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崇斌的头像

杜崇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7/13
分享
《《大儒张载》密码》连载

第一十七章 长安画派与皇城之围

50

郑磊这个周末又回到了城里,第二天他约云飞去参观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

“你知道长安画派吗?这是现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郑磊对云飞说,“你们的‘谈笑鸿儒’公众号也应该关注一下国画了,这也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啊!”

“是啊,应该关注。对于长安画派,我略知一二,”云飞说,“这一派的画家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我知道他们的艺术主张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是的,说得不错,这一派的画家们立足西北黄土高原,深入现实生活,大量写生创作,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乡土风情,给当时较为死寂的中国画注入了新活力和新感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我听说他们这一派的画家,在艺术追求上有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是不是?”

“对呀!哲人说‘美就是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哪有艺术啊?哈哈!”

……

一走进画室,云飞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翰墨香,画室的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书法和绘画作品,画室里陈设着仿古的茶几、座椅,还有一个茶海,一些奇石、根雕和绿植盆景错落有致地放在四周。还有一些很别致的创意书架、博古架,上面层层叠叠堆满了书籍和画册。若有若无的古筝曲在室内缓缓流淌,仔细辨别,觉得弹奏的是《高山流水》吧。画室古色古香的,充满艺术气息,似乎让人浮躁的心能静下来。

一位四十多岁的书画家正在书案上挥毫泼墨,他身材魁梧,神情专注,笔走龙蛇,正在写一个条幅,但见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书案上有一个造型别致的根雕,根雕上挂着一排笔和几个葫芦。云飞不由得走近细看起来,原来他写的是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案上有一本打开的书,用镇尺压着,云飞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正是《大儒张载》,而且刚好翻到这本书的163页,这正是大儒张载第一次在宣纸上郑重写下“横渠四句”的地方。

书画家创作完成后,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郑磊这才介绍说,他的这位画家朋友姓杨,名叫杨真吾,是长安画派康师尧先生的传人,这些年主攻花鸟画,他画的鲤鱼、牡丹、柿子、桐花、竹子、小鸭等等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多次获奖,而且许多书画作品还被美国、韩国、日本、墨西哥等国的书画收藏家收藏。

随后云飞饶有兴致地欣赏了杨先生今年刚刚创作的几幅最新作品,有《竹报平安》《春正好》《平安富贵》《小年之暖阳》等。这些画充分撷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草树木、家禽飞鸟、小溪池塘等等景物,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一支富于灵性的画笔进行精心构图,画面呈现出大自然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又极具性灵的艺术气息,充满对生活的透视、感悟和表现力,很有生活情趣,体现出画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讴歌。

云飞一边欣赏,一边好奇地问上几句,比如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画面的构图为什么要这样?色彩的运用为什么这么浓重?然后他就会由衷地赞赏几句,因为他觉得对于美的东西,我们应该不吝赞美之词,这样,才是对艺术的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后来杨真吾先生说,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艺术美、发现艺术美,创造艺术美,这正是他这些年书画创作所坚持和努力的方向。而且,杨先生认为书画艺术创作也应该坚守“横渠四句”,应该坚持为人民大众创作的理念,他反对书画界那些脱离人民、脱离现实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畸形的艺术观,更不屑于那些书画小圈子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他说其实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最热爱美和最会欣赏美的,他们才是艺术的真正评判者!

云飞和郑磊对杨真吾先生的观点深表赞赏。

51、

有一天晚上吃过饭,爷爷问郑源:“源儿,你把那本我让你精读的《脾胃论》读完了吗?”

“爷爷,就是李东垣先生的《脾胃论》吗?已经读完了!”郑源说。

“那好,那我问你李东垣先生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你弄明白了吗?”

“这个,不就是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吗?”

“那我问你‘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内伤病的经典方剂,东垣老人的理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怎么解释?”

“这个,这个,我也是只知道点皮毛,”郑源不好意思地说,“爷爷,还是您告诉我吧。”

爷爷若有所思,顿了顿,喝了一口茶,深情而抑扬顿挫地说:“源儿,你知道吗?这是一个沉重的历史故事,我从不轻易讲起。这个故事,还是我的爷爷在许多年前告诉我的。因为咱们家传承了金元时期一代医学大师李东垣的“补土派”医道,所以,这个故事,每一代人都会讲给他的下一代。因此,我现在郑重讲给你听吧。”爷爷顿了顿,又喝了一口茶,有些神色凝重地接着说,“源儿,你要用心记住这个故事,这就是一代宗师东垣老人历经艰难坎坷,在乱世中首创‘补中益气汤’的由来,这个故事离现在都快八百年了。现在让我讲给你听吧,唉!这真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关于皇城之围的惨绝人寰的故事啊!”

接着,郑源的爷爷就给他慢慢讲了一个金朝的故事,这真的是一个关于战争关于围城关于救人的惨绝人寰的故事。

故事还得从金朝的皇城被围开始。

那时候,围城已经三个多月了。被围困的城是金朝的首都南京。宋朝时这里被称为东京,也叫汴京(今天的开封)。这一年是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寒风呼啸,雪花纷飞。彼时正是隆冬腊月时节。

围城以来,每天城外号角声、喊杀声,刀枪金鼓声,如波涛汹涌,连绵不绝。雪后放晴,冷冽的空气中,蒙古铁骑在城外纵横驰骋,耀武扬威,喊杀着,叫骂着,不绝于耳。只见,满脸落腮胡须的蒙古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在城门前向城头大声喊话,声言如若不开门投降,要即刻破城,要杀得城里血流成河、片甲不留!

曾经富丽堂皇的南京城,曾经威严雄伟的南京城,曾经傲视四方、不可一世的南京城,此时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与风采,变成了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子,在冬日的寒风中,在四处弥漫的战火硝烟中,瑟缩着身子,虽然脸上故作镇定,但其实已经吓得惊慌失措,禁不住还偷偷地瑟瑟发抖。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世称李东垣)一家是五年前来到南京城的。在这个动荡的乱世,一个贵族人家也始终在逃难和逃荒中恓惶渡过,为了求得一片安身之处,他举家辗转来到了这座皇城。如今他已经53岁了,已经不再在官府做税监这样的小官了,因为自从他在济源县以“普济消毒饮”普救众生后,他的名医之名已经被世人知道了,于是,他不得不以医者的身份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生涯。好在他家境殷实,来到汴京后,他在北城门东边的一条大街上买了处宅院,就把家安顿下来了,然后开了家医馆和药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明之先生在他医馆的诊室里挂着这样一幅书法作品,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李明之初心不改,仍然最看重的就是这四句话,他始终把这四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因为它言简意宏,境界高远,指明了医者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也可以说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医者终极的人生意义之所在。

蒙金战争发生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先是野狐岭之战金军主力被打得一败涂地,过了几年,蒙古军就打到了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北京),金朝节节败退,为避其锋芒,就迁都到了汴京,并将昔日大宋朝的首都汴京改称为南京。没想到,过了几年,蒙古铁骑又杀过来了,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打到了南京城下。

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也就是李明之出生那一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夺回妻子孛儿贴,打响人生第一场战争,开始崛起于蒙古大草原。然后他便横扫北方,完成蒙古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蒙古族在北方草原崛起,成吉思汗野心勃勃,意欲南侵和荡平海内,已于1227年灭了西夏,又开始虎视眈眈金朝的大好河山。

战云密布,兵荒马乱,灾荒瘟疫不断,人命危浅。在这个乱世能活下来已经不易了。李明之先生这些年在颠沛流离的逃荒避乱中度过,他如今年过半百,两鬓已经斑白,但这些年在经年累月的治病救人中,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他的医道医术日渐纯熟和精湛。

蒙古铁骑围城以来,金朝已经把南京城的青壮年都征集去守城了。李明之先生的二儿子李云鹏也被征召去守城了。每天街上能看到的大都是衣甲不整的金兵,他们面容憔悴地慌乱地向城墙上运送着刀枪、盾牌、弓箭等兵器、运送着滚木礌石等守城之物,还有运送着粮食的,运送着硝石火箭的……

每天蒙古军都会发起攻城之战,当蒙古军攻城的时候,城里的百姓们都躲在屋里不敢出门,靠近城墙的街道上箭矢和石头如雨点般落下,有些人躲避不及,也会被这些抛射进城里的箭矢、飞石所伤。那时候,蒙古军使用数百台抛石机攻城,当然,有时候蒙古军队还会使用火炮轰击城墙,守城的将士们除了用弓箭、滚木礌石还击,也会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奋勇杀敌,就这样,攻城与守城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了。

52、

这天上午,正当李明之在医馆为患者诊脉看病的时候,忽然他听到一个声音:“爹爹,不好了!二弟受伤了!”这是大儿子李飞鹏在门外喊。

“不要怕,让爹爹看看。”李明之心里一惊,但很快就镇定下来说,说着就走了出来。

围城以来,每天都有大量的受伤者,他一直就这样不停地为金兵疗伤。士兵们都说,李先生的金疮药止血止痛效果真好,过不了三天伤口就没事儿了。每天看着这么多热血男儿流血受伤,他的心里真不好受。

虽说云鹏从小就爱舞枪弄棒,喜欢练习武功,生得高大魁梧,性格也开朗活泼,显得热情似火。但他知道云鹏没有经过战阵,他的肩膀还很稚嫩,很心疼他,也不希望他上战场。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又能怎么办呢?那天云鹏被征集去守城,他还鼓励了孩子几句,因为他深明大义,保家卫国,自古都是男儿的天职啊!送走了孩子后,他走进云鹏的卧室收拾东西,忽然看见他的床头上有一副墨迹未干的条幅,上面写着两句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他看了一会儿,心头忽然有点酸楚,眼泪忍不住悄悄地流下来了……

想着这些往事,李明之先生快步走出来一看,只见云鹏的左臂中箭了,箭头已经拔出来了,鲜血已经浸透了铠甲和衣服,还在不住地往下流。

于是他赶紧给云鹏清洗创口,敷药,包扎。他一边为孩子疗伤,一边安慰着孩子说:“还好,鹏儿,你看,箭头伤得不深,不要紧的,过几天就好了。”看着爹爹怜惜的眼神和亲切的微笑,云鹏内心坚强的铠甲似乎一瞬间就消解了,他扑在父亲的肩头,像个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他似乎要把他这两个月在军营中所受的委屈,经历的艰苦和磨难都要倾诉出来似的。一会儿云鹏的母亲刘氏夫人也跑出来了,他一听见云鹏受伤了,就心疼得不得了,拉着云鹏的手,问这问那,百般地怜惜,百般地疼爱。

云鹏刚刚过了弱冠的年纪,但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是一个孩子。李明之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好了,好了!别哭了!英雄流血不流泪!咱家的英雄怎么还哭了呢?”

……

临近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但依旧没有一丝一毫过年的喜庆和热闹气氛。因为围城依旧,寒冷依旧,饥荒依旧。围城马上就三个月了,皇城内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了,许多人都没有粮食吃了,一天三顿饭改成两顿,最后节省为一顿,后来,许多家庭连这一顿饭都没得吃了,城头上的人在战死,城内的老百姓在饿死。

“爷爷,爷爷”,一声清脆而稚嫩的童音从室内传来,“我很饿,我想吃糕饼。”李明之先生知道这是小孙子满儿的声音。于是他从诊室里走出来,看着五岁的满儿虚弱地走下台阶,正向他的诊室走来。于是,他赶紧走上去,一把抱起了满儿,在他的小脸蛋上亲了一下,说:“好啊,爷爷这就给你找吃的。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呢!”

其实,他哪里有什么好吃的呢?大家都在忍饥挨饿啊!没办法,看着孩子天真的渴望的眼睛,无奈他只能从药橱柜里面找来了一小把枸杞子,放在孩子的手心里,说:“满儿,这是很甜的红枸杞呢,你吃吧,吃了就不饿了。”

满儿是大儿子飞鹏的孩子,飞鹏从小体弱多病,长大后,就跟着父亲学医,在医馆给父亲打下手,在药铺里给病人抓药、煎药,他就像年轻时候的李明之一样,沉静、内向而腼腆。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李明之先生家里还能勉强吃上两顿饭。有时候,外面在飘着雪花,他送走病人,就呆呆地坐在医馆的窗前望着外面的飞雪,隐隐约约能闻到一股腊梅花的幽香,他知道这是庭院中的腊梅花在雪中悄悄绽放了。

腊梅花都开了,蒙古军还没有退去,每天还在攻城、还在厮杀,真不知道这场战役什么时候是个头?城里城外,每天都有许多人受伤,许多人死去,如果城破了,国亡了,那么城里的老百姓将面临着什么?明天在哪里?李明之先生忍不住总要思考这些问题。

其实,也不只是李明之在考虑这些问题,连大金国的皇帝也在忧虑这些问题,甚至城里的每一个老百姓都在焦虑着、煎熬着。自蒙古军围城以来,城里的百姓们先是恐慌,接着是饥饿,接下来面临着既无外援,又无救兵,而且缺粮的困境,三个月后这座皇城中几近弹尽粮绝了。难道大家要绝望地等死吗?

53、

这时候,李明之先生又想起了八个月前的那次围城。那是今年的三月份,蒙古军部将速不台、塔察儿率军3万铁骑围攻南京。在那场战役中,蒙古军以炮数百门攻城,金朝守城军民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奋勇抗击,方双激战16昼夜。后来一场瘟疫暴发了,蒙古和金国双方均死伤惨重,于是以议和停战告终。

那场瘟疫李明之先生记忆犹新,南京解围后,他的医馆里每天病人都爆满,被抬出抬进的病人太多了,多得他诊治不过来,有时候他一天都顾不上吃饭,这些病人大都是感染了疫气,他们发高烧、咳嗽,胸闷气短,腹泻,如果不及时诊治,过不了三天就没命了。

那时候,刚开始他大都是采用解表散邪的中药配伍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治疗的,后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他仔细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症候变化并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法,觉得这些病人脾胃都很虚弱,经不起清热解毒之药的苦寒,他知道,这样的苦寒之药更容易伤阴败胃,使病人的正气更加虚弱。后来他改良了方剂,以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中药配伍健脾化湿的中药,再加入少许扶正固本的药物,这样的药一副下去,病人立竿见影就有了精神,而且也收到了很好的疗效。许多人康复后都称赞他是神医,药到病除。那场瘟疫消散后,李明之神医之名被传得更远了,甚至连蒙古军都有人知道南京城里有一位神医叫做李明之。

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他总不忘张元素先生的教诲,非常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治疗原则,认为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年累月的行医生涯中,慢慢地,他越来越意识到,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一般人的元气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先天父母精气的遗传,另一个就是来源于后天脾胃对食物水谷精微的运化吸收。自从一个人降生来到世间,元气就只有从后者来补充了,而这就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如果脾胃虚弱,不能正常地运化和吸收水谷精微物质,那么人的元气就不能很好地得到补充,必然导致元气受损,人就没有气力没有精神,对疾病的抵抗力自然就下降了,人就很容易生病。而且他认为,脾胃不仅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还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可以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了“扶养胃气”的治疗原则。

终于,金国的皇帝也熬不住了。一个寒冷而漆黑的深夜里,金哀宗完颜守绪见南京粮尽援绝,偷偷带领少数亲信大臣和将领从一个小城门潜出,杀出一条血路,向河南商丘方向落荒而逃。据说,他们后来辗转去了蔡州(今河南汝南)。

过了十几天,也就是公元1233年(金天兴二年、蒙古窝阔台汗五年)旧历正月,南京守将崔立向蒙古军投降。南京解围了。但是,一场更大的厄运又悄悄袭来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