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宗
1
自从踏上文学路,内蒙古丰镇市的丰建国一直相伴相随与我走过。
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涩的我在《乌兰察布日报》读到了丰建国写的《昨日梦已远》《没家的感觉》《寻旧》等散文,语句清新自然,风格质朴劲健,飘逸又真实,悠远又贴近,极富艺术魅力,既滋润心田,又励志励智,很好地满足了我年轻好奇的心。
确切地说,自丰建国的文章进入我的视野,我就深爱上了,一种入骨入心,丢魂失魄的爱,欲罢不能。每捧读之,任凭外面“山雨欲来风满楼”,往往“梦里不知身是客”,仿佛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使我浮想联翩。
譬如,他发表在《乌兰察布广播电视报》和《乌兰察布日报》上的《打平伙》《农民:称重的称谓》两篇散文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调动我努力去领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
《打平伙》写昔日村人以“AA”制形式购买村里某一家的肉,然后做熟,围坐一起共享以改善生活的一个场面。此乃作家对过去乡村的诗意守望,也是对人们当下生存追问的回应,更是对生命运行提出的方法和态度。我们在由远及近、由明及暗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农民:沉重的称谓》以一个老农进城卖土豆受人嘲弄遭人痛打为主线,尽现同在一片蓝天下,农村人和城里人“同室操戈”的生活现象。文章似乎冥冥之中在问询城里人:失去健康的灵魂,徒留一具活动的躯体,还有什么意义?老实说,这是一个清醒过来的作者的呐喊,是反抗愚昧、落后思想的高叫,是对城里人欺弱的无情控诉,给民族自恋情结和小意识病态以沉重的打击。通过此文,我们宛如看到了鲁迅冷眼热心的遗风犹在,满怀仁爱的情怀仍存当下的事实。进一步讲,丰建国有一种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总能见人所不能见,写人所不能写,即替人代言,反映世道人心。我看重此文,自认为它是丰建国的代表作之一。不想后来真的入选全国权威杂志《读者》,可见一斑。
2
因为喜爱,所以常读丰建国的文章。因为常读,所以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2002年,我写出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文章《清新醇厚乡土风——拜读丰建国散文》,发表在《乌兰察布日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丰建国的散文,哪有我再创作的源头活水?至今我都认为丰建国之文为我写读后感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条件,他本人亦成为我读后感写作的无形助推者。我对他心怀感激。纵然那时候我们谁也不认识谁,但是我依然情愿追随他走很久很远,哪怕夕阳苍老,路无尽头。
3
就这样,丰建国一直伴我走着,走在文学这条长长的路上。
2004年丰建国发表在《敕勒川》上的《桑梓忆旧》(四篇)尤为我垂爱。文章在叙述“我”在老北山打石头、大西滩脱土坯、东园子捡菜叶、南河地搂树叶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诗意家园的眷恋、对生态破坏的忧虑,承载了作者的爱与痛,承载了大地乡村永不破碎的灵魂,隐现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见出他的桑梓之情、赤子之心,读罢不由我们对城乡发展现实产生了深深的思虑——当下,人们对城市的物质追求是否束缚了自然精神的释放?
丰建国写人的文章,特别是写亲人晚年的点滴生活,缠缠绵绵,更著男儿柔情和孝心一片。《深巷老院留住冬》就是他此类文章的代表。冬是一年四季的最后一季,冬象征着老父老母。深巷老院留住老父老母,这本身难能可贵。老屋因老人的居住更具价值更有意义,远离喧闹,岁月静好。在这里尽管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家长里短,尽管日子极平凡,但幽静自乐,现世安稳。作者娓娓清谈中,让人触摸到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最美不过夕阳红,由不得我们疼爱、眷恋此种亲情,袅袅不绝。
丰建国写亲人离世的文章,凄凄切切,晓风残月。加之他写情移境,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读来潇潇雨下,天地好像也黯然失色。《秋风掠过玉米林》讲的是先前岳父岳母壮年干活儿如风过耳。此后经年,“我”帮大兄哥收割玉米,不见了当年岳父岳母的身影,风过处悲从中来。同样的景由于亲人的在与不在而有了不同的喻意。凉秋与悲愁融为一体,不由人产生强烈共鸣。当然,除了共鸣,还有作者给我们传导出的对生与死的思考与感悟,并让我们从中获取到一种关于生命坚强与升华的力量。
即便是直抒胸臆,也给人一种长歌当哭,远望却不能当归的万般无奈、欲罢不能之感。譬如他的《有一种痛撕心裂肺》《断指之痛》两篇文章,单看题目就叫人心碎。前文写母亲谢世“我”之哀痛,后文写三弟骤然离世“我”之伤痛。再睹亲人面,已不可能。只能只好沉浸在对他们若即若离的忆念里,思绪随和风漂流,那个悲痛真叫欲绝!读后,令我茫然不知所措,好久回不过神来。明明是他说他家事,暗里却如电击身,他事冷麻冷麻地传导而来……悲伤、后怕、珍惜、大爱、和睦、孝顺等词汇似脱闸的江水奔涌而来,恍惚中猛然醒悟:爱亲人该付诸行动了,千万别因为没有弥补而空留遗憾万分啊!想来,这就是丰建国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了。
4
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读他,他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给我景的。例如,《怀旧:关注涌动的大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留待芳菲启新程》都是我拜读丰建国散文而产生的心灵感受。几年来写读后感的经验告诉我,再好的读后感也不及作者的原文好。相对于丰建国之文,这种感觉更甚。有时,读完他的文章,我的心便沉重、敬畏起来,自顾自地说:“以后快别写了,我那也叫文章,真是班门弄斧,惭愧无地!
其实,不是我说,丰建国文章好,人也好。他对朋友,也是古道热肠。2009年,我出第一本散文、随笔集前,我请他为我审稿并写点什么。原先,我打算把他为我写的随笔作为序言放在文集前面,可他谦虚恭让,说冷恒的序写得比他好,放前比较合适。我说,都放前面呢?他答:有喧宾夺主之实了。最后,我遵从他的意见,照做。从中不难看出,他行事为他人考虑的多,不计较什么个人得失。当今,这种人不多,他是我遇见的那一个。我为有他这样的师友而庆幸着、快慰着、满足着。
2015年,我出第二本散文集前,我又把书稿托人捎给丰建国,请他把关、斟酌书名并作序。没过多久,他把一切办得如我所愿。需要说明的是,在序言中,他并没有一味说好,而是实事求是道出了我书稿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我尽可能地做了弥补。常言道:“道吾弱者为吾师”,丰建国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师长和诤友。他不阿谀奉承,敢讲真话,不怕熟人没面子。当今,这种人少之又少,他是我相交的那一个。我为有他这样的师友而踏实着、幸福着、珍惜着。
5
作为相交多年的文友,最令我为丰建国高兴和庆贺的事,莫过于2016年他的散文集《御风而得》面世,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大作。尽管他还有一些文章没有收集在内,但也足见他为文的全貌和实力。
纵观全书,作者将《散珠成串》一辑安排在文集首位想来是他最看重的一环,也是他村庄记忆的诗意回放。这些关于村庄的文字包含着丰饶的风物民俗,唢呐、烟、烟锅烟嘴烟叶、门墩儿、春联年画、土炕、老屋以及山野牧歌、二人台、道具等等,都与村庄一起渐行渐远,最终,多数在博物馆方得一见,见了也得对后辈诠释一番他们才能知其所以然。从这个意义上讲,丰建国的散文正是对逝去或即将逝去的村庄的翻版、再现,值得阅读,也必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故土情韵》写作者对丰川大地的殷殷回忆;《亲情无言》写作者对亲人丝丝缕缕的深情;《友情天地》写作者对朋友永驻心间的回味;《读书说文》写作者读书心得和对文友赠书的回馈;《信手拈来》写作者对四季及其他事物的见地。或低吟浅唱,或气雄力沉,作者丰建国的散文扎根大地,贴近生活,记录下了本地及其人、事、物近半个世纪的生活掠影,是关于美的纯粹的思考,是关于人行走世间如何面对苦难、不幸,如何自我滋养、调节心灵的叩问与诗意回答,于深沉、厚实、灵秀的语言中溅出跃动的生机勃勃。这样有情有爱,充裕思辨的文体表达,甚得我心!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作者生活的浓缩与生命的结晶,它是我们回望来路反思当下的一种稀有精神食粮;这本书是作者将时间与空间共谋,孕育出的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向度,声音里有声音,味道中有味道,最能慰籍故土情思、乡心隐显。
一个人吸引另一个人的地方,不在于他的地位有多高,金钱有多少,而在于他为人处世的方法,在于他的人缘和人格;在于他的文章后面,隐隐约约有无限丘壑,无穷事故在。这才是人恒敬之人恒爱之的根本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