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4/12
分享

动画·故事·文学 ——艾平草原散文系列谈

常耀宗

动画·故事·文学,这不只是我对艾平三篇草原散文的粗浅概括,也是对她几十年来以草原为主题,以动画为情节,以故事为形式的散文创作在外观上的简单总结。事实上,她为我们构筑的独特文学景观,不仅让读者获得了天然美感与神韵,而且也使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羊群中的一只雁》:草原动画带来的沉思

艾平的散文外在形状新奇、独到,内在意蕴丰厚、深邃。于此,我对她精心构筑的一个个“妙境”深感欢喜深感忧。具体到她的《羊群中的一只雁》也不例外。

“所以草原上有了一幅移动的画——葛根阿妈那紫色的身影后面,跟着一群雪球般滚动的小羊羔,还有一只浅褐色的小鸿雁。”表面上看,草原动画——羊群中的一只雁,这是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线。实质上,本文为我们展现的是草原动画背后的故事——雁为什么会出现在羊群中?娓娓道来中,一方面彰显了草原母亲——葛根阿妈的大爱形象。另一方面驳斥了偷蛋人的可恶行径。文章引人入胜余,又使人不得不沉思起来。偷蛋人的恶劣行为——许多雁蛋被偷走、蛋壳被碎坏,而那只幸存下来的小雁,则是被阿妈救下来尚在蛋壳中孕育的小生命。从此,阿妈视雁为自己的孩子,倍加呵护细心喂养,使它成长为羊群中的一员。尽管它还小,但毕竟有了陪伴对象。就此而言,是阿妈让雁进入羊群这个不可能成为可能的。阿妈缝补的不仅是一只雁的伤痕;她拯救的不仅是一只雁的生命,而是整个草原的痛疽与希望。由于家养小雁羽翼尚未丰满,尽管它试飞没有成功,但阿妈相信自己相信小雁,它终会回归天空回归大自然的。因为草原母亲就是草原万物的庇护神,就是良医良相,就是小雁身处困境中的一抹阳光。

文章曲折迂回,给人眼前的景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言的沉重。沉重于小雁的出身、成长的不易,沉重于阿妈喂养、照看小雁的不易,沉重于草原深处那些贪欲迷了心窍的偷蛋人的容易,沉重于法网恢恢疏而有漏了他们,沉重于草原环境何日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沉重于草原何时才能真正成为万物的栖息地?!长长的思……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点良知一点感恩,以及一份严肃的对万物的歉疚之心,一种自觉欠了什么的谦虚,而不应该是一味的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揭示动物生存的困境,揭示自然界、社会的病象,从中疗救这病象,本文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文学无疑是其有效的良方。

本文以物喻人,一题二旨,通过对比、拟人、夸张等手法的运用,把人与动物放在同等位置加以看待,这就相当于告诉我们:羊、雁、人等动物都是自然之子。然而就是这万物之首的人,为了一己之利,竟然做出了偷蛋、碎坏蛋壳、雁群集体被气死等一连串残害生物生命的举动,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生物链条,使万物生灵不能永续,其恶滔滔,其罪昭昭啊!在深责偷蛋人的同时,作家并没有置之于死地而不顾,相反她让我们看到了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困苦,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妈拯救雁的高大光明,还让我们看到了阿妈承载万物、造就万物的悠远长久,更让我们看到了阿妈的灵魂与大自然的相融一致。

文章有破有立,意在提醒我们反观自己,更好地与大自然相沟通。意在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草原母亲般的人物多些再多些,以引起全社会都来关注草原生态、关注万物休养生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羊群中的一只雁,物尚能容物,人呢?

《黄羊,跳跳跳》:草原故事可以这样讲

艾平的散文《羊群中的一只雁》和《黄羊,跳跳跳》是姊妹篇。如果说,《羊群中的一只雁》嘲讽了一种人为的“他伤”或“他杀”行为,那么,《黄羊,跳跳跳》则表现了一种动物的“自残”或“自杀”精神。某种意义上,后者较前者更令人触目惊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们方深刻体会到,草原故事原来可以这样讲。

《黄羊,跳跳跳》讲述的是面对蒙古国的草原火和铁丝网,公黄羊们为了种族得以留传下去而舍生取义的故事。无疑,这是个稀奇、新鲜的故事。从中,我们不仅对动物世界无奇不有发出惊叹,而且对黄羊之举刮目相看。故此,我们不得不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纳入到一个长久的思考氛围中。

恰切地说,当文中多数黄羊为保住少量黄羊而牺牲自我这个事件出现时即为故事高潮。这个高潮既为故事展开创造了由头,又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接下来,阿拉腾收养了历经灾难后的九只黄羊,为了它们阿拉腾卖掉了自家的150只羊,腾出了三千亩草场,直到黄羊群近亲繁殖,种族退化,阿拉腾只好放还它们回到草原。诚然,缺少了前事件,故事的连续性就会被破会。缺少了后事件,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蕴便会受损。只有既“推动”又“塑造”双管齐下,才能强化我们阅读的期待心理,产生吸引力。

回看本文第二十八自然段,作家由黄羊、狐狸等动物作总结,目的在于揭示动物本质,反映出黄羊在内的一些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动物本能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性,甚至不可战胜。”“不该使用人类的经验去臆想动物,动物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法解释的。”这些经过实践的理论观点使我们幡然醒悟:以前对于动物的生存力了解不全或存有偏见。事实上,不要低估了动物的生存能力,我们理解、重尊它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它们的野性。

需要指出的是,此段暗含了作家劝慰、告诫人们的一片苦心——人类不应该按自身思维去左右动物的生存空间,即便是出于好意。实质上,这正是艾平不同于其他草原生态作家之处。尽管她也在呈现人与动物相处的情景,可是她并不认为人爱动物的方式非走近乃至亲近不能为也。她言外之旨在提醒我们:动物是动物,人是人,人不能介入动物圈内。拯救其可以,但随后二者最好保持秋毫无犯的态势。否则,你的爱心也许会害了动物。

《黄羊,跳跳跳》表层展示物性,赞美人性,深层劝导人与动物接触要适可而止,反之就有干预、侵占动物生存权之嫌了。有了这表里双向题旨,在这个讲究意义的时代,本文就有了意思。

《游猎之地的你》:草原文学的新呈现

艾平的《游猎之地的你》一文代表了一种文学新气象,可视之为草原文学的新呈现,是对草原儿女的时代赞歌。

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既尊重传统,又展示现代。对于鄂温克族人来说,狩猎是他们古老的生存之道。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怎样了?大而化小,文章通过一个比较活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猎人妈妈来反映整个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势必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个反映是笼统式的,因为散文不是小说。附猎人妈妈以情感来展示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方寸间见眼、见魂、见世界,这正是散文的奥秘所在。

文章层层深入,又一句“森林里果然出事了”,是说当猎人放下枪去了,最终偷猎者猖獗、游猎之地被开垦、放牧地变得越来越小。面对家园遭难,老姑奶奶的话——骑上马,向前看,别回头,其实是无形的民族魂在支撑、呼唤着“你”。于是“你”走向外面的世界,知道了“你”的儿子做的手工艺品就是传承鄂温克民族狩猎文化的具体行动,就是文化与经济实现双赢的很好明证。“你”请工艺美术师搞民族服饰表演,亮相在那达慕会上,是宣传本民族、提高本民族影响力的有力举措。“你”留住了三万两千亩草场,留住了绿色,留住了浓浓的乡愁。所有这些,都是“你”作为一个游猎民族后代在新时代的新奉献,它们使“你”的生活变得真实,获得非凡意义,理当受到关注与推崇。因为“你”是鄂温克民族人走向美好明天的源头活水。“你”让包括鄂温克民族在内的草原民族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之光在熠熠生辉。

显而易见,《游猎之地的你》为探索草原文学发展新路径做出的积极努力,很好地践行了一个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担当与使命。她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民族特有的游猎风俗习惯,看到了游猎民族由古而今的生活场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一幅美好、向上的草原人民生活画卷!无疑,《游猎之地的你》将地方与民族(国家)、人与时代、发展与守护、创新与前景熔于一炉,让我们从中真切地体会到了文脉与民族脉、文运与民族运的深层联系。

事实上,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草原发展迅速,但表现草原民族新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多,而艾平的《游猎之地的你》正好弥补了此类题材少的缺憾。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亦是一个不一样的草原故事,值得叫好。

我们说本文在讴歌猎人妈妈思想解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同时,它还暗含了一种源自心底的呼唤,即游猎之地的“你”的出现是新生儿,需要我们鼓励更多人参与制作本民族手工艺品,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之根。需要我们多走近鄂温克民族,了解他们,支持他们,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有学者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一个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显现和消失,起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诚如斯言,《游猎之地的你》传承狩猎文化,以其不甘示弱的强光照亮现实,催我们思考,催我们真该行动起来做些什么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