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宗
毋庸讳言,我是读罢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后才读懂作家艾平的《游猎之地的你》一文的。通过前后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梳理,我终于发现了《游猎之地的你》的内在美,那就是它代表了一种文学新气象。
以往,我看到的草原文学作品,大多是草原游牧文明的挽歌唱晚,很少有反映现代草原生活的作品出现。对此,我满怀期待。
近年来,自作家艾平的散文进入我的视野,可以说很好地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她的散文“视野开阔,气度捭阖,以细腻笔法和悲悯情怀观照呼伦贝尔大地的古老命运与变迁。”这不,2016年7月1日她发表于《光明日报》上的《游猎之地的你》一文,可视之为草原文学的新呈现,是草原儿女的时代赞歌。
且看《游猎之地的你》是如何破草原文学之题的?
本文可贵之处在于,既尊重传统,又展示现代。对于鄂温克族人来说,狩猎是他们古老的生存之道。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怎样?更进一步,他们是如何完成从狩猎到游牧再到融入城市生活的呢?大而化小,文章通过一个比较活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猎人妈妈,来反映整个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势必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个反映是笼统式的,因为散文不是小说。一如作家艾平所言:“小说的核心是故事,散文的支点是情感……如果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那么散文就是人类心灵的秘境。”所以,附猎人妈妈以情感来展示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而让人见证鄂温克族人心灵的秘境,方寸间见眼、见魂、见世界,这正是散文的奥秘所在。
下面进入正题。
《游猎之地的你》以倒叙的方式,一开始将“我”和“你”置身在冬雪后的森林下比听力,结果“你”是有专业有术功的,能听出林子里动物活动情况,显示出“你”作为猎人的功夫没有失传。
接下来,文章讲了老姑奶奶——一位已逝去的被供奉着的鄂温克族萨满,意在说明“你”没有忘记老祖宗,氏族崇拜仍在“你”心中如森林泉水汩汩流淌。
“你”是猎人,可“你”好久没有摸枪了,这是因为猎人的时代已经过去,鄂温克族人住进了砖房,“你”的父亲也变成了护林员。尽管如此,你们作为猎人的操守却没有丢——你们爱森林、爱森林里的飞禽走兽,不随意荼毒生灵,而是遵循自然规律,有选择性地狩猎,以达到人与自然诗意共存的目的。
文章通过叙述猎人的本领、猎人的信奉、猎人的本色,展现了“你”作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猎人之所以为猎人的缘由,那就是历史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猎人。历史也是生活,那么,作为个人,“你”又是如何传承、履行猎人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呢?
“你”通过学习,可以使用蒙古语,后来又当了嘎查妇联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可是你在这无足轻重的位置上,想了很多。惯于信马由缰的你,不知不觉收紧了缰绳。”这说明时代在教育“你”,“你”也在向时代学习。“你”不重名利,重的是想为本民族的人做点实事,这是“你”的先知先觉,“你”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尖尖角。
“果然,一夜长于百年。”作家以此单独成行,承上指转眼新的代替了旧的,启下指漫漫百年,不是说忘就能忘了的。
之后,文章以插叙的方式,以“你”保存的三颗子弹为由头,讲述了“你”父亲以往游猎归来的情景,讲述了“你”的丈夫把猎人的好手艺传授给青壮年而他却走了的事实……“你”思念他们,不仅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也因为他们是森林的守护神。时过境迁,忆往追今,可见“你”不忘根本的心依然炽热如火。
层层深入,又一句“森林里果然出事了”,是说当猎人去了,当猎人放下枪,最终偷猎者猖獗、游猎之地被开垦、放牧地变得越来越小……总之,猎人远去的严重后果令人痛心疾首。面对家园遭难,老姑奶奶的话——骑上马,向前看,别回头,其实是祖先冥冥中的引导,是无形的民族魂在支撑、在呼唤着“你”。于是“你”走向外面的世界,知道了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东西——“你”的儿子做的手工艺品就是传承鄂温克民族狩猎文化的例证,就是文化与经济实现双赢的标志。“你”请工艺美术师,搞民族服饰表演,亮相在那达慕会上,是宣传本民族、提高本民族影响力的有力举措。“你”留住了三万两千亩草场,留住了绿色,留住了浓浓的乡愁……所有这些,都是“你”作为一个游猎民族后代在新时代的新奉献,它们使“你”的生活变得真实,获得非凡意义,理当受到关注,理当受到推崇。因为“你”是鄂温克民族人走向美好明天的源头活水。“你”为当下草原民族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可持续发展开了好头起了好步,“你”让我们看到了包括鄂温克民族在内的草原民族新生活的希望之光在熠熠生辉!
综上所述,本文由近及远、远时拉近、近而涉远,终了尽显无遗的叙事手法,既显内涵厚重丰盈,又让人感到新奇新鲜,读来令人着迷,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极富艺术魅力,容易被人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作家艺术家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显而易见,《游猎之地的你》就是作家艾平美的发现、美的捕捉、美的奉献,她守正为文,美善动人,为探索草原文学发展新路径做出了积极努力,很好地践行了一个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担当与使命。她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民族特有的游猎风俗习惯,看到了游猎民族由古而今的生活场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一幅多么美好、多么向上的草原人民生活画卷呀!套用《人民文学》(2017年第1期)上的一句话 ,那就是《游猎之地的你》将地方与民族(国家)、人与时代、发展与守护、创新与前景熔于一炉,让我们从中真切地体会到了文脉与民族(国家)脉、文运与民族(国家)运的深刻联系。
事实上,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草原发展迅速,包括“三少”民族人民的生活变化巨大,但就目前而言,表现草原民族新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多,而艾平的《游猎之地的你》正好弥补了此类题材缺少的缺憾,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精神焕发的民族人物,树立了一面猎猎飞扬的旗帜。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亦是一个不一样的草原故事,值得叫好。
我们说本文在讴歌猎人妈妈解放思想、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同时,它还体现出除此之外的背后社会现实,即游猎之地的“你”的出现是新生儿,需要我们倍加呵护。就鄂温克民族内部来讲,应高度重视,甚至出台惠民政策,鼓励更多人参与制作本民族手工艺品,爱护本民族文化和脚下的草原,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之根。对外,社会方面要多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让其他民族多走近鄂温克民族,了解他们,支持他们,团结他们,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切地说,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复兴,有你有我有他(她),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有学者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一个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显现和消失,起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诚如斯言,《游猎之地的你》传承狩猎文化,以其不甘示弱的强光照亮现实,催我们思考,催我们真该行动起来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