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玉向的头像

徐玉向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9/12
分享

乡村旷野的诗意画卷与深刻哲思

--徐玉向旷野系散文赏析

  在繁华喧嚣的尘世中,乡村旷野恰似一方宁静而神秘的世外桃源,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憧憬、对淳朴的追寻以及对宁静的渴望。徐玉向的旷野系散文,宛如一把玲珑剔透的魔法钥匙,悄然开启了乡村记忆那扇厚重而充满诗意的大门,引领我们踏入那如梦幻般充满温情与魅力的乡村旷野世界。

乡村,无疑是心灵的温馨港湾,是记忆深处璀璨的宝藏。徐玉向以其细腻如丝的笔触、深刻如渊的感悟以及独特非凡的艺术魅力,为我们精心绘制出乡村生活的绚丽多彩画卷,揭开自然生命的神奇奥秘面纱,更倾诉着故乡情怀的深沉醇厚。

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真,在徐玉向的散文里恰似一幅幅灵动的水墨画卷缓缓铺展。与现代城市那快节奏的生活、被污染的环境以及略显疏离的人际关系相比,乡村生活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价值。乡村生活的节奏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让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感受大自然那四季的优雅更替与生命的美妙律动。在乡村,人们与自然亲密相拥,能真切地体验到土地的温暖怀抱、风的温柔轻抚以及雨的滋润洗礼。邻里之间那淳朴真挚的关系更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亮点,互帮互助的温暖、亲情的脉脉流淌,让人深深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光辉。例如散文中对掏藕场景的生动描绘,“掏藕,其实也是有讲究的。在半软半陷的塘泥中,寻找枯荷的踪迹。拔了枯杆,撸了袖子直接探下去。有时会一股黑水喷了脸面,有时,只掏得一手黑泥。” 这段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本真,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的无尽乐趣与挑战。与城市中那匆忙的生活方式相比,乡村生活的这种慢节奏以及与自然的亲近,显得格外珍贵,如同稀世珍宝般令人珍惜。

自然生命在徐玉向的笔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与令人敬畏的力量。作者通过对自然生命的细致入微观察和深情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的深深敬重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当描写香蒲时,“香蒲似一支支燃在水中的腊烛,点燃荒野,为秋风引路。” 这个精妙的比喻,不仅形象地勾勒出香蒲在秋风中的绰约风姿,更传递出香蒲在自然中的重要角色。香蒲从夏天的纤细柔美到秋天的枯黄沧桑,见证了生命的轮回流转,如同岁月的车轮缓缓驶过。而在描写老皮塘的残荷时,“这些残荷,曾经在夏日里舒展着翠绿的裙摆,摇曳着粉嫩的花朵,是池塘中最娇艳的存在。然而,时光的轮回无情地将它们推向了凋零的边缘。如今,它们的美丽已经褪去,只剩下枯槁的枝干和残破的叶片。荷茎折成了一个锐角,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强行扭曲,又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无奈。那姿态,竟让我无端地觉得它们似罪犯一般,被秋风强行扭按在地上,带着一种悲壮的凄美。” 这段细腻的刻画,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残荷虽已凋零,但它们依然倔强地坚守着,如同一位位不屈的勇士,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我们体悟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不挠。

故乡情怀,犹如一根坚韧的丝线,贯穿徐玉向旷野系散文的始终。作者对故乡的情感随着时间的缓缓流淌而愈发深沉醇厚。故乡在作者心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情感的温暖寄托和深刻象征。黄泥山的山黄云白、鲍家沟的静谧之美、老皮塘的残荷之韵,以及故乡清晨的雾,都如同璀璨的明珠般,成为了作者情感的珍贵寄托。比如,“山是如此的厚重而坚实,仿佛承载着故乡的全部记忆与情感。” 这句话中,黄泥山俨然成为了故乡记忆和情感的神圣象征。作者通过对黄泥山的深情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故乡对作者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它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作者的性格与价值观。作者通过散文表达故乡情怀的方式丰富多样,既有对故乡自然风光的细腻描摹,也有对故乡人物和事件的温馨回忆,还有对故乡文化和传统的传承与弘扬。

徐玉向的散文艺术特色独具匠心,细腻的描写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乡村旷野的美丽和自然生命的神奇。在描写蜗牛时,“它们顶着略显透明的壳,伸着两条细嫩的触角,每走一步,都尽量拉长了身形,留下一条长长的水迹。大的超过五分钱的钱币,小的如一个花生米。有的两三个挨得很近,更多的是单枪匹马地行动。” 作者运用感官描写、细节描写等精妙手法,让蜗牛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在描写乡村自然风光时,同样细腻得令人陶醉。如 “天空中的白云依旧不紧不慢地飘着,时而倏地一下加快速度,时而猛然间变换形态,它们似乎并不在意世间的喧嚣与忙碌,只是自顾自地演绎着属于它们的自在与从容。” 通过对白云形态和速度的生动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乡村天空下,感受那宁静与美丽。

生动的比喻为散文增添了绚丽的艺术光彩。将香蒲比喻为 “燃在水中的腊烛,点燃荒野,为秋风引路”,形象地描绘了香蒲在秋风中的动人形态,传达出其在自然中的重要意义。把方瓜的瓜蔓比喻为 “洪荒之物”,形象地展现了方瓜瓜蔓的蓬勃生长态势和顽强生命力。

丰富的意象赋予了散文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棉花似白云,象征着大地的温暖馈赠;黑端端似小菩萨,象征着收获的喜悦;枸树的红灯笼,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不屈;麻雀棺材,象征着恐惧与神秘。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深化了主题,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

清晰的结构使散文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旷野香境》以不同的乡村事物为主题段落,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乡村旷野的丰富画卷。《旷野悠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故乡徐郢在深秋的独特韵味,然后分别描写黄泥山、鲍家沟、老皮塘和故乡清晨的雾,最后总结升华,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感悟。

从文学价值来看,徐玉向的旷野系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其描写细腻生动,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诗意和地方特色。这些散文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乡村旷野的美丽风光和生活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这组散文对当代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在题材选择上,关注乡村生活和自然生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题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意象和清晰的结构等手法,使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在情感表达上,传达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从社会价值来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价值,提醒我们珍惜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唤起人们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散文中对乡村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描写,可以激发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兴趣,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散文中对乡村人物和事件的回忆,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学作品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乡村的美丽和价值,激发人们对乡村的热爱和关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徐玉向的其他乡村散文同样精彩绝伦。在那些篇章中,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乡村的故事。比如那古老的碾盘桥,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乡村的记忆;还有那宁静的乡村小道,见证了村民们的辛勤劳作和朴实生活。这些散文进一步丰富了乡村的画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的魅力与价值。

徐玉向的旷野系散文,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重大的价值意义,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璀璨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唤起我们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也激发了我们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在未来的乡村文学创作中,我们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关注乡村生活和自然生命,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为我们展现乡村的美丽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希望文学作品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