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宗
2020年,对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各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察右前旗告别26年贫困,全旗7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喜讯传来,全旗上下暖意融融,群情振奋,这意味着,困扰察右前旗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从此开启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察右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全旗辖5镇4乡,总面积2440平方公里,总人口21.7万,属国家级贫困旗县。
回眸察右前旗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到党中央对脱贫工作的坚强领导,中到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各级党委、政府对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到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的倾情奉献和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多个领域的工作典型是这个时代最有温度的注脚。
曙光在这里闪耀
乘车从察右前旗土贵乌拉镇到其下辖的毛虎沟村委会,一多半是笔直的油路,一少半是盘山油路。临近村庄,从车窗向外望去,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星星点点的绿色植被点缀其中,余下的就是黄土,一片荒凉。这里地处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自然条件差,是察右前旗典型的贫困地区。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毛虎沟村委会主任赵来和给我们念叨的顺口留,正是过去这个村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以前,毛虎沟村委会各村民小组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地理位置偏远,村民出行不便。2015年,土贵乌拉镇对分散居住在4个自然村的78户169名村民实施了整体搬迁,选择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削平山头作为安置区建设用地,整合多方项目资金700多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建成路、水、电、房、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金融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移民新村,极大地解决了群众住房、用水用电、看病等难题,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我家原来住的是土房,年久失修,走风漏雨,成了危房。我做梦也没想到自个儿能住上砖瓦房。”走进毛虎沟移民新村贫困户郭换喜干净明亮的新房,听他说着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旗里和乡村干部们为他起房盖屋奔忙的话语,笔者感受到他心底满满的都是幸福。事实上,对于因病致贫,今年57岁的五保户郭换喜来说,前后居住环境的变化,使他彻底告别了落后走向了新生。他说:“我现在出门方便多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站在村前的油路上望去,“毛虎沟农家乐”与一排排整齐的新建平房屹立于村中,新刷的院墙、新修的广场与不远处农田里迎风摇摆的树木、庄稼交相辉映,让人有一种置身优美图画的感觉。
当然,美丽如画的背后必有艰辛的付出!随行的镇包扶干部金建国告诉我们,2015年春,镇里包扶干部刚进驻村里就遇到了难题,村民们听说住了几十年的土房、窑洞要拆,坚决不干!通过“以社带户,以企带村”的方式就能分红?他们不信。贫瘠的土地能种苹果、白杏、李子、欧李树?他们不给力……面对村民们不干不信不给力的一个个困难,包扶干部们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直到镇里的领导干部直扎基层,负责到底,村民们这才统一了思想,跟着党的政策一路走来。
从易地搬迁挪穷窝到多措并举保民生,我深深体会到:共产党人蹲下去带领村民迈向幸福生活的意志与职责何其坚定何其神圣!
从毛虎沟村出发,我仿佛看到了那条笔直的油路正在通向美好的未来!我们来到黄茂营乡五号村委会的曙光村。这个村是由8个自然村组建起来的移民新村。包扶此村的旗政协干部亲自给起的新村名,寓意破晓的阳光,已经在望的光明前景。2016年一期工程完工后,有模有样的曙光村样本迅速在当地传播开来,其他乡镇乃至旗市、其他盟市纷纷前来取经效仿。
搬出了,如何让安置点的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曙光村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私营业主集中,村民既获得了财产性收入,又摆脱了土地束缚,可以自由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性活动了。
比如,由村委会探索引导发展起来的小型客运业,现在已有8户人家从事了这个行业,其中3户为贫困户。他们往返于玫瑰营、乌拉哈以及商都、兴和等地。一年里有五个月跑客运,每户纯收入达到5万元。
一动牵百动。现已入驻150户308人的曙光村,由于村子大人口集中,再加上村后紧邻乡村油路,迄今发展劳务脱贫已成为这个村的一大亮点。2018年村里的40多名村民就近打工4个月,每人收入12000元左右。同时,除了农忙时节,部分村民在本地种树种草及受雇为种养大户充当劳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种种途径无疑鼓起了贫困户的“钱袋子”。
曙光村活了。在村里,我们看到了新建成的油坊,各种设备齐全,夯实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行动正在进行……
站在曙光村后,看着油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着排排新房以及从外边打工回来的村民,我强烈地感受到:曙光,正在这里闪耀!
从全旗最西南的毛虎沟村到最东北的曙光村,是察右前旗多年来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是察右前旗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这两个村连接起了察右前旗多年来脱贫攻坚的桥梁,这桥梁也连通了全旗人民抵达辉煌未来的阳光大道。
干群一心齐奋发
在察右前旗大地行走,我一直在寻思着一个个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真正原因所在。逐渐地,我才发现国家的扶贫政策如暖阳照耀,这是一个大的外在原因。而各级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与贫困群众受感化后产生的奋斗精神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原因。
当我们踏入巴音塔拉镇红富村委会所辖的谢家村李登云的院落,只见他家几间砖瓦房窗明几净。李登云俩口子笑嘻嘻地迎接着我们。“别看这俩口子现在笑了,以前可难啦!”村支部书记杨林的一句话,引起了我一探究竟的追问。现年59岁的李登云告诉我,年轻时的他当过兵,身体健康。谁知2016年他突然得了胸腺癌,做手术花费25万元,结果欠下外债15万。面对打不了饥荒,儿子又没结婚,自己还不能干活儿的窘境,勤劳好强的李登云觉得如堕五里雾中,生活无望,满怀悲愁无处诉,情绪极度低落,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此时,碰巧红富村驻村第一书记、内蒙古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关中伟走访调查时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于是关中伟奉劝起李登云:干什么都得有个过程,眼下好好养病要紧。你想想,现在社会进步了,国家实行扶贫政策,目的不就是让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享受到党的阳光、雨露,与大多数人一起走在通往小康的大路上吗?……不要愁,我相信有党有各级政府的帮扶,你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关中伟的一席话,如春风化雨润人无声,打开了李登云的心结,笃定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一段小插曲,反映出我们的扶贫干部能在关键时候与贫困户“掏心窝”,能起到很好的开导、安慰作用。贫困户将心比心,精神大振,变压力为动力,砥砺前行向脱贫目标奋进。而今,我们见到的李登云已康复如初,他还干起了生态护林员工作,每年有1万元的收入。加上各项政策补贴,他家已还上了不少债务,儿子也成家立业了。难怪李登云俩口子笑得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人民,知难而进能到顶。
在巴音塔拉镇礼拜寺村,郝二虎、刘粉兰夫妇在困难中携手养猪奔富路的故事广为流传。
说起养猪,今年57岁的郝二虎告诉我们,那还得感谢党的政策带动了我!原来,郝二虎患有脑梗,妻子刘粉兰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疼的时候几乎不能站立。家里没有劳力,所种的土地全凭亲友帮忙打理,收入微薄,生活一度困难。
“以前家里只养了一头母猪,生下小猪仔就卖掉,价格低也挣不了几个钱。家里除了两间老旧的平房,啥都没有,生活费、孩子的学费都是靠低保和亲戚朋友救济东拼西凑来的,哪还有钱看病!”刘粉兰回忆道。
支出大,收入少,夫妻俩每次犯病不舒服,都是咬牙扛着,实在受不了了,就买一点药,不舍得专门到医院治疗。日子怎么过下去,让郝二虎和刘粉兰犯了难。
贫困,绝不是宿命。而摆脱贫困,则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场硬仗。
2015年底,郝二虎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夫妻二人因此享受到了健康扶贫政策,病情逐渐好转起来。他们的两个女儿也领到了教育资助金,上学不用发愁了。随着生活压力的减轻,他们不等不靠,开始盘算着走养猪之路。村里通过菜单式补贴,为郝二虎搭建了猪舍,还帮他报名参加了技能培训,学习养猪、种植经验。
郝二虎和刘粉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没有多高的文化,但是勤勤恳恳,扎实肯干,再加上专家的指导,他们掌握了消毒、防疫、喂食等一套养殖技术。因为是纯粮食喂养,2016年年底养大的4头猪被一抢而空,每斤猪肉售价在16元左右,纯收入4000多元。西瓜和葫芦等农作物纯收入6000多元。
年收入超过了万元,对郝二虎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也让他的“创业”劲头更足了。2017年他们又养了6口猪,收入6000元。如今,郝二虎夫妻二人齐心协力,通过自身努力和分类扶持不仅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达到了贫困户脱贫标准,还有了自己要发展的“事业”。
众人拾柴,微光聚力。在反贫困的巨幅画卷中,少不了“编外”扶贫干部。
我们走进黄旗海镇大喇嘛营村委会的温室大棚,黄瓜蔓藤葳蕤,一派浓郁姿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十分惹人喜爱。
说起大喇嘛营村,以前穷,村民们生活困难。多年前,尽管有些村民通过种菜改善了生活,但大多数村民还处于贫困状态。2016年,为了助力精准脱贫,京蒙合作对口帮扶项目——188座温室大棚落地该村。对此,镇党委、政府携同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大喇嘛营村润丰种养服务中心,全镇97名贫困人口、7名村干部的192.48万元入股中心。中心又从年龄大无劳力的村民手中购买了16个大棚,作为集体经济着手运营。
一转眼,大棚里的黄瓜、柿子、草花长成了,谁去卖呢?“服务中心用的是扶贫资金,担负着扶贫重任。如果菜卖不出去,效益上不去,我和村两委班子就没法向上级和村民交待,所以我们只有尽心尽力做好大棚运营,保证经济增长责无旁贷。”包扶大喇嘛营村的黄旗海镇副镇长田日东所说正如他所做。
于是,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每天早晨5点,田日东和村支书张智慧开着电三轮把一车车菜送到惠民园批发市场。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自己卸菜。为了账目清,他们一回去就一项项对账,确保万无一失。夏天草花上市的时候,他们几个还得绞尽脑汁找销路,搬运和销售都是亲力亲为,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作“卖菜村干部”。
64岁的贫困户孙秀琴,被村里优先安排在大棚里打工,每天80元,从2016年10月份开始干了4个多月,挣了一万元。她说:“我活了六十多岁,见过大大小小的干部,没见过为村民卖菜的干部,他们每天为村里和村民忙乱,有时候连自家的事也顾不上操心,他们这是贴了心帮我们村民致富啊!”
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服务中心纯收入达到4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315元,村集体收入1万多元。运营步入正轨后,2018年,中心又从村民手里购买了12个大棚,共计28个大棚,一起承包给了村里的一位老党员,承包费12万元,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分红630元……脱贫攻坚大道前路宽广,发展产业一乡一特色。
自强不息、奋斗脱贫的精气神,在广阔的察右前旗大地充盈激荡。
脱贫攻坚润民心
扶贫政策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多少个贫困村的走访,最终我们听到了贫困户发自心灵深处的声声称赞。
“当初要不是包扶干部许林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申请大病医疗基金的消息,我们也就没法儿继续给孩子治疗了。这些年,我们为了给孩子看病欠了一身债。”说这话的是玫瑰营镇弓沟村贫困户张建军,现年57岁。他女儿张坤2岁时下肢瘫痪不能正常行走,只好窝在炕头。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张坤的病家里一直拖着,直到2013年孩子4岁时,他们才不得不卖房、四处筹钱,花费18万元在北京为孩子做了第一次手术,可是又因为缺钱没做后续康复治疗,导致术后效果无几。
2015年末张建军家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旗疾控中心的医士许林成为他家的帮扶干部。第一次走进家门,看到小张坤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行走、奔跑,许林心里一阵难过。于是,他找旗卫计局局长商议,但一时无计可施。
愁,刚下眉头,又上心头。就在张建军一家无望时,2017年察右前旗实施了贫困户大病救助资金垫付项目。掌握了旗里出台的新政策,于是出现了上文一幕。当张建军他们听到这个莫大的福音,宛若久阴的天空骤然爆出了一道亮光,点亮了他们的心,照亮了他们的梦。于是,2017年4月,张坤再次在北京做了手术,后康复治疗,住院248天,这期间,许林曾四次赴北京看望张坤、支付医疗费、接她出院回家。此次看病共花费13.42万元,报销了10.1万元,极大地缓解了他家的经济负担。而今,小张坤不仅圆了她直立行走的梦想,而且还实现了她住校上学的理想。
“是健康扶贫政策改变了我们家孩子的命,我真不知道该咋感谢国家和旗里了,也多亏了许大哥,都是他帮我们忙前忙后,他真的比亲兄弟还亲。”看着张建军浸满泪水的双眼,听着他内心的真情表白,我们的心地透亮光明,舒畅极了。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人民所想所盼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既得益于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又得益于群众的自身努力。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从2017年以来,察右前旗制定出台大病、慢病2个90%,即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政策措施,累计1529人(次)贫困人口享受政策,摆脱了病痛,过上了健康幸福生活。如今,察右前旗健康扶贫这一做法已在乌兰察布市全面推广普及,惠及了更多贫困人群。
夏日的察右前旗巴音镇土城南村祥和宁静,一条小油路贯通全村,一进村便让人有一种整齐干净、错落雅致的舒畅感觉。推开贫困户王尚文、周四板家门,俩口子笑呵呵的样子传递给我们一个好心情。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们问起他家脱贫情况时,周四板说:“现在呀,儿女们不揽,习书记全揽。”她话一出口,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笑啥了,这又不是我一个人说的,不信你们问问村里人……自从扶贫以来,尽管我们因病不能劳动了,可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现在我们家除了每年领低保、退耕还林补助外,还能享受瑞田公司资产托管分红。谁能想到,坐在家里就能吃红利,要不说党的政策就是好,我们呀知足啦!”周四板所说的瑞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乌兰察布市扶贫龙头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3年以来,该公司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利用金融扶贫贷款,户贷入社与企业合作,每年可获得稳定收益。
扩而大之,察右前旗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辐射拉动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协作型、订单合同型等紧密型利用联结模式不断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全旗近3.9万农村人口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民农业产业化收入达到52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产业帮扶带富一大片。
搬货、过秤、领钱……2018年9月下旬,在玫瑰营镇全胜局村内蒙古兴蒙源有限公司贫困户农畜产品高价收购现场,贫困户们正忙着一车接一车卖着他们丰收了的马铃薯,个个脸上笑开颜。
“今年收成好,土豆亩产比往年多2000多斤。再加上京蒙帮扶好政策,我不出家门就把土豆卖了,价钱比市场价还高1毛钱,真是太好了!”贫困户张珍因病致贫,腿脚不利索,能在家门口卖土豆对他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朱宝和,1507.8斤。”“哎呀,能卖1000多块钱!”听到称重数字,朱宝和很快算出了收入,并高兴地领了钱。
为深入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口帮扶,北京市大兴区国资委和察右前旗政府合资成立了兴蒙源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察右前旗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实现产业帮扶,振兴地方经济。这次该公司入村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的土豆,目的是确保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公司将利用2个月时间,把察右前旗所有贫困户的农畜产品收购完成,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
近年来,在北京市、大兴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搭建特色产品供销平台,察右前旗越来越多的农畜产品走进北京的机关单位、商场和百姓的餐桌。仅2018年,全旗销往北京的农畜产品金额就达9406.98万元,农畜产品销量拓宽,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
京蒙帮扶,犹不止此。强化资金支持,在“实”上下功夫、强化劳务协作,在“业”上找出路、强化社会帮扶,在“众”上增参与、强化携手奔小康行动,在“谊”上谋发展……北京的市场、产业、技术、资本等优势资源在察右前旗大地上遍地开花,京蒙帮扶不断向纵深推进,有效增强了察右前旗发展后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说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这个实践,来自国家的担当、人们的力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察右前旗各族儿女正昂首阔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