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0
分享
《​有种感动叫乡愁》连载

第三章 母亲河名黄泽江

剡溪四源,这里重点讲其中一源—黄泽江,又称东江!

以前站在王罕岭上西望故乡,条条溪流拼图成一只彩鸟,翱翔在青山绿水之间,合溪和莒根溪无疑是它的翅膀;又如一棵躺下倒生的大树,上游的条条小溪就是它的枝杈。现在又站在王罕岭上西望故乡,筑成的水库恰似一位向南奔跑的巨人,它的头在大坝,右臂挥处是坞石坑,左臂摆处是梅坑,躯干从秀溪到竹岸,左右腿分别是莒根溪和合溪。巨人身后,右臂下面,就是与王罕岭相连的蟠龙岗。

如果能对故乡作一次鸟瞰,你就会发现故乡是块两溪夹一岗的盆地。四周群峰攒簇,名山环列:北枕四明、金庭,东邻岇山、华顶,南连天姥、沃洲,西接南岩、石城。中嵌一片黄绿翡翠似的丘陵,而溪涧恰似条条纹路,不规则地蜿蜒于沟壑间。

鸟瞰和俯视,总是浮光掠影,最佳的观察角度还是溯溪而上。从大明市一转入枫家潭的大岩潭口,两边山立中嵌峡谷。左有青峰摩天,右有岗峦高耸;中间一溪如玉,泠泠作响而来。沿溪右行至石马横沿,此处因对面石马山而得名,沿上有一破庵,庵旁一处覆着两块巨岩,形成一间天然岩屋,屋内一箭泉水,正通过半爿新竹,从岩缝中接出,如银出炉,似玉碎地;片片晶莹,声声天籁。这时太阳斜射进来,水花溅起绚丽的彩虹。此庵名曰石马庵,又叫隐迹庵,四周樟木蔽天,翠竹成林。传说崇祯皇帝曾借宿这里,还题名“隐迹庵”三字,作为庵堂门厅的匾额;门厅两边有副对联:左边是“隐居无心无罡碍”,右边是“迹显不住不染尘”。

从石马横沿往东,出现一湾小平原,有桑园良田,天地稍觉开阔。走不上两三里路程,南面又有一冈斜出,与双尖山隔溪而望,两山相距不足百米,形似第二道山门,也是钦寸水库坝基选此的原因。循溪往右一拐,双尖山下钦寸村,路转溪桥忽见。到了钦寸,远岫退列,丘陵平缓,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从钦寸溯溪往东,但见四周远山连绵,如屏似莲;中间台地平缓,如鼓似磐;数道溪流逶迤蜿蜒,如龙似蛇。山之麓水之湄,镶嵌着一片片沃野;湾之间岭之上,荡漾着一波波梯田。循坞石坑南来的鹭鸶冈,试图挣脱沃洲山的羁绊,一路向北试图飞越双尖山,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可能是恋故土而重徙迁,距离双尖山数百米处鸷伏下来,朝夕陪伴大山,筑起一方宝地,形成无上风水。而由东向西再向北的溪水,到此也被双尖山一挡,只好掉头流向西南,又被鹭鸶冈后的坞石坑一冲,溪水只好再踅向西北,走出两个漂亮的回环,留下一片片沃土平原。

“山随水曲抱弯弯,有穴分明在其间!”鹭鸶岗由南向北,聚风积水;蟠龙岗则一路东来,浩荡超迈。或许是惺惺相惜,或许是情愫暗生,相距鹭鸶岗不远,低头偃伏下来,一腔英雄气,顿化儿女情。而蟠龙岗南斜刺里杀出一条来龙岗,从沃州山旁逸斜出,由东南朝西北,走到蟠龙岗前,就懒得再动,与蟠龙隔溪而望,长相厮守。

故乡奇特的地形地貌,还蕴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条骑猛虎的“阳龙”,和一条骑白马的“来龙”,都从东方远道而来,在七星峰下起了争斗,相持了一段时间,阳龙所骑猛虎累了,伏在七星峰下休息,休息着休息着成了一座山,露出其中一个“虎爪头”;来龙所骑白马一惊之间遗失马鞍,马鞍落在七星峰下,变成一座“马鞍峧”。白马失去马鞍以后继续西奔,到钦寸下面跑不动了,停下来变成了石马山。两龙相争时,一条“游龙”从远处而来,夹在阳龙与来龙之间,看到两龙争斗起来翻江倒海,问及此为何处,答曰“小溪”。游龙想自己翻山越岭历经曲折,感觉应该已经到了大海,岂料仍在小溪之间,见这里可以左右逢源,就停下再看两龙争斗好戏。游龙的停滞不前,挡住了西面鹭鸶的视线,鹭鸶一气之下用尖嘴啄向游龙的头部,游龙当即缩头不动,就化成了一座“蟠龙岗”。鹭鸶看着好戏也不忍离去,站立之处就成了“鹭鸶岗”。阳龙和来龙继续争斗,过了很长时间,仍分不出高下,觉得还是和平相处为好,就停下来握手言和,于是慢慢化成了“阳龙山”和“来龙山”。

传说总归传说,地理沧海桑田,地貌千姿百态,先人只是借助美丽的传说,来讴歌山河的神奇,赞美故乡的壮丽。

如果站在鹭鸶冈上往东眺望,左边七星峰巍峨,右边沃洲山连绵,中间蟠龙冈坦荡。蟠龙冈南北两湾,就是逶迤东来的两条溪流。蟠龙冈南的广溪(查溪)水,因为鹭鸶冈一拦,只好掉头向北,与蟠龙冈北的梅溪水汇合,然后向北走出不远,又被双尖山一挡,然后掉头走向西南,又被鹭鸶冈后的坞石坑一冲,就一拐向西北流去。蟠龙冈头阔颈窄,是四明余脉的西延,查林胡卜就分布在“颈项”的两侧,岗上则棋布着大坪头、祝家庄、东庄、龙皇堂、杨树坪等村庄。冈北溯梅溪而上的是胡卜、金山、梅坑、石沿山、上祝等村庄,冈南沿溪栖止着曹州、秀溪、查林、竹岸。竹岸溪汇两支,东南一支是莒根溪,沿溪是江村、上海岭两村;向东一支排列着岩头卜、王家庄、碇岭脚、扁石、棠家洲等村庄。

站在鹭鸶冈上看故乡,故乡又像只佛手,手腕处是曹州,接着是只撑开的手,手心向着七星峰,拇指恰似梅溪水,拇指与食指的凹弯处,就是蟠龙冈,莒根溪是斜出的莲花指,合溪水则是并列着的另外三指,最长的中指指向了宁波,是否早就预示着乡亲们的命运,剡溪水的归宿?

滋养故乡的汩汩乳汁,就是黄泽江上游的九曲十八弯,天台四明褶皱中的无数道清流,它们汇泉入涧,聚涧成溪,注入黄泽江,与澄潭江、新昌江、长乐江一起,形成了著名的剡溪。剡溪迤逦着流经新嵊盆地,汇入滚滚娥江,最后注入滔滔东海。

“逐水而居”,使人类更加便利地获得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发展一直遵循着这条规则。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记忆;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像,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的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变成了虚拟性,成为各民族发生、成长和繁衍的文化资源。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像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那么故乡水的源头在哪里?

据唐佳文先生考证,古时黄泽江主源何处,没有定论,一直到民国七年的《新昌县志》,也是二源并存:“黄泽溪,其源有二:一自三坑苏木岭,一自沙溪剡界岭。”

民国《新昌县志》详述苏木岭之水主流经过:“由三坑至溪口,中溪自东南注焉”“由溪口至莒溪,细深坑自东北注焉”“由莒溪至新庵桥,垒石溪自东南注焉”“由新庵桥迳求坞、李家溪,纡绕三十六渡,至于竹岸,剡界岭之水,自东北来会之。”

对于剡界岭之水的流向,民国《新昌县志》是这样说的:“由沙溪,至合溪,真诏龙溪自东北注焉。”“龙溪,县东北七十里,源蔡岙,迳唐家坪、真诏,西流入合溪。”“由合溪至唐家洲,迳王家庄,至竹岸,与苏木岭之水合流,至曹洲。”

建国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对黄泽江的主源有了新的阐述。从1994年版的《新昌县志》,到1996年版的《绍兴市志》,到1998年版的《浙江省水利志》,直到2007年版的《新昌县地名志》,都认定莒根溪为黄泽江主源,而源头则有耐烦岭、虾脖尖、望海岗、苏木岭诸种说法,其实都在同一片区域,就是新昌与宁海的交界处。

这似乎对黄泽江主源是耐烦岭作了定论。然而,在国务院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的图件中标出,黄泽江的主流是合溪江,源头在蔡峰磨石岭。究其原因,原先定河流主源是以河道长度为依据的,莒根溪的长度约35公里,而合溪的长度为33公里。如此,发源于耐烦岭的莒根溪成了黄泽江的主源。

如今水利部对河源的确定有了新的规定,就是不仅要考虑河流的长度,还应当考虑河道的集水面积。据测,以两溪汇合的竹岸为测点,莒根溪集水面积98.2平方公里,而合溪的集水面积为163平方公里,约是前者的1.65倍。

合溪源于新(昌)、奉(化)交界的磨石岭后潭坑,泠泠作响地流过峡谷万丈、潭瀑成叠的三井龙潭,经过真诏流至合溪,汇聚发源于蔡峰青天岗的沙溪,合流至棠家洲又纳源于鳌坑(也叫鳌峰)的雪溪,流到竹岸与另一条支流莒根溪汇合。莒根溪发源于新(昌)宁(海)交界的耐烦岭(虾脖尖、望海岗、苏木岭),汇入巧英水库的碧波,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后,更加美丽动人地穿旧坞经里家溪,绕赤岩过丹坑到竹岸,与东来的合溪水汇合,遂形成黄泽江的主流。两溪汇合,江面顿宽,西北而流,被蟠龙冈一挡,就沿山往西,又与鹭鸶岗一撞,只好掉头向北,至曹州右纳源自大湖山南坡的梅溪,想不到更高的双尖山横亘前头,江水只好再次掉头由北向西,并于钦寸白岩山脚纳源于鳌峰的坞石坑。

竹岸上游两条支流分称合溪和莒根溪,到竹岸合流后称为广溪,经钦村后称为横溪,到长山村后始称黄泽江,经过黄泽至浦口后汇入剡溪。莒根溪、合溪、梅溪三条黄泽江支流,上游经过熔岩区等陡峭山坡,河谷呈不对称的“V”字形状;中游穿越过玄武岩地带,这里丘陵为主、山坡平缓,河谷多呈“U”字形状。

故乡先民,逐水而居,沿山而住,虽得灌溉之利,也有洪水之患,于是村村垒堤砌坝,不仅抵挡了洪水,也方便了生活,更增添了美景。于是,钦寸堤、曹州堤、秀溪堤、查林堤、竹岸堤就沿溪而舞,随水而筑,防御了洪水的侵袭,保卫了生息的家园。还筑砩挖圳,导溪引波,灌溉着良田。于是,钦寸有了竹丝砩,秀溪有了小溪砩,查林有了乌龙砩、石沿坂砩,竹岸有了银珠砩、牛头砩等等,本来可望而不可即的溪滩水,被乡亲们引来浇灌稻谷,便利生活。筑砩垒坝营造出的一块块平湖,如一面面平镜,镶嵌在玉带似的溪流上面,倒映着远山近竹,诗意着庸常生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