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耀宗的头像

常耀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6/11
分享

笔名絮语

常耀宗

所谓笔名,即用笔时的署名,是文人、学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追溯笔名的历史渊源,古人使用室名、别名的性质,实则相当于今日的笔名,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

说起笔名的正式出现,当在明、清时期。那时的小说被看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著作,所以作者只好隐去真名,以笔名行世,以防遭人讥讽。例如《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笔名初显。

五四运动后,由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环境险恶,写作因此遭到许多限制与打压。特别是对于那些针砭时弊、抨击黑暗的文本,作者在发表时往往采用笔名。典型的如鲁迅就用过上百个笔名。一个又一个笔名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遁入分身的作用,甩开了诸多不便和束缚。不然,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那些作者以笔名发表的文章了。质言之,笔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到了现代,使用笔名者仍大有人在。例如有的人在网上使用的名字——网名,有的就是笔名的另种叫法。在此,笔者之所以说“有的”,皆因有些人的网名就是网名,他(她)不以网名发布文章,我们就不可以将他(她)的网名与笔名划等号。网名是时移世易产生的新名词,但它与原来的室名、别名、笔名同出一辙,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笔名之所以由前世发展、演变到今生,其主要原因似乎有这么几种。一则它能表达作者的志向或者是兴趣爱好,有助于建立自己的文化品牌;二则它醒目,便于记住,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则它可以掩饰作者的真实身份,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究竟如何给自己起笔名,没有一定之规,但有前车可鉴。以自己的姓名做笔名,这类作者恐怕居多。其好处是拿来就用,不必费事另起他名,如此既继承了长辈之愿又传播了自己的名气。例如,陈珍在我们当地乃至外地名声大噪。究其因,一方面他诗文俱佳;另一方面他多年来发表诗文只用此一名。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个文学爱好者,没必要用笔名。想当初,老师为他取的这个学名,是希望他成为有用之才。如今陈珍已发表诗文一百万字,教出的学生达一千余名,文学、教育事业可谓双丰收。去掉姓以名做笔名的也有之。此种保持原名不动的做法,利于人们联想到你,记住你的双重身份。譬如,李林艾,笔名林艾。保留姓氏取笔名,因其有迹可寻,也易于勾起人们对作者的对号入座。把本名拆开与遵从父母教育取笔名的亦不乏其例。诸如管谟业,笔名莫言。据莫言解释,他的笔名其一取自谟字,一拆两半,从右往左读就是莫言。其二从字面上理解,莫言便是不要说话,或少说话之意。其间,包含了莫言父母从小对他的忠告,谨言慎行,用以提醒他少犯错误。综合分析,莫言这个笔名有少说话,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用意。事实证明,迄今莫言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还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以自己的意愿起笔名,完全抛开了他念,大有展露自我重获新生的美感。例如,李安伟,笔名敬笃,可以理解为他对文学事业持有一种既尊敬又忠实的态度。又如,王玉平,笔名冷恒,是指他以既冷静又持续不断的状态抑或品质上下求索漫漫文学路。借助古诗词起笔名,显得高雅、别致。例如冰心,就是取自古诗“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二字,冰清玉洁,渗透着作家真善美的写作风格。用地名代替笔名的,地名扬笔名,笔名传地名,二者互相作用,彼此促进。比如,我的笔名岱青山,是借山名为笔名,二者美美与共。还有以同音不同字取笔名的,这样既含不忘初心的因素,又实现了自我的意愿,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譬如杨玉海,笔名洋浴海,是借笔名传本名,由本名联想笔名,可谓两好各一好。如此种种,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起笔名的一番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真是自有风景,蔚为壮观。

说起我取笔名,原因种种,至今记忆犹新。

我第一次投稿,是托父亲送报社的,因为怕他人知道我在舞文弄墨。诗稿以常立为笔名,寓意自己在文学路上能立起来、站得住。出乎意料的是,我写的《复活》读后感诗作,竟被当时的一位编辑误认为是爱情诗,她问我父亲您的孩子是不是恋爱了……当我听到这一“谬称”,着实“吓”了一跳,心说话,什么编辑,连诗作主题、内容是什么都分不清,那还能编出什么好稿,再投也是白搭,不投也罢。

初经此尴尬,并没有阻我远行的步伐。一年后,我直接以笔名常立给报送投寄去一首首诗、一篇篇散文,没想到一发、两发,从此不可收拾。更使我没想到的是,时任副刊的马编辑还找到我家,扬言要重点培养我,我那个受宠若惊倍加努力啊自不待言。故此,接连几年我都被报社评为优秀撰稿人一等奖。一晃几载而过,我觉得我已立起来了,是该换笔名的时候了,就此我又取常态为笔名在报刊上刊发诗文,期望自己的文学创作可以一反常态地呈现出愈来愈强的趋势。

此后经年,原以为几经磨砺,我完全可以挥手告别埋名的岁月了,哪知当我尝试着以本名常耀宗向上级报刊一次次投稿一次次石沉大海时,我才意识到,人生之事岂能尽如人意,选择了更高一层的宣传平台,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困难在等待着你。于此,我不得不一边对照一期期报刊学习,一边加紧读书与写作练习。一月、三月,一年、二年,直到第三年的春天,就在我满怀热望快要放弃希望时,不期然以我本名为笔名的散文在市报刊发了。当是时,我心中那个敞亮劲儿、满足感,真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惊喜、快慰。就这样,月月年年,年年月月,直到今天,以我本名发表的文章仍不时出现在报刊上。可以说,我的本名常耀宗是我使用过笔名里最多的一个。

二十世纪初,我应聘到一家报社工作。为避嫌,我以笔名文山一边当记者,一边主持报纸版面。干了几个月后,由于报社工作不正规,待遇不高,我遂辞职回到了当地。负责察右前旗报社工作期间,我还用过常宇翔、乌尔图、长城、长河等笔名,笔名多变是为了活跃版面。记得有一次,我以笔名中药刚发了一篇新闻评论,不想未久该笔名就被业内一位领导知晓了,他说中药翻过来不就是耀宗,哈哈……想来,他之笑,一来笔名别有深意,包含了对我想象丰富的赏识;二来圈子很大也很小,“识破”笔名易也不易,这中间的那个度、那个“功成有我”的痛快感非他人能体会到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知道了也好,新闻宣传本属社会公益事业,为大众服务,我光荣!

进入网络时代,我在红袖添香网、散文网上以岱青山为网名注册了网站用户,在网上拥有了自己的一个个文学作品集。网名按过去的说法其实还是笔名,只不过由纸媒到网媒,传播途径不同称呼不同罢了。网名岱青山实取察右前旗境内一山名而来。说起这个网名的产生,一是受男人如山这句话的影响而有所启示;二是参照我们当地一位作家磨子山这个笔名而起的。土贵山、孤山、元旦山、小坝山……我搜寻遍了当地的山名,最终觉得只有岱青山可与磨子山媲美,或者更甚;三是岱青山海拔高1887米,为察右前旗最高山,正所谓“山至高处人为峰。”综合以上三者,故用之。纵然岱青山不在我的小故乡范围内,但它在我的大故乡察右前旗这片土地上,用之为笔名,当得。岱青,实为蒙古语,意为善战。山代表男人,岱青山组合起来的寓意就是善战的人。诚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并不能做以偏概全的定论。实质上,善不善战无所谓,我只希望自己在文学路上是一个永不言败的人。从立起来到坚持守望,直至在自治区、国家级新老媒体发表文章,加入各级作家、评论家协会,这一路走来足以证明,只要敢想敢做,再加上坚持到底就能走向成功,取得胜利。

除了网上,在当地与外地的报刊上,我以岱青山这个笔名发表过一些散文、随笔、评论文章,以致有人通过文章内容推断出岱青山就是我的笔名,经由电话与我核实无误后,他欣然曰:“我就说,别人写不出你那样的文章。”当然,那是人家高看我的谦辞,说白了是他常读我文章的缘故。在外地一家报纸上,由于几年来我都是以笔名岱青山刊发文章,有一次当我以本名投去文稿时,竟一去无音信。之后我恍然,大概是我投稿时只署本名,忘了署笔名,而编辑却早已习惯了岱青山之名,猛然换名,适应期尚待培养吧。可见,在一张报、一本杂志上投稿,最好固定用一个本名或笔名,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换名,那样不利于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利于提高社会影响力。

不经意间,自己与他人早已把岱青山作为我的笔名了。譬如,我的内蒙古作协、内蒙古评协会员证以及中国评协会员证上写的笔名都是岱青山。再如,中国文联、中国评论网给我的获奖证书上写的就是:岱青山/常耀宗,一人皆两名,可见岱青山之笔名与我本名齐名。种种迹象表明,岱青山是我真正意义上、也是用得最久的笔名,愿此名传四方!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无论是本名还是别名,只要你发表文章了,那么这个名就是你的笔名,成也笔名,败也无名。

神州大地笔名多,齐声赞,景色艳丽这边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