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4/30
分享

春之歌别有一番风情 ——王忠范散文赏析

常耀宗

留意内蒙古籍作家王忠范的作品有几年了,剪贴其散文亦有好几篇了。直至2012年读他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春生于柳》一文,忽而想起,王忠范写春天的散文多矣。就我收集到的,有2009年的《春雨》、2010年的《春天是先从乡村动起来的》、2011年的《剪春》。年年有春之作问世,可见王忠范是位春天的歌者。

春之歌从他这里传出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春色如画,专心地欣赏王忠范春天的姿态,既显得意气扬扬,又显得溢光流彩;春声似涛,细心倾听王忠范春天的足音,既轻盈快捷,也激荡人心。

《春雨》构思独具匠心。它借原型意象——春雨,表现了黑牤子叔叔闪光的人格魅力,揭示出蒙汉相亲相爱,永远是一家人的主题思想。文章娓娓而谈,如:黑牤子叔叔虽然是蒙古人,却有一个吉祥的汉语名字——春雨;他飞马救我于车祸中;他是家乡屈指可数的摔跤手,曾多次获得草原摔跤冠军;他送我骏马,教会我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至此,黑牤子叔叔的形象自然而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获知黑牤子叔叔的死讯是在一个阴云密

布的黄昏,天空飘着雨丝……睹物思人,作家有感而发:“黑牤子叔叔不就是这滋润万物的春雨吗?他的一生不就是将爱奉献的一生吗?”黑牤子叔叔——景中藏情,情意深浓;黑牤子叔叔——大公无私、大爱无疆。其纯真本色、美好形象常驻读者心田了。

美在于捕捉,在于呈现。《春天是先从乡村动起来的》正是这样一篇美文。乡间采风,英子说春天是从乡村动起来的,这是文章的一个切入点。围绕这个点,珍珠村河心开化了,流水声脆亮,柳枝晃动,小草打滚翻身……展现出一个面。在韩伯家的所见所闻又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感可触。村子里送粪的、灭茬的、整地的……以点带面,烘托气氛。末了,点面结合,勾勒出一幅立体乡间闹春图。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揭示和呈现农村人的生存状况,歌颂真、善、美,聆听《春天是先从乡村动起来的》,哦,春天的气息已在我们的血脉中沸腾。

《剪春》展现的是达斡尔人用刀或剪采摘草本、野菜、柳蒿芽的场景。长期以来,以汉语形式表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作品少之又少。我们知道,尊重少数民族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就此而言,《剪春》的出现,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它为我们重视、了解、学习少数民族风俗吹响了号角,我们理应出发!

春之上乘之作《春生于柳》,在写法上多用古文词语,简洁有力,琅琅上口。描写春柳细致入微,足见作家观察其之久、体验其之深,写来颇具功夫。尤其是文章四至五段,插入鄂温克族人民喜柳闹春的柳条节,既新鲜又深入,将春、柳、人三者演绎到了极致,从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而来。作家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大众闲适自得之意自文中涌出,足能让人分享他或他们的幸福和喜悦。

听,春之声荡漾着大地的温情;看,春之影旋舞着生命的绿梦……春天美,能发现美者其本身也是美的。只是,王忠范的美有个性,体现出了民族性。尽管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欢呼春天莅临的表达方式不同,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热爱大地回春,崇尚自然之美。这情怀始终如一,亘古未变。

描写春及少数民族有关春之风俗,王忠范的春之歌别具意义。春之歌从这里传出,别有一番风情。通过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个成功的作家,不在于你怎样写,而在于你写什么。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对脚下的土地是否有真情。甘肃省作家陆军说:“写自己所熟悉的事物,这是每一位成功作家的秘诀。特色是艺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艺术先属于自己才能属于世界,艺术走向世界的路第一步是从自己的脚下以个性的方式开始的。”显然,王忠范抓住了自身优势发挥出了最佳优势,这是我们学习的所在。有时候,一个支点就是一个世界。找不到支点,摆不正自身位置,强拉硬扯,捕风捉影,永远不可能自成一家。

王忠范的春之歌,文学创作的春之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