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1
分享

亲情的承传

姥姥七十多岁谢世,这在我心里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步近两步远”吧。

然而,去了的姥姥,仍留驻在母亲的心中。

母亲说,那一天她路过姥姥的坟时,不由得又哭了一场。还说,不管姥姥生前待她怎样的冷淡,她总觉得亲着哩。

是的,我深信母亲的眼泪,也深信母亲的这番话。无论这话是出于一种内心矛盾斗争后的惋惜,还是出于一种骨肉分离的悲痛,归根结底,它是母亲歇斯底里的真情流露,不是吗?只可惜姥姥她不会知道了,不会知道当她去了以后还有一位最最怀念她的女儿。其实我想,母亲当时的心态完全出于一种自然,它只是为姥姥的离去而悲痛,只是为再也看不到亲人的面容而伤心落泪。人死如灯灭,哭泣里绝没有怪怨姥姥的意思,也没有深责自己的孝心不够,因为此时此刻的怪怨已没有了意义,一任真情自然流露宣泄。

在姥姥病重的两个多月里,从包头市赶来的大姨所谓的伺候无非是“骂”,嫌脏怕累的,因此骂就成了她伺候姥姥的代词;三姨是姥姥一向最疼爱的女儿,可即便是这样,她来伺候姥姥竟是一个“躲”字了得,当病人需要她料理的时候,她却不在了,结果躲就成了她伺候姥姥的名声。最终,唯有母亲——这个姥姥待她不怎么样的女儿,整天料理着姥姥病中的事情。

据母亲讲,病中的姥姥承受着很大的痛苦,那种痛让她感到活着是一种受罪,在替又替不了、去又去不了姥姥病的情况下,母亲只有莫之奈何地看着姥姥受罪,那情景真让她揪心,让她目不忍睹。许是病的缘故,姥姥有时晚上说一些“糊话”,吓得儿女们都有点不敢陪伴她了,唯有母亲,依然故我地守了姥姥两个多月,尽管熬得嗓子沙哑、舌头疼痛,但她仍然坚持着,直至姥姥生命的最后一刻。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因了母亲执着于亲情而产生的巨大反差令我惊叹——一位女儿对母亲的孝心与真爱原是那样的灼热灿烂、生动感人。人世间亲情最珍贵,天下的子女们,善待父母吧,特别是善待病中的父母,让他们在感知亲情温暖的同时,走好人生之路的最后一程,微笑着离开这个世界!一个人在其一生道路中,不论遇到多少坎坷、困惑迷惘、痛苦抑或面对面倾诉衷肠,维系你呵护你的总是亲情。正是因了亲情,使我们的情感世界倍感丰盈和愉悦。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明洁,我们更应把这种人间美好的情感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