亲把对学生的爱化作了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用心去传授知识,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其中较出色的一位便是他们班的陈凤祥,其人现在是博士、科研发明家。

1971年,父亲被调到土贵学区纳令沟学校任初中语文教师。该校的教学方针是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在德育上,以班为主,聘请兼职教师上政治课,忆苦思甜,激发学生努力上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智育上,设低、中、高三个教研组、六个教学小组。以教学组为主,坚持集体备课、分科辅导的原则,定期观摩教学巡回检查,奖优罚劣。在体育上,以班为单位,每周授课两节,每半学期邀请驻军对初中生进行15天的军训,以此增强学生体质,活跃教学氛围。

1973年,父亲参加了在职成人自考,结果被内蒙古师范学院汉语系录取,可考虑到毕业后有可能分配到其他盟市工作而照顾不到我祖父母,考虑到家庭重担无人挑,父亲毅然决然放弃了深造机会。旧事重提,我只想说,父亲通过自学提升学识水平,无疑使他更接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

也许父亲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块有用之砖,哪里用来哪里搬。1974年夏,他又被调到呼和乌素公社种地槽独立中学任教并担任中学负责人。在此地父亲付出了极大辛劳,他几周才回一次家。周日他还指导学生排练文艺节目,加强体育锻炼,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充满乐趣。在全学区中小学文艺汇演中,他们学校曾连续四年夺冠。在学区中学体育6000米接力赛长跑中,父亲踊跃参加,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学业上,该校七年考入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258人,其中经父亲之手培养出的大中专生有58人。当年的种地槽学校在全旗167个生产大队中升学率可谓首屈一指,名声远扬。因为教学工作成绩突出,1976年父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生,有一段教师经历既是育人也是修养自身。这项资本的注入,为父亲以后的人生路夯实了基础。

由教从政

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父亲的工作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1978年秋,他被调往大土城公社任党委秘书兼团委书记。既来之则安之。平时,父亲除和党委书记下村督查工作外,他一边虚心向群众学习农业知识,一边认真学懂弄通党章党规、共青团章、少先队章,然后深入村党团支部,向党员、少先队员当面请教疑难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年后他历练得成了行家里手,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赢得了群众的认可、领导的肯定。

1983年,全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向纵深推进。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改革为一家一户单一经营。起初,农牧民对这一政策认识不足,怨声载道。这时,父亲又被调到呼和乌素公社任党委宣传委员。召之即来来之即战,他积极协助各村党支部召开农牧民大会,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组织群众展开热烈讨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实施。通过实践证明,土地承包到户既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双赢”目的。

1987至1988年,旗委发出“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号召,组织部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精明强干的干部到行政村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父亲因此而被选调到老圈沟行政村担任村主任,任期三年。到任后,面对村庄贫穷落后的现状,父亲与村党支部一班人干了五件实事。其一带领村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三年修通了四条全长25公里的沙石路,1990年由旗交通局全部将其铺成了油路。其二利用上级拨付的经费和村民自筹的资金,在距离村3公里的山顶修建起一座插转台,解决了全村多年看电视难的问题。其三干群一心在黄坡村、老圈沟村、古营村挖井三眼,开辟种植了三畦菜园,既保障了人畜饮水安全,又解决了夏秋两季村民吃菜难的问题。其四每年春季组织村民开展义务植树绿化祖国活动,在各村山坡上造林围建草圐圙,持续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在几个自然村种植草玉米,确保牲畜有充足的饲草料。其五借助旗良种羊、牛、驴扶贫协作项目,鼓励引导大户率先发展畜牧业,以此辐射带动全村振兴,助力群众脱贫致富。鉴于上述工作完成的出色,1988至1989年,父亲连续两年被旗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该行政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人常说:“变是最有魅力的”,可频繁的工作调动对父亲而言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为此付出了全部精力。由于父亲以前搞过文艺工作,1989年底,他又被调任旗乌兰牧骑团长兼指导员。当时的所谓乌兰牧骑,演员流失,关门闭守,名存实亡,无人敢挑此重担。也就是父亲听党指挥,“壮心上下勇求索”。他首先亲自拟定《关于恢复察右前旗乌兰牧骑的方案》,经批准,将招聘来的新演员与原有人员重组成乌兰牧骑,全年办公经费几万元,其余不足部分自负盈亏。就是这个自负盈亏,使得父亲他们在完成年度演出任务后,每年不得不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自谋出路。他们近到周边旗县,远赴山西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外演,不同于在本地演出,节目要想拿出手必须千锤百炼,不然没人买你的票。即使排练好了节目,每逢外演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则半公半私体制导致演员抱怨情绪很大,二则好出门不如赖在家。鉴于此,有的演员在即将登台演唱时突然告病,真假不清,反正是摆出唯我独尊的架势为难你。在耐心做通演员的思想工作保证演出完成后,又或者,在遭遇了一次冷场后,父亲立即做了长远规划,即对每场戏的主演皆做了可接替的备角,因而避免了类似情况再发生。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外演,还有演员管理等等让人操心的事。每一次外演就像是上战场打仗,从出发一开始,父亲的心便跟着悬空了。只有等到打完胜仗凯旋归来时他悬着的心才轻松放下来。总之,带领人外演不仅费力,而且心太累。

之后,乌兰牧骑与晋剧团合并,改称察右前旗青年艺术团。该团遵循“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排练出二人台、歌剧、晋剧、豫剧、戏剧、舞蹈等形式多样的节目,深入到全旗各生产大队巡回演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其中有些偏远地区的孤寡老人,当他(她)们观看完艺术团的节目,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致要求与演员们握手、拥抱,致以诚挚的谢意。那场面拉近了党与人民的距离,印证了人民与党永远是一家亲啊!

到人民中间去,向人民学习,然后回馈人民。青年艺术团在下乡巡回演出中发现,西山的兔、东山的鸡、当滩的甜菜带养殖以及坡梁山区大念草木经等事业兴旺发达,加上工费医疗三挂钩住院不发愁、旗直单位人员下基层蹲点扶贫的现实,他们联想到历史悠久的黄旗海畔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书写出当地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据此,他们请专人编写剧本、担任导演,排练出《春潮滚滚》大型歌舞剧目,一经在全旗上演好评如潮。该剧的问世恰逢其时,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全旗人民走好当下的路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名噪一时。在全盟文艺汇演、自治区文艺汇报演出中,该剧分别荣获特等奖、优秀一等奖称号。

其实,我所说的大部分是乌兰牧骑风光的事。就其内部来说,哪像现在的乌兰牧骑人既占编制又领工资,下乡演出有专车相随,根本没有后顾之忧这回事,这真是时代一变二重天呐!

几年后,根据工作需要,父亲又被调到察右前旗宣传工作委员会文明办工作,在他的积极协调、参与下,各方齐抓共管“双文明”建设,黄旗海畔劲吹文明风。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件事,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因而可知他干事踏实,竭尽所能的人格品行。(待续)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