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4/19
分享

留白,风景这边独好 ——海日寒诗歌欣赏

留白是精致的艺术创造,也是优雅的艺术享受。留白是给人一个虚拟的隐形空间,让他自由发挥想象,想象越丰富,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近来,我在网上读到内蒙古大学教授海日寒的一些诗歌,深感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意境,即留白,那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灵动又飘逸,给了我无穷无尽的联想。

海日寒的诗大多为短诗、短句,活泼、自然,富于变化,喻指多多,与众不同,营造出的空间穿透性和诗魂在场性氛围十分浓厚,使我们不能不考量他悠远的诗意何在,含蓄的理性何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留白是一种布局与智慧的体现。质言之,留白是海日寒写作功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显现,是他思想成熟的标志。

看他的《远方》:森林那边是什么?/孩子拉着我/手指着远方——/森林那边?/没等我回答/孩子又问,是不是/大海?哦,大海。/是的。大海!穿过/森林总是要遇见大海,那深蓝色的/召唤!像一汪永恒的谜团,被鲜花覆盖/被麋鹿追逐——/是的,那是梦的衣裳和/手套,住在自己的苦涩里——哦,孩子/穿过森林,你总会抵达!整首诗就是孩子与大人一问一答的对话,那么亲切、自然、和谐、协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引导式的启发,不由让孩子对远方产生一种美感、向往、追求,当然还有善意的提醒——“住在自己的苦涩里”,轻轻拨响孩子的心弦,让他明白通往远方的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奋力前行的勇气和干劲才可抵达。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基础来源于眼前的真景,真景的意境,即留白,又需要诗的点染勾勒。显而易见,诗人采用童真追问的方式行诗,这仅仅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其意不外乎改变了以往大人说大事的老面孔,留下了小巧玲珑,童趣逼真,容易引人入胜。再往深层里探究,我们说诗中的鼓励不仅是针对孩子,大而化之,也是针对所有向往远方、为梦想千里行的人们,由特殊指向一般,使诗具有了无限的蕴含力,也就是有了意境,创造意境才是诗人的真正目的所在。试想一下,诗的指向领域拓宽了,它不就具备了社会教益,自成高格了吗?所以说,眼前真景给了本诗张力,意境给了本诗天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益见其美。

再看他的《瞬间·永恒》:我吻了你/在傍晚时刻/在公园的长椅上/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过去已经消逝/未来尚未到来/就在此刻,我吻了你/我们身旁的小河、树林/头上的亿万星光/都只是过客/在你的生命里我吻了你/而我们的意义/就是由这些瞬间构成的/就像一朵花开放在此刻/何须管它/明天的风雨——。这首诗层层递进,描写了爱情的美好或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享受爱情的整个过程;在于享受爱情本身,没有任何附带东西;在于长相守,真心拥有对方,直到永远。小中见大,生命的意义又何尝不是强调其在场性,又何尝不是在珍惜每一时每一刻中度过,又何尝不是由此构成的全过程呢?除此,其他的都不过是生命的陪衬而已。该诗的留白,通过爱情使人联想到生命、人生,其指向性既确定又不确定,总是让我们由此及彼地遐想,心扉洞开,在具象与意象的神奇幻化中得到珍惜现在就是拥有一切的人生启迪。

总结这首诗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用在某地、在此刻、在你的生命里我吻了你这样一种逻辑表达了他的一片诚挚之情。用“就像一朵花开放在此刻,何须管它,明天的风雨”这样一种形态展示了他的壮飞动之趣。反正,“情真”是这首诗的生命,是生命律动的直接呈现,蕴含着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这就是此诗给予我们的留白风景,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品赏。

拜读海日寒的诗歌,你会觉得他的诗歌不是苦思冥想得来的,而是灵感一闪喷涌出来的,现场感甚强,充满诗意,透出洒脱、灵妙,有别于常人的气质。

《迷惘》一诗:“小站的夏天/总是那么短暂……”相对于四季,夏本来较长。在此诗人正话反说,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读下去。“艾草茂盛/行人孤单/汽笛声比来生还要遥远”,说明小站荒凉、寂寥无人,缺乏以往的生机与活力。其中后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见出车来趟小站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这正好为上面讲的“短暂”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也为下诗做好了铺垫。“提着行囊/久久/站在月台上”,久久,突出了“我”对小站荒凉得陌生,一时回不过神来。“我不知道/自己是过客/还是归人”,显示了迷惘的程度和宽度,既惘然于小站人少,又惘然于城镇(乡)发展缓慢或倒退、衰败。

一般而言,我们见物说物,很可能用《小站》命名诗题,跳不出思维定势。然而诗人通过小站提炼出的《迷惘》诗题,不仅设置了悬念,而且将所要表达的问题实质呈现出来了,含义丰满,令人始料未及。这或许就是常人与诗人的不同之处。常人看物用眼,诗人看物用眼用心。心是什么?心是一个人的灵魂。《迷惘》由小站这个形象,道出了诗人的灵魂在场,即我对小站迷惘其实就是对小站所在小城的迷惘,由此体现出诗人的一种忧患意识和沉思,乃至于对人的生存境况的终极关怀。而这种意识、沉思、关怀的渲染、传递,依靠的正是“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留白在此处如水一般通透,朴素而清凉,入心,摄魂,使我们久久沉浸在诗人营造的意境里不能自拔,好像诗人之忧就是读者之忧,可见其穿透力、感染力、影响力强矣。

《行者》是海日寒诗歌中带有留白艺术特征的华彩乐章。他心中的行者是修炼成的佛,是人生的智者,是一种诗意的境界。行者,你从背起行囊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带上了路。即便异乡再好你也是过客,放下名利、地位、虚荣等一切身外之物,心无杂念,随遇而安。途中,不管遇到了谁,不管聚散离合都是前世修来的缘。这便是此诗的全部内容,言在笔内意在墨外,它似乎在奉劝我们:为人处世要惜缘,心怀感恩,普度众生。某种意义上,成就人的往往不是才能,而是一种超然洒脱,看透世情的智慧之心。留白在此处是一种遥远的时空聆听最近心跳的方式,留白让风景瞬间变得宁静、圣洁而悠远。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因此,每个人的文艺作品都是一道亮丽的心路风景。照此理解,以上列举的诗,均为海日寒的风景。只是,我想说的是,他的诗还有另外的风景。

比如他的《灿烂》:这一生的苦难、不幸/和汗水都倒进去/我就不信/养不活/一棵/小树/顶上/孤孤/单单/沉默盛开的/苦涩梅花。这首诗就梅花怎样盛开来说是一道风景,不足为奇。奇的是,全诗表现形式不俗,显出异样的神采。诗人以苦难、不幸、汗水比喻各种养分和浇水,然后又将一个个形容词设置成单行,最终形成强势合力去服务、说明一个名词,气势跌宕起伏又明快流畅,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处理效果,很耐人等待,也很令人享受,有趣而有收获。奇的是,通读全诗,我们发现《灿烂》并非就表面说表面,其实质是告诉我们:要想绽放一季红颜,就得积蓄一年养分。换言之,它寓意成功的背后必有艰辛的付出,磨砺的人生才最充实最精彩。如此景中留白,增强了诗的弹性效果,任我们的思想自由飞翔。

又如他的《没有》:没有一件心爱的毛衣/没有一件心爱的袜子/没有一件心爱的长衫/没有一件心爱的外套/哦/没有一件心爱的/活了这么久/活了/这么久/没有一件/一件/但那都是温暖过我的/保护过我的/安慰过我的/心疼过我的/服侍过我的/我怎能忍心抛弃/抛弃——抛弃/只能/深深/深深/压在心底/抱在怀里/在无人的夜晚/独自/哭泣……。该诗固有的风景及表现形式与上诗相同,恕不多言。单说它构建的意象世界,即诗之主题就是通过“没有”的难能来映衬“有”的可贵,以反证正,给我们以无胜有的想象空间。往往人都是向前看的,老想着自己没有什么,不想自己已拥有什么,这大概是人的优点,但同时又是人的缺点吧。因此,许多时候,抛开重负,放松自己,保留一点本真和质朴,世界岂不一样美好?这首诗用意境中的空白来容纳诗人的情感,而留下的空白也能让我们体会到诗人以激发情感为目的的情绪跳跃,引发我们无穷想象,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别有风韵。

如在眼前的是景,好比写在纸上的诗是黑;见于言外的是意,好比诗之外的意境是白,我们读海日寒的诗,觉得他景与意相兼,黑与白交融,特别是他留白的风景,给我们以有生命、有情感、有意趣、有神韵的高境界的审美价值,“表现着与理想甚远的现实永不妥协的志气”,冥冥中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仿佛被他的一颗诗心照亮。

经以上缕述,可见海日寒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哲理性。法国诗人瓦莱里曾说:“诗人有他的抽象思维,也可以说有他的哲学。”同理,像海日寒的《瞬间·永恒》,其诗题就颇具哲理性。像他的《没有》,通过再现没有与曾经有的巨大冲击、反差,将我们深陷在矛盾的两面体中,进而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二者存在的微妙关系,最终如何取舍、权衡利弊由读者决定。像他的《空山曲·僧》凸显了僧的参禅境界,即世界为一,顿悟永恒。诗歌所传达出的境界有空灵之气,我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赋诗以哲理性,是用形象表达一种观念,是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它升华了诗的主题,渲染了诗的意境,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发人深省的禅意,有益于现代人性的修正。

多喻性。海日寒的诗从字面上看似乎简单,但意境深,以有形创无形,常常产生出审美多喻性,不同的读者读后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回味无穷。如他的《灿烂》《吟》《独唱》《执着》等诗皆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中《独唱》全诗只有九行三十三个字,用大量的物象构成。在诗中,诗人没有明显写出悲呀喜呀的心境,而是将这些山、亭、松树、云等物象,加上高、孤独、天地间、无所不在的修饰,最后进入主题——独唱,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意象。至于是什么意象,让我们自己驰骋想象吧,可以是自我表现的一道风景,可以是无人喝彩也风光的孤独,也可以是寓意人生如戏,自己才是主角,等等。《执着》的诗意空间也是多向的,我认为其意至少有三。一是人生有很多次选择,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二是世界之大,只有一条路适合你走。三是只要你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得坚持,成全自己。总之,多重含义使诗歌之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诗歌正是以它丰富而复杂的意蕴拨弄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勾起读者对它的痴迷。

求解性。当意象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时,便更能引起读者对“象下之义”产生一种不懈的求解欲望和冲动。我们读海日寒的诗,往往会遇上此类情况。如他的《人间曲·午》,单从表面上理解,他是用“瞌睡的太阳”“苍蝇不飞”象征夏日的炎热,用“蜗牛悠哉游哉爬进黄昏”象征夏日的漫长,仅此而已吗?如果是,我想诗人不会写这首诗,太简单太明了,那还叫什么诗?是不是诗人把生活比作大熔炉,说谁都难耐火热,但只要你横下一条心,硬挺过去了,那你不就炼成钢了吗?如此妄加猜测,不知对否?反正诗歌中的“空白”和“不定点”都有待读者去填充。又如他的《孤独》,是黑夜一直亮到天明的一盏灯,那分明是在修炼自己,让孤独变成我们的一种能力,这样就不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路……在此意义上,孤独是充电,是拄着思绪的走……依靠读者去寻找与诗意之间的联系,从而领会诗旨,这就是求解性。

荒诞性。无庸讳言,我们读海日寒的诗,有的读不太懂,这类诗意象是荒诞的,它表现了一种朦胧之美。像他的《风儿曲·零》,由盛放的花、凋零是一首歌、凄美的音符、被风吹散、宛如叹息的火焰几种不合逻辑的怪象组成,是诗人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体验、能动意识,“是人的意图与现实之间残酷的紧张的较量”。一句“叹息的火焰”,使全诗活了,具有了奇崛幽深的意境,即是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至于如何抉择,因人而异。留白中有留白,意中还有意,颇值得我们三思而后行。其他如《境遇》《江南曲·幻》《如梦曲·影》等都属于荒诞诗。这些诗“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唤醒我们对自身生活所面临的严峻事实的认知以及理性的思考。

以上只是海日寒诗歌诸多特征里的几个方面。不管怎样,他的诗歌留白,风景这边独好。用海日寒的话说“诗歌不仅需要言说,还需要沉默,意在言外、境在象外才更蕴藉、更有韵味,留给读者的那些巨大空白才是诗歌的意旨所在。”

海日寒是蒙古族,用母语创作在他属于常态。可是上面我们谈论的诗,都是他用汉语创作的,这属于跨文化写作,而且写得独出心裁,自成一家,需要我们慢下来欣赏。

据我在网上搜索,发现海日寒的诗歌还有宏大题材型,足见他在写什么上已有所选择了。或许是我偏爱,或许是我恰巧读到了他上面那一些诗吧,这让我在怎么写上真正见识了海日寒的能力、实力和潜力。我相信,有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怎能不催生远方催生葱茏的风景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